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校企“跨界融合”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精准对接

2020-05-25孙支惠章琳琨

职业·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永康市工场

孙支惠 章琳琨

编者按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现阶段中国依然存在着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与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的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之间的现实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浙江省永康市大兴职业教育、培养本土人才,并坚持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打通产学研“壁垒”,助力区域产业“换挡提速”的一系列典型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能复制的职业教育“永康经验”,对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推动县市级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9年12月25日,占地581亩、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3.7亿元的“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筹)”,在永康市主城区东城街道破土动工。该学院建成后,在校生与培训生总规模将达到1.2万人,每年将为永康市企业输送上千名紧缺高技能人才,将成为浙江省建筑面积与办学规模最大的技师学院。这个县级市政府,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当地的职业教育?为此,记者对永康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度采访。

政府主导协调,部门齐抓共管

浙江省永康市是闻名全国的五金制造业基地、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作为永康的支柱产业,五金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全市有五金机械企业2万多家,从业人员70多万,生产领域涉及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七大类2万余种,其中1 2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占据中国五金产品出口额的四分之三。

面对永康经济尤其是五金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永康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十问永康”的深思,如何培养本土人才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就是其中一问。为此,永康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起,就把筹建“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纳入永康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提出了从永康行业发展特点出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而且做到了历届政府“一个声音唱到底”,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

为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学校、企业各方面的协调,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多年以来,永康市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比如在用地方面,采取“优先规划职业教育用地、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惠用地价格、优先办理用地手续”等鼓励性政策。又比如在资金投入方面,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主,部门、企业及社会多渠道筹措的职业教育投入格局。尤其是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永康市委市政府更是下了一番苦功。记者采访时,中共永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永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法余介绍说:“为了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我们采取了上级单位挂职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内部提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还搭建了以永康市人社局为主导的院校培养、社会培训、企业技能自主评价、技能大比武的人才培养四级网络。”永康市教育局则大力协调职普比例,使之大体相当,并在师资编制配备上采取“员额报备制”向职业教育倾斜。永康市教育局副局长陈业根说:“要编制尽管很难,但只要技师学院需要,政府从不吝啬。”2019年市政府一口气就给了技师学院100个教师编制指标。

除此之外,为了充分发挥龙头职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市委市政府在龙头职校校长的配备上也是“煞费苦心”,例如,对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筹)、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充满职业教育情怀的现任校长王钟宝,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让他先后兼任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党委委员的办法,以充分发挥其在两部门之间的机动协调作用。由于市委市政府自始至终做到了职业教育优先谋划、职业教育经费优先保障、职业教育人才优先引进、职业教育老师待遇优先落实、职业教育项目优先安排、职业教育难题优先解决,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职业教育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调整专业设置,对接支柱产业

作为永康地区的主导产业,发达的五金机电制造业有力地促进了永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也带动了企业对用工人员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市教育局根据这一产业特点,调整专业结构,把机电专业办成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接轨,服务地方经济。目前,永康市机电专业在校生人数已占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并且探索和实施了“政府办学校,行业办专业”的办学模式,即在政府主办的基础上,依托行业(企业)协会办好专业(院系),如模具协会对接模具专业,汽车协会对接汽车专业等等,部分硬件、设备、实训师资由协会提供,毕业生则优先选择协会(企业)就业。

为了把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永康市还努力做到了专业对接产业的教育教学“三对接”:课程对接,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锁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突出学习内容,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求来组织;过程对接,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做到按行业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开展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文化对接,通过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吸收当地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挖掘专业在学校建设中的技术魅力,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比如在永康,自己创业当老板的文化很盛行,受这种“创业当老板文化”的熏陶,不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都当起了老板。2006届机电专业毕业生王鹏,凭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过硬本领,毕业后没几年就先后创办了两家企业,他现在經营的永康盟兴工贸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超过3 000万元。

由于专业对接产业的“定制培养”,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筹)出现了招生就业“进出两旺”的好势头。连续多年学校新生入学率、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许多学生提前一年就被企业“订购一空”,以至于出现了学校招生“人满为患”的情况,虽经几次校园扩建也难以满足永康本地、临近县市甚至外省慕名来此求学的学子不断增长的入学需求。“没办法,学校但凡有空余的地方都改建成了学生寝室。”校长王钟宝这样对记者说。这是不是政府斥巨资打造“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筹)”的原因之一呢?王校长回答说,是的,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的机电专业人才不到2 000人,而永康市有2万多家五金制造加工企业,每10家才摊到1个,因此筹建一所办学规模1.2万人的技师学院,生源没有问题,就业更没有问题。

创包豪斯工场,破解合作难题

在永康,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政府重视和专业适用,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五金产业特色、能使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五金包豪斯工场。永康市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借助传统手工艺教育与工业先进生产技术相结合的包豪斯教育理论,将完整的五金产品制造流程引入教学之中,先后投入2 000多万元,打造了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独具特色的五金包豪斯工场。工场投入运营以来,为五金企业研制新品35个、解决技术难题120多道,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上千名机电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倍受当地五金行业企业的青睐与推崇,出现了企业纷纷要求加盟“五金包豪斯工场”的校企深度融合大好局面。这个五金包豪斯工场,为什么能够对企业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个工场具备了以下三大功能。

一是新产品研制功能。工场优先配备了一批总价值2 000多万元的包括德玛吉五轴加工中心等在内的高精度、高性能、高规格的加工设备与测量仪器,并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20多家规上企业以及浙江省模具行业协会的“精密五金模具研发中心”,具备了承接精密五金产品的设计、加工、检验等业务的能力。每年承接上百种高精度、高难度、高规格的五金产品生产与研发业务已成常态,某些技术甚至被当地企业群起而仿效。

二是技术难题攻关功能。永康大多数中小五金企业对于工艺改进、对外加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为此,工场组建了擅长工艺改造与新產品研发的缪建春制造团队、拥有数百项发明专利的“发明达人”陈正敖“创匠坊”团队、精于五金产品设计与工艺编排的以马林刚老师为首的机械技能竞赛团队、具有30多年模具制造经验的杨根林师傅五金模具技术服务团队。这些技术团队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为师生传授技艺上,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是技能人才训练功能。包豪斯工场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构建施”三共举措。其一,共构项目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实用性。聚焦项目课程在设计、生产、装配、质检、管理等环节的技术要点,将实用项目转换为专业教学项目。其二,共建开放实训基地,创设先进性训练条件。重点凸显五金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确立工艺分析、生产加工、质量检验三个核心模块,全面营造生产化环境。其三,共施开放课堂实践,兼顾校企效益性需求。工场既是学校课堂又是生产车间,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对外销售,校企共同分享其利润。

校企联合培养是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最有效的模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能解决好企业收益问题,普遍存在着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情况。五金包豪斯工场,这个职业教育“永康经验”中的可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新模式,无疑为医治“校热企冷”顽疾,贡献了一剂良方。而“永康经验”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坚持做到了职业教育为本土企业服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精准对接,这才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同创共赢。然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永康市产业的发展和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格外重视与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永康市工场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胡志刚 典藏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
浅谈五金工艺材适用优良树种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