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立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创作风格
2020-05-25南颖钟晨
南颖钟晨
【摘要】汪立三对民歌《兰花花》的钢琴改编创作,使信天游这种两句一段,曲调简单重复的民歌风格代而为之作品织体规范、曲式优美,技巧丰富,情感饱满的钢琴曲。不仅保留了信天游作品中炽热的情感,将线性的曲式转为非线性的曲式结构,还巧妙展现了钢琴曲载体的特征和演奏特色及技法,在民歌的钢琴曲改编方面打开思路,也为钢琴在中国的普及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探索。
【关键词】信天游;叙事曲;织体;和声;变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104-02
【本文著录格式】南颖,钟晨浅析汪立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创作风格[J].北方音乐,2020,01( 01):104-105
一、汪立三钢琴改编作品《兰花花》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大多带有浓重的中国民族风,其调式的使用往往是建立在五声基础上的。五声调式、音阶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国各民族及各个地区运用最多、流行最广的音乐体系。在创作过程中,很多作品都加入偏音或装饰音。同宫系统转调或离调也是创作创作中国钢琴作品常用的手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钢琴曲的创作主流仅局限于“外部形式”的简单模仿。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钢琴音乐的创作也逐渐由从前的“民族曲调加调和声”发展到“和声民族化”的探索。
(一)作品分析
钢琴曲《兰花花》中,作者运用了变奏叙事曲的方法,加入和弦,复调与和声的手法。在主题的多声形态创作上,作曲家并没有固守在传统的五声调式和横生纵等手法上,而是与同音和弦手法相结合,构成多变的音响形态,使每一小节的音响都不尽相同。
在《兰花花》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利用了钢琴不同音区色彩的特点,使得贯穿始终的主题旋律每一次出现都显着不同的情感。钢琴叙事曲体裁的乐曲听起来像陕北民歌的旋律。在和声的运用上恰到好处,一个简单的乐思动机变化和重复两次,遵循民歌中的起承转合,加入了和声,使欣赏者的听觉印象深刻,把欣赏者带入到辽阔深远的意境里。乐思的主旋律此后固定在全曲中。在主题的四个乐句中,d羽调式的旋律又将简单的和声与左手钢伴织体结合,增加了立体感与和声的分布,很好地表现出兰花花的美好及对爱情的向往。整体上以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占据主要地位,辅以和声进行,这种复杂多变的音响体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思想。汪立三先生运用了柱式和弦,上下宽幅度的八度音程,使得主题音乐波浪向上,每一个音符就像小浪花一样跃动。左手下声部四小节转而切分节奏,使得旋律继续前进,四小节的律动起到了更好的伴奏作用。变奏手法的运用,伴以低声部和弦,在作品中使用分节叙事,表达原作中的悲情和浪漫感情。主题段落整洁且调性统一,旋律音域变窄和安静的音阶,在一个八度乐思发展。作品由主题、变奏与尾声组成,主题分为两外乐句,速度为慢板,变奏的速度有几种,行板增加了乐曲深情的浪漫情怀,使欣赏者脱离具体的地域与时空,在八度和弦更一步漫延。在第三小段主题的变奏中,渐快的速度推进,让欣赏者内心对世间的美好随着弹奏者的指尖,超然而出。中板出现后,强有力的弹奏和有穿透力的琴音,使音乐充满张力,生命中的沉重与青春像电影回放,流动在人们的脑际,又宣泄而出。随音乐动机进行,乐思逐渐扩展。尾声在速度上变化也极大。在连续三个短的动机构成的小高潮后,音乐在感慨中归于平静。最后一个高音区结束的弱音和弦,留下一个开放的尾声,留给了欣赏者对兰花花命运的强烈印象和对人生的思绪、回味。钢琴音娴熟明快的音色变化中,《兰花花》不同乐段感情情绪也发生变化,主题使用叙事曲方式,使乐曲平铺直叙中又暗涌着哀伤,快板音色活泼明快。
(二)钢琴改编作品《兰花花》演奏技巧
《兰花花》钢琴曲的演奏,除过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钢琴弹奏功底和演奏技巧,以便在表演中即兴处理好作品感情的表达。演奏主题时,可以平和地发挥演绎美好的琴音,指尖放松,然后放慢速度,把握好手指灵活移动的力度,让每个音之间的变化自如流转。当乐曲情绪变化加大,弹奏力度要随着切分音的出现,织体的变化而不断加强。
