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在文体意识观照下前行
2020-05-25江苏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王佩军
江苏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王佩军 戴 成
一、立足文体,把握寓言的教学价值
何谓文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或样式)。文体不同,其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语用训练点的切入都各不相同,即所谓“即体成势”。在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彰显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帮助我们更加坚守语文的核心价值。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多则古今中外的寓言。寓言一般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类文体,有何教学价值?
1.培养讲述能力
寓言通常凭借充满趣味的故事来揭示简明易懂的道理。它故事性强、趣味性强,比较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用来锻炼讲述能力,即口语表达能力。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故事的情节,建构故事中的形象,同时能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词句,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语言风格的影响,提升言语智能。所以,寓言的第一个教学价值在于对学生讲述能力的培养。
2.促进思维能力
领悟寓言寓意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由于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局限,往往不容易准确理解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由感性的事件推演、抽象出故事包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将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从而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是寓言的第二个教学价值。
3.提升审美情趣
寓言篇幅虽短,却令人回味无穷;文字虽简,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寓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首首深刻与简约相融合的哲理之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徜徉于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字之中,走进一则寓言,留下一片语文印记。
二、依体而教,在“讲寓言”中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文体不同,语用训练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寓言,故事性强,而“故事”是可以用来讲的,含有讽刺性意味的寓言故事通常适合用“旁观式”,学生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身份来读、讲、悟,在“讲寓言”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1.讲清楚,在概括、复述中训练语言
讲故事是学习语言和内化语言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学会把别人的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实现对语言的积累和有效的运用。
故事是有情节的,会按事情发展顺序推进,教师需引导学生找出故事线索,理清顺序,提炼要点,用关键词串联法把故事讲清楚。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提炼概括出了“巴望、拔苗、枯死”一组词,随后让学生以此来串联概述,把故事讲清楚。有的故事中主要人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陶罐和铁罐》《美丽的鹿角》《池子与河流》等,它们或对立,或并列,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对照表,提炼关键词,按照顺序,抓住要点把故事内容讲清楚。
《美丽的鹿角》对照表
2.讲生动,在品析、补白中训练语言
(1)关注细节,品词析句。寓言故事的篇幅虽不长,但也不乏细节描写,尤其是一些看似平常,实则意蕴深长的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品悟、运用,把故事讲得生动。在学习《揠苗助长》一文时,教师结合“巴望”一词的理解,通过比较法,与“盼望”“希望”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农夫内心的急切;结合语境,抓住“天天到田里去看”“心里十分焦急”等具体表现,让学生感悟农夫内心的无比迫切;通过“焦”的字形分析,下面的四点形象为一团火在烧,农夫的心里也像是有团火在烧,那又是如何的急切、迫切啊!从“巴望”到“天天看”,再到“十分焦急”,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体味精准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在为学生能把故事的起因讲生动做铺垫。
(2)合理想象,适当补白。寓言故事有很多的“留白点”,这些“留白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进行精妙的语言文字训练。如读了《守株待兔》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这个农民守在树根旁心里在想些什么?如果你经过那里会怎么劝他?学生们通过想象讲述,深化、拓展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再如阅读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后的“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的环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朋友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这样既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唤醒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实现了对寓意的理解,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锤炼,一举两得。
三、把准文脉,在体悟寓意中提升思辨能力
寓言之所以能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是因为它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更是因为它的道理睿智地蕴含在故事的叙述中,所以学习寓言不是告知道理,而是需引导学生从“言”入手,由“言”及“意”,推“言”达“意”,悟得透彻,悟得水到渠成。
1.引导“前后对比”悟
在阅读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品读文本,在陶罐和铁罐的争论中感受铁罐的自以为是、步步紧逼和陶罐的有理有据、临辱不惊。随着场景的变化,铁罐当年的不可一世与现在的荡然无存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令人不胜感叹,从而学生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随后,笔者再让学生改写寓言故事,把故事内容改成陶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铁罐的短处。学生们通过发挥想象,反观文本,在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思维和意识。这样一改,在前后两个故事的对比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文本隐含的人人平等的思想。
2.聚焦人物内心悟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寓意往往蕴含在故事的人物形象的思想认识中。因而,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其动作、语言、神态背后的心理活动,是理解寓意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美丽的鹿角》时,紧扣“美丽”和“难看”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找出鹿对角和腿在狮口遇险前后的不同态度的语句,进行对比朗读、品析,通过走进人物内心,体会鹿思想认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3.联系生活实际悟
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或嘲笑某种行为的愚蠢,或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暴露社会的缺陷……都是指向生活、指向实践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评议,进而延伸到周围生活,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道理的感悟。比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中,当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通过辩论找到种田人错误的根源后,创设生活情景:小林参加数学考试后,发现考试题目都是他在校外辅导班做过的,因此得到了高分。这让他认为学校上课不用认真听也能取得好成绩。让学生通过现身说法,活化理解并运用寓意。这样不仅和生活联结,加深了学生对寓言在生活中使用场合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寓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文白对读”,在品读理解中感受语言魅力
统编版教材中的古代寓言,或直接以文言文呈现,或能够找到相应的文言文版本,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文白对照阅读,在对比与辨析式的品读中,感受文言文简洁的语言表达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是一篇小古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注释读懂课文后,紧接着学习教材上的“阅读链接”《南辕北辙》时,教师也可出示古文,让学生在进行对照中,用书中的白话文为文言文进行注解,在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中,拓展、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依据文体特征,开掘教学价值,选择教学策略,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力保障。寓言教学,在文体意识观照下前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