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四川汉,高炉掌炉人

2020-05-25金雅银

当代工人·精品C 2020年2期
关键词:炉温炼铁张军

金雅银

生于南方的张军,有着北方汉子的爽朗和很好的普通话。

“我是四川阆中人,经过20多年的熏陶,正逐渐成为标准的北方人,特喜欢吃东北铁锅炖……”张军认真地说。

20余年与炼铁高炉为伴的张军,练就了一身技艺,能文能武。

凭借高超的技艺,张军创造了最年轻作业长的纪录;拥有了10多项技术专利、3项本钢集团科技进步奖,一项本溪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为企业创效数千万元;收获了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本溪市五一劳动奖章、本钢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所在的新一号高炉车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最年轻的作业长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生于1979年的张军,在这里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2000年毕业时节,正赶上北营公司来学校招聘。因专业对口,张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营公司,他也成了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第一批大学生工人。

甫一入厂,张军也找不到门路,感觉做什么都伸不上手,伸上手的也弄得手忙脚乱。在师傅李春明的带领下,张军从最初的瓦斯工干起,从熟悉工具到工作流程,他一步一个脚印,遇到难题就向师傅和同事请教,直到弄懂为止。渐渐地,工具运用灵活了,程序顺畅了,他也逐渐成熟了。

在师傅和同事的帮助下,张军不到一年就担任了工长,带领20多个工人一起工作。

由于工作出色,2003年末,张军成了见习作业长,负责9号高炉的生产工作。这是当时最年轻的作业长,至今他还保持着这个纪录。

一个高炉相当于一个车间,有120多名工人,张军的压力陡然增大。

“担任什么职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既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团结大家。”张军说,“当时压力确实很大,可压力也能变成动力。”

9号高炉在他的带领下,生产经济技术指标一路向好,连年排在公司头名,工人也都干劲儿十足。为完成工作任务,每一炉铁,他都要看至少3次炉温和硫磺以及炉渣的成分,并结合炉内各项操作参数,掌握高炉冶炼进程。有时,为了验证炉况调剂结果,他不得不晚下班,以便掌握调剂周期后,看看是否起到了应有作用。

后来,张军又先后负责12号、13号高炉的生产工作。

为了激励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他打破了奖金分配的大锅饭方式,提出了“奖金分包制”的分配方法。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制度,激发了车间班组的积极性。在公司的月生产任务中,他们所在的车间不仅能保证产品质量,还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最多时,月超额达6000多吨。

看着“新一号”长大

“我全程参与了新一号高炉的设计,它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天,看着它慢慢长大,直到它顺利投产。”说起新一号高炉,张军很是感慨。

2010年,根据形势和生产任务需要,企业决定投建容积为3200立方米的新一号高炉。

怎么建?图纸、经验……一切都是空白,参与其中的张军也深感束手无策。

去学习经验,可全国仅有10多座类似的高炉供他们参考,每座情况都不尽相同;设计方案要从零开始,参数、图表改了一遍又一遍,方案换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2012年,新一号高炉顺利投产。

“看着自己参与打造出来的高炉顺利投产,真的很骄傲和自豪。”张军说。

回望新一号高炉,从方案设计到跟踪施工进度、检查砌筑质量,从设备安装调试到工程质量验收,再到布料矩阵优化,每一个环节,张军都积极参与其中,并提出了一些工艺优化建议。投产后的新一号高炉在生铁产量、炉温稳定率、一级品率和焦比、燃料比等技术经济指标均排在前列。

新一号高炉事关企业命脉,保证它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作为负责人,张军对它十分呵护。

有一次,新一号高炉状况欠佳,操作及炉况很不稳定,渣皮脱落、崩塌料很频繁。

“如果高炉一两天不顺,是操作者的问题,但是长期不顺,就是我这个管理者的问题。”张军说。他从稳定高炉、烧结、球团原燃料结构和质量入手,24小时跟踪高炉冶炼进程,科学制订高炉、烧结原燃料结构方案,为高炉生产稳定了外围条件。同时,通过合理调节布料矩阵,严格控制上限压差,保持合适的透气性,成功避免了因原燃料条件的急剧变化对炉内操作的不良影响,逐步实现了高炉的健康运行。

2016年“十一”长假,正常上班的张军走进办公室,新一号高炉指标监视器上运行参数的细微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警觉地感到情况异常。通过现场进一步分析,他判断出可能是炉内溜槽脱落的设备故障导致的参数变化,他立即布置了休風预案。当他打开炉顶大门时,发现溜槽已掉入炉内,经过7个小时的紧急抢修,故障被排除。

如果不是发现及时,新一号高炉将失去正常工作状态,其后果是产量下降、燃料消耗大幅上升、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控制不及时还可能发生恶性事故。故障及时排除,不仅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还挽回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工人工程师

张军既是工人,也是工程师,主攻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革。小改小革、创新创效,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经济增长点,且每个都细致入微的研究。

2013年,炼铁厂的渣沟多次出现泄漏现象,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生产正常运行。经过调查,张军发现泄漏现象是高温流渣对渣沟底部的耐材长时间冲刷导致的泄漏,他提出在渣沟和盖板耐材中预埋管道通水,对耐材进行降温的方法。

经过技术改进,不但渣沟不漏了,平时一个月就得更换的盖板,一年才换一次,仅此一项就节省材料费300余万元。该技术不但在全厂进行推广应用,许多国内同行也纷纷前来取经。

高炉出口为了防止铁水喷溅和烟尘四溢,有利于环保,需要用A罩来防护。每个月要使用四五个A罩,每个A罩价值5万余元。他所负责的高炉每年仅A罩一项就要花费600多万元。

张军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怎样才能改变这一浪费情况呢?他一直在琢磨改进方法。经多次观察,并对A罩的尺寸进行仔细测量后,张军将原先的A罩“一头一尾”型,改造成了“双头型”。这样一来,原来只能用一次的A罩,就能重复利用一次,创效300多万元。

此外,张军还在高产、低耗上做文章。他抓住“混合煤粉热值”这个关键,通过优化煤粉混合,使热值波幅从4%降低到3%。同时,为确保热能得到充分利用,他在操作上有效控制炉温下限,减少出现炉温小于0.25%或铁水温度小于1470℃的频次。2019年前8个月,炉温稳定率达95 %以上。还通过稳定高炉炉况、强化日常操作、开展技术攻关等手段,使新一号高炉入炉焦比持续稳步降低,去年8月份,成功实现了每吨铁消耗焦炭317公斤的数值,创历史新低。

一项项小改小革,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张军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工作之余,他把平时的经验撰写成文字,先后在《炼铁》《炼铁交流》等国内炼铁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拥有多项专利,被公司领导和同事誉为炼铁界的技术大拿。

猜你喜欢

炉温炼铁张军
The regulation of memor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discharge properties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riven by bipolar pulse at atmospheric-pressure nitrogen
昆钢炼铁技术进步与问题探讨
JFE“Ferro Coke”炼铁新技术进入新试验阶段
莱钢2#1880m3高炉开炉炉温平衡实践
炉温决策中收敛因子的算法
铸造文明 坩埚炼铁 发明地
炉温均匀性校验在铸锻企业的应用
基于信捷PLC 电热锅炉温控系统的设计
FINEX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简介
CO2 Capture by Vacuum Swing Adsorption Using F200 and Sorbead WS as Protective Pre-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