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资源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05-25蒋治华朱五一
蒋治华 朱五一
摘 要:运用资料法、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体育资源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高校体育资源在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存在运行经费短缺、安全综合防治机制缺失、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善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的法律与政策体系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目标,统筹建立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综合防治机制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校地共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考核目标,建设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推动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纳入政府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2-0057-05
Predicament and possible development path of taking 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into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in new era
JIANG Zhi-hua,ZHU Wu-yi
(Dept. of P. 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Anhui,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king 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into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predicament consists of shortage of operation funds, lacking of comprehensive safety control mechanism, the imperfect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unsou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funds needed for the opening of sports venues in colleges into government budget, take the the legal system of gym teachers serving national fitness and comprehensive safety mechanism of campus sports activities into key work plans of government. Besides, government should support more grass-roots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build more juvenile sports clubs and promote the marketiz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in colleges.
Key words: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selection of paths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要政治论断,并为新时代体育工作确立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方向、新目标。因此,建设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和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美好健身生活需要,将是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新常态。现阶段,锻炼场地不足和缺乏科学锻炼指导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的首要因素。高校的场馆设施齐全、体育人才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如将这部分存量公共体育资源充分盘活并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则会为破解城市中心区域居民“到哪里健身”和“怎样健身”的问题提供积极思路,也可为构建“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治理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1 高校体育资源纳入全民建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现实困境
1.1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方式与困境
1.1.1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方式
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任务与内容,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基础性物质条件。但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来看,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已是制约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体育场馆条件得以显著改善,依照相关政策学校也自觉服从、服务于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在课余时间将具有公共资源属性的体育场馆通过多种方式陆续向社会开放,极大缓解了旺盛健身需求与场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切实解决了部分社区居民无处健身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问题。
第三方完全租赁00%6
通过调查发现,所有被调查高校的室外运动场地均完全免费向社会开放,并由学校体育部门或物业负责室外场地设施的更新与维护;其中有37.8%的被调查高校室内场馆完全向社会开放,53%的高校偶尔向社会开放,9.2%的高校从不开放。由此可见,高校室内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从表1来看,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将场馆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有41.7%是通过本校的体育部门直接进行管理与运营;物业管理、内部承包、培训机构合作以及俱乐部合作等方式分别占20%、13.3%、16.7%以及8.3%。其中60%按照市场价格收费,25%低于市场价格收费,15%完全免费。目前,尚没有学校直接把体育场馆完全租赁给第三方实施运营。综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方式仍以学校运行管理为主导,社会化、市场化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亟待探索与完善。
1.1.2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困境
由表2可见,制约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因素依次是缺乏经费(35.2%)、责任事故(20.1%)、扶持政策(18.9%)、资源不足(17%)、干扰教学(15.1%)等。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为满足本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教职工进行身体锻炼活动等需要。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随着使用密度的加大,场地设施的维护、更新以及运行费用等对于高校有限的办学经费来说是较为庞大的额外支出。在当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高校难以对这些额外增加的费用给予买单。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经费困境。其次,在锻炼过程中,由于器械的损坏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屡有发生,但此类事件难以界定责任主体,易引发纠纷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锻炼过程中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影响高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主要因素。再次,缺乏明确的场馆开放扶持政策或政策执行不到位,例如场馆开放如何收费、税收怎样减免、政府如何补贴等。此外,体育场馆专业的运营管理力量薄弱以及学校场馆时空容量相对有限和校外人员的无组织性、无序锻炼等,极易干扰师生员工的正常教学、锻炼活动的开展,也给校园管理增加了不安全隐患。因此,加快厘清场馆开放过程中各主体的责权利,建章立制,强化统筹,是突破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困境的根本任务。
1.2 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的方式与困境
1.2.1 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的方式
