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构架的复习“问题链”创设

2020-05-25苏华伟

中学理科园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效益问题链

苏华伟

摘   要:本文以“运动和力”主题的知识构架为主线,选取典型试题创设“问题链”,在解析问题中完成以这一主题的系统复习,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益,并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而有新意。

关键词:中考物理;復习建构;问题链;教学效益

复习课是中考总复习教学的重要课型,从知识构架选题的复习建构,是创设复习“问题链”的一种选题方式,课堂呈现对一道道题的评讲,看似无联系,却有其知识构架的线索。复习教学在似零散的“问题”解析中展开,贯穿引导着要复习的概念、规律和应用,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完成了某一主题知识的复习,并形成对这一主题知识的构架认识,无形中提升了学科系统学习能力。本文以“运动和力”复习实授课选题为例,从“①情景设疑激趣,呈现复习内容→②选“问题”串“链”体现复习主线,在解析“问题”中领会概念、规律的内涵→③释疑拓展提升学科综合能力。”等环节谈谈复习“问题链”的创设。

1  拔河情境设疑激趣,复习主题以问题呈现

拔河是最具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之一。根据图1的拔河情境图,创设3个物理问题:

(1)拔河比的是什么力?此问涉及了有关“力的特性”的相关复习问题:力是什么?有何作用效果?怎么描述?如何测量?同一直线如何合成?

(2)都有哪些力?此问涉及了有关“力的种类”的问题。

(3)赢得拔河比赛有诀窍吗?此问涉及了有关“力与运动”的相关复习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何规律?研究对象所受的拉力与摩擦力、重力与支持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赢得拔河比赛的诀窍”是较综合的力与运动的问题,是本节复习课要解决的悬念,疑而促学,激发学生复习课再学习的兴趣。

2  选“问题”串“链”体现复习主线,在解析“问题”中领会概念、规律的内涵

2.1  以力的种类(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为复习主线的“问题链”

2.1.1  讨论问题1、2中的答题易错处,复习弹力概念并加深理解

问题1:在图2中画出石块A受到的拉力 F 的示意图。

评析:本题主要失分点是拉力方向画成水平方向,将近过半考生有这样的错误。运动方向不一定是拉力的方向,猜想是学生把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混淆了。

问题2:在图3中画出小女孩对跷跷板的压力F的示意图。

评析:本题主要失分点是把压力画为竖直向下。判断力的作用方向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支持力、压力的方向应垂直于支持面。(提醒学生养成做作图题需备好三角板、直尺、2B铅笔等作图用具的习惯)

2.1.2  讨论问题3、4,复习重力概念并加深理解

问题3(略):选题考查点为“判断重力的方向”的问题。

问题4:一般情况下g为定值,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g值仍有差异,表1为各个不同地点的g值大小,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g值相同的地点是          ;(2)g值相差最大的两地是         ;(3)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评析:通过对表1的数据分析可得:g值与所处的纬度有关。同时g值还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即g值与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与高度)有关。注意:1kg≠9.8N/kg;题目没有特别说明时,g取9.8N/kg。

2.1.3  讨论问题5、6、7、8,复习摩擦力概念并加深理解

问题5(略):选题考查点为“有关滑动摩擦力为物体运动的动力”的问题。

问题6(略):选题考查点为“有关接触面积变化时,滑动摩擦力是否变化”的问题。

问题7:用图4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时:(1)当小桶内装的沙子适量时,滑块刚好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            ;(2)在木板上铺毛巾,小桶内需要装入更多的沙子,滑块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      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3)如果用钩码替代沙桶,请你对此做出评价:                      。

评析:答案为(1)小桶和沙子的重力大小。(2)压力一定,大。(3)方便得出钩码的重力,但不能连续改变。本题(1)对课本的滑动摩擦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改造;(2)是要求对条件变化时的现象进行解释,提请注意表达三个(或多个)物理量关系时的变量控制;(3)评价是对考生思维全面性、灵活性的考查。

针对滑动摩擦力是否与速度有关的疑虑,可以讨论如下一道题:

