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道德意蕴
2020-05-25孙峰
孙峰
摘 要 作为一项道德性事业,秉持价值立场,建构道德共同体,是学校管理基本的道德意蕴。但现实的学校管理却处于道德目标边缘化,管理制度功利化,道德权威弱化的困境中。走向道德的学校管理,应确立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形成合乎正义的价值基础,构建以道德领导为精神内涵的学校组织文化。
关 键 词 道德性;学校管理;价值立场;道德共同体;道德领导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5-00-05
学校管理是一项充满科学性、人文性和道德性的事业,学校管理本身的道德价值和公共伦理精神,不仅是管理理念的充分体现,更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实践追求。
一、学校管理的道德意蕴
学校是儿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进行交往、形成道德人格的重要场域,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反思教育影响的合理性、价值性和道德性,使学校管理实现内涵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领导力和管理力。
1.学校管理是一项道德性事业
教育就本质而言,既是一个知识实体,又是一个道德实体。教育管理同样如此,道德性是其核心。“传统的教育管理是根据权利和领导来建构,并且把知识当作是最恰当的理论根基。所有这些因素在一起统治了话语权,抑制了决策中的伦理对话。”[1]显然,传统教育管理远离了其应有的道德意蕴。学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只有充满了人性,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学校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场域,更应该符合道德规则和规范。但当今的学校只重经济、技术的分析即技艺化的管理,而忽视伦理道德分析,造就了知识性和技艺性的人,其结果是学校管理失却了对人和谐发展的影响,成为了失去意义的存在。
学校管理的道德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管理的人道性上,而人文关怀是人道性的精神内核。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尊重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自由、权利及自我价值,这是学校管理道德性最集中的体现,只有在充分尊重师生发展的前提下,学校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学校必须保证各个方面符合道德价值,学校必须是一个道德学校”[2]。学校管理的道德性,更具体来说在于使教师获得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和道德感;使学生成为道德品格优秀的人。学校管理为教师的道德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同时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总之,学校应该是道德性的教育机构。
2.学校管理秉持价值立场
任何社会和国家的学校都秉持着培养人的价值立场。学校管理在根本上是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渗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活动,学校应有其自身的价值立场和道德文化。学校一旦失却了自己的道德文化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也就失去了道德上的合价值性。学校管理如果只是一味追逐“政治人”“经济人”即工具理性人的形成,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追求和终极价值就不可能达成。基于此,学校管理中的价值关涉,道德文化的建构和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校管理的重塑过程中,需要形成不断变革、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学校管理处在‘时代性的意义危机中,其典型的症候群就是‘规训。在‘规训式学校管理中心,人被当成物来处理,人性被判定为‘物性,这是一种型塑的、霸权的学校管理。”[3]这样的学校管理势必会造成道德与生活的疏离,道德教化的理想被放弃,人的智慧和德性的发展受到冷落,学校管理的实效性逐步降低。基于当前学校管理的现实困境,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价值渗透,通过道德规范与道德教化,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普遍的价值关怀,形成群体和个人的正确价值判断,对群体和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核心价值理念是学校发展应该秉承的价值理念,能够使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管理方向,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是一个净化的空间,是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场所。然而,在当代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教育理想和教育信仰逐渐淡化,学校本质与学校管理逐渐分离,学校的发展走上消解学校的道德文化之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的价值失落成为必然。反思学校管理的误区,追寻失落的价值,是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回归学校管理的本体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情操的人。由此,學校管理必须是道德的,不仅学校本身的管理是道德的,而且对儿童的一切也是道德的。
3.学校管理应致力于对道德共同体的建构
学校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具有自身的文化使命和文化价值,其人文本性是道德共同体。在现代学校管理和发展过程中,民主、科学、自由、公正等管理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学校管理理念和学校管理制度日益走向改革和开放。然而,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道德性日益弱化,被置于边缘化的位置,纯粹的“管理主义”盛行,只重视专业技术活动,关注学习成绩和升学率,造成了学校管理公共伦理精神的缺失。学校管理本质上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是培育人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活动,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人的健康发展依赖学校道德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在学校道德共同体中,才能够实现育人目标的优化,才能够实现学校管理的道德化,形成学校的共同理想、教育信念,使学校健康发展。美国教育管理学家威廉·福斯特(william Foster)认为,学校的卓越成就并不依靠增加价值或改变文化,而是依靠教师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依赖于且能够激发学校成员之间的德性行为。[4]教师共同体的道德素养,精神文化内涵,能够在真正的意义上构建良好的教风,影响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学校作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在知识、能力、美德、体魄等各个方面教化着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学校管理活动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推动力,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意蕴。学校管理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尊重人、关怀人、平等地对待人。学校管理的蕴涵就是关涉人之成长的道德内涵。把对人的道德性的培育作为价值取向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根本理念。
二、学校管理的道德性困境
学校管理从本质上是培育人的事業,道德性是学校管理应有之义。如何道德地培育人、发展人、完善人是学校管理的质量保证。然而,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与管理目标不一致的困境,限制了学校管理的道德性和发展性。