体育人才资源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化、组织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支撑。目前体育人才资源不足已成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短板。截至2017年,全国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182万名,不仅总量严重不足,而且队伍存在学历层次低、结构失衡、实际指导率低等问题。加快建设科学健身指导队伍已成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是指在高校从事体育教学、管理、科研以及场馆运营、设施维护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具有学历层次高、学科完善、学缘结构合理以及实际指导经验丰富等优势。因此,吸纳和鼓励高校数万名体育教师服务于全民健身,将能够有效缓解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力量不足的困境。
如表3所示,目前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服务于全民健身的总体人数偏低、途径与方式单一,最主要方式是在各类比赛中担任裁判员,占调查总数的19.5%;在体育培训机构担任指导教师的人数明显多于在体育社团兼职人数,这说明在居民健康需求增强和政府产业政策指导的推动下,体育培训产业将会迎来极大的成长空间。此现象也进一步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创新创业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1.2.2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的困境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育者,更是活动组织者和健身指导专家。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运用个人专业技能与知识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体育工作者社会责任的根本要求。从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伊始,以及随后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规章均鼓励体育教师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情形不容乐观。在研究调查中发现,高校体育教师担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占比还不足2%,造成了优质体育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表4可知,有6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其所在单位的态度和保障激励措施是影響他们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还有超过40%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相关政策及其执行状况也是影响教师服务全民健身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1 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公共属性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高等教育法》就高校的办学经费问题,在其第六十条作出了“国家建立以财政拔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的法律规定。因此,从资源或经费投入主体来看,我国的公办高校都属于事业单位。另外,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产权中“谁出资,谁占有”的理论。各级国家机关或政府拥有高校各种教育资源的财产占有权,他们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高校只具有资源的财产所有权、财产使用权等权利。因而,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具备公共性的特点,属于公共资源,由其提供的产品自然就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全民健身活动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权力、[JP2]公共资源的委托代理人,其所属体育场地资源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需要以外,理所应当地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健身需求提供服务。
2.2 履行法律义务和执行政策的要求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强化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发展权益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特点积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将公共资源的最大经济社会效益发挥出来,是其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例如《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在第十二条规定了“高校要与企事业组织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教育法》在其第四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体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此外,《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均明确要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2017年3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更是对如何开放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指导。《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同时对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活动提出建议和要求。
2.3 机构性公民的社会责任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而关于应该怎样为社会提供服务,耶鲁大学前校长里查德·雷文认为:“除了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外,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树立公共事业方面的典范,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直接为改善邻里关系、规范社区行为以及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服务于社会的方式。”
高校作为传承、创新、创造先进思想信念的文化高地,始终影响、引领社会的进步发展,在人们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社区的一员,高校应充分发挥“灯塔”作用,利用自身体育资源优势,通过健康讲座、活动组织、技能培训等形式,将全民健身的思想、理念以及价值观传播到社区居民之中,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满足感。
2.4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 800美元,恩格尔系数达到29.3%,社会已进入富足阶段。参照国际经验,此阶段的社会公民对精神性、体验性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极大的增长爆发期,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转变,发展型消费会不断扩张,尤其是大众体育消费将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另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已从2007年的28.2%大幅上升到2014年的33.9%。这比例意味着有三分之一的国民形成了经常锻炼的习惯,健身已成为其主要生活方式。按照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人数将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可见,健身活动和积极的运动型生活方式在国内已然形成一种社会热潮,且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品质化的健身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
大众健身活动的旺盛需求必将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现阶段,虽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但体系仍然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类型单一、结构失衡等问题,特别是锻炼场地不足和缺乏锻炼指导人员等方面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多层、多样的体育健身需求。而目前全国高校约有4.97万个体育场地和数万名经过专业教育的体育人才。如充分盘活这些存量体育资源使其服务于全民健身,将有助于提升供给总量、均衡供给结构,有效缓解当前社区居民健身难的问题。
3 高校体育资源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3.1 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经费保障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会使高校本就有限的办学经费更加的捉襟见肘,为不影响高校的正常体育教育工作,免除学校的后顾之忧,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政府应将其运营所需经费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政府购买方式,为高校提供资金补助,解决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运行经费短缺问题。