问题8:如图5-甲所示,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使它两次在水平木板上滑动相同的距离,两次滑动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乙所示。则木块第一次滑动的速度比第二次滑动的速度        (选填“大”或“小”);木块第一次滑动受到的摩擦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次滑动受到的摩擦力。

评析:根据图5-乙,两次木块运动的路程相同,第一次滑动所用时间较少,所以木块第一次匀速滑动的速度比第二次匀速滑动的速度大;木块两次匀速滑动的速度虽不同,但由于影响滑动摩擦力的相关因素未改变,即两次木块滑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相同。正确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抓住影响滑动摩擦力的相关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2  以力与运动关系为主线的“问题链”

2.2.1  讨论问题9、10、11,加深对惯性、惯性定律的理解应用。

问题9:如图6,悬挂于O点的轻绳下端系有小球,不计阻力,它在竖直平面内的A、B两点之间来回自由摆动。当小球从A点摆动到B点时,若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则小球将

A.在B点保持静止

B.沿AB弧的切线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C.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评析:本题考查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应用,为本文作者命制的2016年龙岩市中考物理选择题最后一题,中考实测难度值为0.12,区分度为0.11。关键点是正确判断当外力消失时小球的运动状态。选A项正确答案的考生仅为11.8%,56.6%的考生受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而选择B选项。延伸提出问题:若小球从A点摆动到AB之间的中点C时,若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则小球将怎样运动?

以一道题的求解讨论,检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掌握情况。再引领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①亚里斯多德,公元前三百多年提出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②伽利略,1638年质疑、实验、推理、提出新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③笛卡儿,1644年完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它不受外力时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④牛顿,1687年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过程,使人们领会到科学的精髓是研究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是不亚于日心说的真正科学革命。它否定了亚里斯多德2000多年的学术观念,改变了人类的自然科学世界观,促使牛顿用新的方法研究引力,推动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的发现。

问题10(略):选题考查点为有关惯性大小和质量、速度关系的问题。

问题11:乘车时,很多家长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己坐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带,然后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双手环抱孩子……急驶的车相撞时,为什么环抱在系有安全带的家长手中的孩子会飞出?

评析:本道题为本文作者2014年命制的龙岩市中考物理问答题,出题的背景缘于2014年6月,龙岩发生雷诺奥迪迎面相撞面目全非的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事故中坐在后座的家长受伤,但她抱在怀里的孩子遇难。在发达国家,儿童不使用安全座椅属于违法行为,但当时我国的许多家长总有抱小孩乘车不会有事的错误认识。本题问答,旨从物理学角度对这种想法给出不认同,从科普角度敦促民众使用安全座椅。

解释惯性现象有一定的的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还是运动);③现象发生时,研究对象的某个部分受力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的另一部分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于是发生了现象。

注意: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表述时避免“受到惯性力或受到惯性作用”的说法。

2.2.2  讨论问题12,“物体受合力”与“运动状态”的对应是处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的方法。

問题12:踢毽子是起源于中国汉代的一项健身运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图7踢毽子的情景中,对毽子竖直运动及合力分析正确的是

A.竖直上升过程做加速直线运动

B.最高点时合力为零

C.竖直下落过程合力越来越大

D.竖直上升过程合力大于竖直下落过程合力

评析:答案为选项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毽子进行受力分析,设毽子所受的重力为G,阻力为f。则毽子受合力情况与其运动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关系总结如表2。

表2的提炼总结借助了一定的实例分析,使得知识总结有了具体对应的例子,更有助于规律的理解。

3  释疑拓展提升学科综合能力

交流讨论引入情境中创设的物理问题

评析:分析图1拔河比赛的甲、乙队运动员受力情况:在竖直方向没有运动,所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甲队受向右的拉力大小为F、向左的地面摩擦力f地甲,乙队受向左的拉力大小为F、向右的地面摩擦力f地乙;若甲队赢,甲、乙队往左移动,则有f地甲>F,F>f地乙即f地甲>f地乙。所以拔河比赛比的是地面摩擦力的大小。赢得拔河比赛的诀窍为:(1)增大摩擦力(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合力(方法:同时向同一直线、同一方向用力);(3)增大重力力臂(方法:重心后移至脚掌后)。

猜你喜欢

教学效益问题链
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激趣教学初探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五步曲”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