1. 道德目标的边缘化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以德育人,以德树人,其育人属性决定了学校管理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教育管理对人的培养不单纯是专业技能化和职能化的活动,教育管理的道德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根本思想。然而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育人目标与管理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疏离的。由于现代学校管理中一味地追求管理的效率,管理制度的量化标准,忽视了学校管理是高度人性化、人文化的活动,失却了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反而降低了管理的成效。
道德目标是学校管理的实践追求。在学校管理中,育人目标是教育管理实践有序、有效发展的基础。当代学校管理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如忽视学生的幸福生活、生命发展、价值引导、道德成长等,甚至出现道德失范、道德底线失守,这些情形的存在使学校管理的质量受到了质疑,学校管理本身的道德性和合理性受到了批评。学校管理的育人目标的确立,能够使学校管理依据道德目标进行选择,面对不同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确立学校管理的道德目标,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如果学校缺乏道德目标,学校组织缺乏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导向,甚至在组织文化中功利的、自我中心的道德价值蔓延,学校管理的效率就会降低,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目标与管理质量的疏离。因此,把道德教育目标作为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的道德性,以道德性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与人文化的进程,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将产生推动作用。
2. 管理制度的功利化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到来,现代学校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管理主义”思想主导着学校管理,导致人的边缘化。其实管理主义是一种政府治理范式,主张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替代传统的官僚政治的模式。管理主义在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提高教育制度的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中以教育不公为其突出的表现形式。所谓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对教育教学及其相关的其他活动所制定的各种规章、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总称。[5]有学者认为,“制度伦理概念的存在完全是由制度与伦理在基本职能上的一致性这一点决定的”[6]。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着亲缘关系,学校管理制度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
在现代化进程中,科学化的学校管理确实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实践中大量地充斥着功利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分数、考试、升学等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任务和衡量标准,致使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功利主义症候群”,体现在道德教育目标上“人是手段,而非目的”,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知识类课程即语、数、外、理、化、生等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德育课程“虚设化”;从学校教育的方法维度来看,学校教育中的规训与教化机制导致了对儿童道德主体性的过度压抑等等。功利主义的管理制度对学校道德目标产生了严重的遮蔽,致使学校管理出现了“去道德化”的倾向。功利主义管理把知识传递和考试升学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培养道德人的目标被置于边缘化的境地。如此,知识教育成了目的,道德教育沦为手段,两者逐渐疏离。
3. 道德权威的弱化
学校管理者是学校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学校管理者不仅承担着一个道德管理者的角色,也承担着道德示范者的责任。学校管理者秉持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管理观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方向和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的学校管理需要具有道德权威的校长。然而,在学校管理的现实情形中,学校管理者的道德权威在逐步弱化,其原因在于在管理过程中,过度强调了科层的、心理的、技术的、理性的权威,忽视了道德权威和道德领导。学校管理者的道德权威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广泛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时所产生的义务和责任。道德领导并不是要求校长成为一个道德方面的圣人,它更要求一种对价值伦理的关注,一种对善的追求,一种管理中的伦理导向。[7]道德权威的弱化究其原因是功利与权利、公平与效率、人性化与非人性化、知识与能力、考试与兴趣、规训与教化、秩序与自由等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偏差,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和质量。
学校管理者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直接影响着管理对象的行为方式。管理者道德权威的建立直接决定着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麦克劳(McKerrow)认为:“教育从本质而言是一个伦理实体。教育管理必须改革,把伦理当成自己的核心。”[8]学校管理者只有真正的建构和确立道德权威,基于道德良善的价值立场,使正义、公平、民主、自由、和谐等价值观,诚实、守信、勇敢、节制、勤奋等道德观念融入到学校管理过程之中,形成学校特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文化,才能够使学校管理的深层精神动力推动学校管理合乎道德地发展。
三、走向道德学校管理
走向道德性的学校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管理注重科层化而忽视民主化,注重严格的制度管理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对形成和发展学校健康的组织管理文化,对形成良性的学校管理体系,建构良善的学校治理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1.育人为本:学校管理的根本理念
人是管理的根本问题,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学校管理最为本质的特征是指向人的培养、成长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价值和目的。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在管理实践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只有促进人的发展,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但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程度追求教育效率、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的现实情形,学校靠升学率生存,教师靠学生的成绩扬名,学生靠分数敲开高一级学校的大门,这种情形导致学校管理把分数、升学率、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准则,从而使学校管理走向了误区。学校管理活动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组成的系统工程。学校管理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管理的根本,确立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学校管理实践活动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德性、有知识、有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旨归是引导人向善,善是人的道德的最高價值,道德性是教育性的根本价值,人的道德养成是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终极旨归。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教师共同体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道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根本。教师道德是由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旨归决定的,也是道德性教育的具体体现。学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最根本在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2.合乎公正:学校管理的价值基础