3.2 将完善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的法律与政策体系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目标。随着健身人群的井喷式增长,科学健身已经成为社会迫切需求。调查显示,日常健身人群中仅有20.5%的健身人群接受过科学健身指导。所以,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校体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群众科学锻炼对于破解居民怎样健身的难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虽然,《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都对体育教师指导群众锻炼提出要求,但是缺乏具体细化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落地措施。因此,政府应将完善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的法律与政策体系納入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制订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政策落地细则,为高校体育教师服务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保障与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通过志愿指导或创新创业等形式服务于全民健身。
3.3 将统筹建立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综合防治机制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屡屡发生的校外人员体育锻炼伤害事故及其引发的纠纷是阻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校外人员运动伤害事故,保障校外锻炼人员和学校双方的合法权益,要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学校、体育、安监、医疗、司法、保险以及社区等单位和部门共同建立校园体育锻炼活动安全综合防治机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条款,明确校外人员在校园进行体育锻炼出现意外事故时各相关部门的权责,落实相关责任主体,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例如高校要制定场馆的安全管理规范,明确的责任划分办法和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条件、机制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措施和能力;安监、卫生部门要建立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是否安全可靠,是否符合国家安全、卫生和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的评估监督机制;司法、保险以及社区等部门要在法律援助、人身伤害赔付、场地管理监控等方面构建第三方意外伤害事故协调保障救助体系。只有强化政府统筹,多方协调共建,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学校开放场馆保驾护航,学校才能彻底的敞开校门,实现公共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
3.4 将校地共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考核目标。国外经验表明,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最适宜的模式就是通过与社区内的各种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进行合作。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是居民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是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助推器以及衡量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参数。因此,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不仅是推动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社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状况纳入政府(社居委)绩效管理考核目标,会倒逼社区主动关注辖区内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并采取诸如“校社共建体育组织”等积极性的培育措施。
3.5 将建设好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青少年体育工作是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更是薄弱环节。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且缺乏运动技能,良好的体育习惯尚未形成。中发(2007)7号文件明确规定“每个学生要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但通过对大一新生的统计,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的学生只占10%左右。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将学校自身的人才资源与场地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培训技能、组织赛事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社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加大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力度,对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普及和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技能,弥补学校体育运动不足以及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政府要破除属地界限,制定政策、保障经费,把建设好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当地的民生实事来办,将其纳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一建设,以推动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健康发展。
3.6 将推动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纳入政府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体育产业是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将高校体育资源通过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服务于全民健身,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总量,而是通过提供诸如健康讲座、技能培训、体质测试、赛事活动以及开具运动处方等差异化内容,为多样化的群众健身需求提供了精准供给,均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美好健身需求。因此,政府部门要在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中,将推动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纳入政府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为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开辟“绿色通道”,在税费、工商以及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政策,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健康发展。
4 结语
高校体育资源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对于缓解城市中心区域居民到哪里健身和怎样健身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的政治语境下,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统筹,深化各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协同配合,因地制宜地建立高校体育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才能够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与政策环境,从而切实解决困扰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中的人、财、物以及安全责任等问题,推动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因此,实施高校体育资源的“政府六纳入”对于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均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理念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6):1-3.
[2]刘小平,陶玉流.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12-13.
[3]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4]张思峰.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89.
[5]里查德·雷文.大学如何服务于社会[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32-36.
[6]刘国永.对新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体育科学,2018(1):4-8.
[7][JP2]季艺,陈玉忠,种法鹏.美国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5)5: 289-294.
[8]王菁.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43-46.
收稿日期:2019-09-18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JS2015HGXJ0086),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S2014AJRW0103)。
作者简介:蒋治华(1977- )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讯作者:朱五一(1979- ),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