基于“互联网+”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0-05-25孙传周麟彦周永文
孙传 周麟彦 周永文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理论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技工院校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水平却还存在不足,亟待改进。针对当前技工院校实训中心DNC网络化建设模式的局限性,笔者提出基于“互联网+”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建议,以利于提高技工院校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率,推动教育管理精准化,同时有效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技术融合、资源共享。
关键词:互联网 实训中心 信息化
近五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教育部门、院校单位着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全面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全面建设并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助推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稳妥扎实地加强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已基本实现信息化校校通,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信息化课堂教學普及较为广泛,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政府职能部门持续对各技工院校的实训中心加大投入建设资金,使实训硬件设备规模化,功能性、先进性得到显著提升。但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实训中心的软件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实训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滞后,主要体现在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先进性、规模性,却忽略了中长期建设规划和软件建设。同时,实训中心功能区域分散管理,造成相对独立和封闭,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造成各功能实训中心建设同质化,缺乏信息化互联整合。
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基本采用的是“有线局域网分布式数字控制(DNC)”的方案。这种DNC方案的特点是将实训设备、CAD/CAM软件、仿真软件、仿真设备4个方面整合组成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具有网络化雏形的特点,能将某一区域的实训设备、机房、CAD/CAM软件组成一个局域网络,对实训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方案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实训资源仅限于中心某一区域的师生使用,没有实现校内各部门、校与校、校企共享。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DNC方案运行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与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教育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通过调研分析国内技工院校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研究经验,深入探讨造成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及制度环境,针对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笔者认为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实训中心设备利用效率,促进校企融合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二、基于“互联网+”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原则
1.统筹协调,融合共享
将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学校理、实课程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实训中心各功能区域,贯穿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形成实训中心内部各功能区域、校企内外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共同推进校企融合发展。
2.优化结构,集成协同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完善实训中心功能区域布局。以“互联网+”技术促进软件升级,对接产业技术前沿,优化实训中心各功能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实训中心人才队伍结构,以“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与行业产业对接发展。
3.校企融合,共同育人
充分响应国家号召,调动产业、行业协会、优质企业与学校开展产教融合办学的积极性,引进产业学科前沿技术,构建校企融合具有“互联网+”信息功能的实训中心,使实训中心的发展达到校企融合、共同育人的目标。
三、基于“互联网+”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实践
1.统一硬件接口、软件标准
从目前国内技工院校实训中心的运行状况看,实训中心各功能区域的设备普遍存在硬件接口、软件规格标准不统一等现象。一方面学校在采购实训设备及相关软硬件设备时利用政府采购投标方式,中标单位没有持续性;一方面软硬件招标归属部门不统一(网络归信息中心,设备归属二级学院),导致设备规格型号、软件系统、标准不统一。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统筹发展、整合应用的新阶段,硬件、软件系统接口标准不统一造成系统升级复杂化,而产品换代将导致大量的重复投资,同时增加后续信息化管理的改造困难。
总结当前国内技工院校实训中心运行经验,笔者提出在新建实训中心的设计规划阶段,需联合各职能部门进行统一协调,采用统一的标准把各种实训设备硬件的接口、运行软件的系统规范起来,使实训中心各个区域的软、硬件实现流畅的对接和耦合。
2.互联互通,资源优化
目前,国内技工院校实训中心的设备种类、实训资源日趋多样化,功能区域分类更为齐全。比如,功能区分为先进制造、电气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轨道交通等实训区域,辅助服务功能区域又分为工量具室、材料库、仿真实验室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实训中心时,应将实训中心各功能区域互联互通,做到整个实训过程教学与管理、校企合作对外服务网络信息化,且各方信息可以并行处理,节省准备时间,全过程无纸化。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整个过程动态显示,坯料成品库房的进出料、余量实时显示,以便查看;工量具库房的刀、量具也可以实时显示余量,以便采购。实训设备的动态监控可以实时显示设备工作状况以及作业数量,并达到实训中心生命周期全程信息化管理。
3.信息共享,校企融合
目前,国内技工院校实训中心建设比较重视强调7S、工匠精神管理,对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的营造,而在实际职业工作情境、生活情境,为师生提供可靠便捷的实训教学服务意识重视程度等方面还不够高,导致实训中心设备利用率缺乏灵活性,面向社会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及相关科研服务较少,实训功能与生产服务功能分离,同时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创新性较低,整体运行缺乏创新意识,限制了实训中心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的发展。
鉴于此,笔者提出,在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实训中心时,应构建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学校与产业、企业的资源共享,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构建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学校在平台上将专业设置、师资配置、实训中心设备规格型号、对接服务时间等信息详细公开。企业也可在信息管理平台发布企业需求等信息,形成“校企资讯发布+校企资源配置+校企服务”的信息共享服务模式。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校企双方信息对称、透明、共享,为双方合作、互利共赢提供了平台,可以减少校企合作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
四、基于“互联网+”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成果
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及运行过程仍然存在需改进的问题:实训中心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后勤、仓管人员,多为年龄较大的仓库管理员兼任,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仍需要后期培养提升。
基于“互联网+”的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及运行,基本解决了目前技工院校实训中心运行功能结构单一、实训效率低下、信息不通畅、综合效果不明显的弊端,完善了实训中心的功能体系。有效提高了技工院校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推动了教育管理精准化。此外,实训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有效推动了技工院校与企业技术融合、资源共享,为相关技工院校的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漆建军.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
[2]王运武.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08(4).
[3]徐斌.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信息化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