公正的管理制度是公正的一种形态,是公正在学校管理领域中的体现。在管理活动中,管理活动总是体现了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管理制度蕴涵着道德法则和道德的力量。判断学校管理制度的基本标尺,不仅要看其是否合乎规范,合乎秩序,还要看其是否合乎公正。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如同真理之为思想的第一美德”[9]。进而言之,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也是学校制度的首要美德。“美德是学校管理的基础与根本,规范是学校管理的关键与保证,共同体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美德、规范与共同体共同构成了学校管理的道德谱系。”[10]学校构建以公正为核心的制度伦理是学校管理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走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制度伦理关注的不是制度的伦理化,也不是伦理的制度化,而是制度的伦理属性以及制度所蕴藏的伦理价值观念。”[11]制度伦理是从制度过渡到道德的阶梯,是实现制度设计与道德建设协调发展,是制度、法律、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等多种社会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说,没有制度伦理,学校管理的道德规范是不能够实现的,制度伦理能够使道德价值得到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双重确认,增强其约束力,发挥学校“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双重效应。
公正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价值,也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石。对于学校管理制度而言,若想成为有意义和富有成就的管理制度,就必须建构富有理性的哲学或价值观,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校等根本问题。公正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它制约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并能够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秩序化的发展。公正的学校制度环境,会鼓励学校成员彼此合作、互助互利、追求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为学校成员提供健康发展的空间,为学校制度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和意义系统。
3.道德领导:学校组织文化的精神内涵
道德领导(moral leadership)指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的领导。1992年,萨乔万尼(T.J.Sergiovanni)在其《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oral Leadership: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一书中表达了道德领导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认为道德领导是一种扩展了的领导价值结构和权威来源。在学校管理中,不仅依靠制度规范使人努力工作,更应依靠价值观、道德目标、教育信仰去激励人们不懈追求。“道德领导,正是要求一种对价值伦理的关注,一种对善的追求。它注重建构学校的道德目标,注重确立共同的信念、价值观、责任与义务,强调以协作、磋商的方式实施领导,从而向组织成员传达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12]管理伦理即领导伦理,是学校管理的范畴之一。美国诺思豪思在《领导学》一书中,提出了“领导伦理的五大原则,即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公正、诚实、团队建设”[13]。道德领导的本质从学校管理者的视角分析,其实质就是校长的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德治校。在道德领导的视域下,学校要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组织的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道德领导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引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组织文化的培育对学校管理的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校进行道德改造,就是全方位地塑造学校的道德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共同体,而且成为具有新的道德气质的道德共同体。”[14]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使学校形成具有良好道德文化的共同体。
学校管理者是组织文化的建构者。学校良好组织文化氛围是将学校的价值观融入其中,形成组织文化的核心思想。学校组织文化中道德文化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学校的道德文化需要道德领导。在组织文化的建构中,人是决定组织文化建构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道德领导注重组织文化中人的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化,尤其是教师队伍专业伦理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并通过课程内容、教育者的核心素质养成,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培育学校的组织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8]马海永.迷失与追寻:校长管理伦理取向探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8(05):2-45.
[2][14]金生鈜.为什么要塑造学校的道德文化——学校作为一个道德共同体的再道德化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71-75 .
[3]王家军.学校管理的伦理本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05-110 .
[4]刘建.论校长美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6):50-53 .
[5]王家军.学校管理制度的伦理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1):116-118.
[6]晏辉.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J].齐鲁学刊,2003(04):105-111.
[7]郅庭瑾.成为伦理型的校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B):16-20.
[9]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
[10]刘建.学校管理的道德基础:美德、规范与共同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05):89-95.
[11]胡金木.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2):54-59.
[12]郅庭瑾.学校管理的价值追问[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下半月,2006(06):4-7.
[13]钟祖荣.道德领导、管理伦理与校长道德修养[J] .中小学管理,2007(07):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