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生成课程浅探

2020-05-24袁晓燕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1期
关键词:捕捉推进发现

袁晓燕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幼儿为本的思想被放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中心地位。教师应深入幼儿生活,聆听幼儿的心声,观察幼儿的行为,敏感捕捉课程资源,给予幼儿足够的支撑,生成真正出自幼儿内心需要的课程。

关键词:发现;捕捉;巧予;推进;拓展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杜威先生说:“教育即生活。”那么我们的教育课程呢?所有的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课程吗?或者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适合做孩子的课程吗?都是能让孩子得到最好发展的课程吗?我觉得那不一定。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幼儿为本的思想被放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中心地位,我们的课程应从儿童中来,再到儿童中去。

一、深入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就在幼儿的生活中,就在幼儿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午后,悠闲散步中,一群孩子围蹲在花坛边,原来他们发现了一只蜗牛。面对呼啦围上的孩子,蜗牛好像害羞似地将头缩进躯壳。孩子们纷纷讨论起蜗牛……“请小蜗牛到我们班来做客吧!”小朋友推选细心的小冬把蜗牛带到了教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创造力的开始。看到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想着以蜗牛为线索生成一个课程,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但到底适不适合作为我们的课程,还要看孩子的兴趣能持续多久。

二、乐意倾听,捕捉幼儿的需求点

孩子的话题多而不定,教师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善于分析、猜测幼儿的内心,捕捉真正出自幼儿内心需要的课程生成点。有了蜗牛,孩子们的话题明显集中到了蜗牛上。从孩子们的交谈中看出来很多孩子都见过蜗牛,但对蜗牛并不了解,而现在蜗牛的“吃饭问题”“居住环境”对他们来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让孩子们主动去探寻自己需要的答案,亲身去经历、体验。那就让我们一起“寻找蜗牛”,喂养蜗牛,让幼儿在喂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三、顺势而为,巧予幼儿支撑点

去哪里找蜗牛呢?我和孩子们商量后决定,回家后和大人一起去捉蜗牛。第二天,孩子们把蜗牛带来了,并且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抓蜗牛的经历。根据交流的结果,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阴凉的地方。孩子们用带来的容器,美工区的材料给自己的蜗牛建了个美丽的家。那么“潮湿阴凉”的生活环境怎样创造呢?孩子们看中了教室后门口的那個角落,那边需要整理一下,我和保育老师马上协助他们为蜗牛作了“拆迁工作”,“蜗牛小区”落成。孩子们把自己的早点:饼干、苹果等喂给蜗牛。蜗牛会不会吃掉这些食物呢?科学活动“蜗牛吃什么”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天,孩子们发现饼干、苹果还在,而放在里面的菜叶却多了“镂空的花纹”。牛牛说:“蜗牛不喜欢吃饼干和苹果,喜欢吃青菜。”那除了青菜,蜗牛还喜欢吃什么呢?“老师,你去百度查一下吧!”百度后,孩子们发现原来蜗牛为杂食性动物,以素食为主,食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甜的也喜欢吃,所以蜗牛也吃苹果,放的苹果看起来没动,是因为蜗牛吃得少,看不出来,孩子们恍然大悟。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老师在旁边观察孩子,陪伴孩子,适时给予支持,这就是老师的价值所在。

四、勤于思考,推进幼儿的发展点

随着探究的深入,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多: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用?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于是又生成“蜗牛大发现”的活动。我把孩子们的问题做成一张思维导图,孩子们自己选择图中喜欢的问题回去和家人讨论,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次活动获得探索的成就感,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五、深刻反思,拓展幼儿的知识点

孩子的探索出乎意料,他们在争论:蜗牛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我们又生成社会活动“蜗牛和我们”,一起探讨蜗牛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蜗牛喜欢吃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蔬菜,是害虫。”“必胜客的蜗牛很美味!营养也好!”我告诉孩子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它是害虫,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价值。”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在与同伴交流、分享,甚至是争执中体验着探索带来的快乐。

六、自主环创,呵护幼儿的创新点

临近毕业,孩子们把蜗牛送回了草丛,大家决定把教室里的“蜗牛小区”留下。蜗牛没有了,用水彩笔和油画棒来画蜗牛、橡皮泥捏蜗牛、用报纸做蜗牛,纸浆蜗牛、麻绳蜗牛……平面的、立体的,孩子们还把“蜗牛小区”叫作彩虹蜗牛园。蜗牛园里发生着《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他们带着头饰,尽情享受自编、自演的快乐。

一个生成的课程始于偶然,却成于老师的有心和智慧。这个探索蜗牛的活动,我没有像以前的科学活动一样,先让幼儿观察外形特征,再了解生活习性、爬行方式等,而是认真地去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声音,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点,让幼儿自主探索,共同探讨,适时给予幼儿知识、材料和环境的支持,完全以幼儿为中心。“蜗牛”的课程暂时已经结束,但是孩子们需要时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究。

“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教育者只要深入幼儿生活,聆听幼儿的心声,观察幼儿的行为,敏感捕捉课程资源,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给予幼儿足够的支撑,那么一定会生成真正以幼儿为本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钟昭华.祝贺与希望[J].幼儿教育,1982(1).

[2]朱爱武.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创新[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猜你喜欢

捕捉推进发现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试论推进黔南州森林资源普查工作采取的措施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