这首乐曲在和声上大量运用变音和弦以及复合和弦,巧妙地用双手交替、旋律双音、连音与跳音对比、f与p对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强调乐句对答。右手奏出低音音符,力求速度和力度把控,左手在大跨度触键演奏时,注意自然和舒展。在弹奏和弦音时,人的躯干和四肢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演奏中来。
旋律是音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组成部分,要彈好旋律首先要理解音乐的风格、内涵、句子的结构、语气甚至音色等多个方面。
《兰花花》钢琴曲旋律重复,要适当运用手腕技巧在速度上,由慢到快,平稳过渡。尾声部的演奏要平稳、清晰,以便处理好三连音的问题,表达出女主角的感情跌宕。前面提到汪立三先生运用了柱式和弦,上下宽幅度的八度音程。八度技术的使用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与其他音程的演奏技术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触键的手指要支撑牢固,不能有丝毫松软;二是不触键的手指要微微抬起,以免碰响其他琴键,使触键手指与键盘形成450切入角即可;三是胳膊与肩膀要相对松弛,在音与音之间转换用力的间隙要充分放松,不要继续绷紧。
表演者在弹奏本身就是创造主体,表演者有对作品的理解与感触,在台上的心理活动,会支配及参与作品的再创作,桥连了音乐作品的背景,作品本身结构。
二、汪立三在民歌改编钢琴曲方面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要使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必须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营养。汪立三除作曲家的身份,对传统文化和绘画也有研究,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着这个爱好。在钢琴创作上也深受启发,汲取了不少营养。凭着白己对钢琴的认知与感触,对信天游这种民歌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的把握以及个人的情感际遇与认知,对信天游这种音乐素材,观察、体会、了解和领悟。人乎其内,出乎其外,在西方音乐曲式的框架下,成功将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为钢琴曲。
作品问世后,人们从钢琴曲中中获得了原作品不具备的新的力量与深度平静。原作品故事本身打动人心,如泣如诉,浅吟低唱,十分婉转,除过故事本身具有一些织体要素,汪立三在和声、调性、曲式结构等技巧方面附加在钢琴音乐“民族化”上,开启了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典范,形成一种新的音乐。其个人的创作高度也极大升华。
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部分。中国的音乐都有明确的调式、鲜明的性格与旋律线条。作曲家们从一开始就从直接引用民间音调与创作带有民族风格旋律人手,描绘了中国未来钢琴创作的基本方向。在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中糅合传统音乐音乐元素加以创作,追求一种清晰透明的旋律线以及简洁明了的曲式结构,旋律也颇有民族音调,并且还具有十分鲜明的生活气息。汪立三在创作《兰花花》的时候,除过对故事的反复研读,领会,才决定使用这样一首比较简朴的陕北民歌作为其主题。采用变奏手法,但没有遵循西方变奏曲式分段的传统,而是让音乐随故事情节贯穿发展,在叙事性的构思中加以变奏、引申,展衍出极具戏剧性色彩的情绪。
参考文献
[1]郗长越.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J].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5)
[2]张丽.钢琴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50
[3]薛维恩.浅谈五声调式音阶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J].艺术研究,2002(2)
[4]张丽钢琴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51
[5]张艳.多维度钢琴艺术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171
[6]秦川.中国钢琴音乐的“技”“乐”“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149
[7]金英.浅谈中国钢琴作品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联系[J].华辛,2011(29)
[8]李浪,朱艳杰“西琴”东渐与本土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