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

2020-05-23侯琳赵振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侯琳 赵振涛

【摘 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放慢了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场灾难面前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标志着东方文明将会以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代表而走向兴盛,同时,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也将渐入没落。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若干建议,期望能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状

1、文化自信正能量表现

(1)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愈发明显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始终处于思想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中国社会实践及理论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诞生与延续。在中国发展的国情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完美的融合,经过不断的发展后更是形成了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多种新思想观点。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也是始终如一不遗余力,更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了高校建设中,通过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和工作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国内的宣传和应用提供不断的活力。党和国家的安全会受到意识形态的较大影响,所以必须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严肃和重大的部署,也不断突显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对于全体人民也会起到价值观和道德观和方面的引导,形成更加紧密的凝聚力量。

(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丰富

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明,经过五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极具包容力和亲和力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有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和惠民利民的思想理念,在道德理念和规范作用方面也有着突出的引导力,包括礼义廉耻、精忠报国、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为中华人民培养出了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并且秉持着求同存异和以文教化的思想理念,使中华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更能够集中表达,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还吸引了大批国外学者的关注与研习,比如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包括春节、中秋节和七夕节等节日,多个国家和国外人民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对中国汉字和语言文化的推崇与学习更是达到了空前高度,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更加丰富的渠道,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

(3)社会主義文艺不断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丰富多彩,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更多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网络文艺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当代人民的精神需求有着强烈的共鸣,还能够将传统文艺与新兴文艺形式相结合,赋予传统文艺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拓宽年轻人对传统文艺的了解途径。网络文艺中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更是广泛,能够更多的提供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便利性,摆脱了传统纸质、电视等媒介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利于大众随时随地参与网络文艺传播,也能够在成本方面起到较大的节约作用。网络文艺还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即使是小学生、老年人或是农民等多种年龄与职业群体都可以参与到网络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当中,极大的加速了网络文艺的传播速度,还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探讨,使网络文艺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4)文化产业和文化队伍建设蓬勃发展

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收入逐年上升,与文化产品相关的行业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图书出版和电影票房收入更是增加迅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关键核心,通过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不断出新,始终刺激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需求,为正能量的传播搭建了更加坚固和稳定的桥梁。戏剧和舞蹈演出的文化服务行业也正在成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主力军,极大的丰富了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更高层次的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在这样大好的局面之中,更离不开我国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包括在高校中建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其他艺术类专业,通过学校课程的专业性加持,使文艺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专业性和规范性。

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在进行文化自信的增强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并对世界成果进行包容性的借鉴。自近代发展以来,对于民族文化始终处于自负与自卑两种矛盾心态之中,无法达到民族文化的正视角度。理性是看待传统文化的关键,需要将历史坐标和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进行审视,并将历史作为基础,充分尊重历史,然后再结合时代的现实环境,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客观评判,才能够在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中找到正确的推进路径,使传统文化更加繁荣的发展下去。自负和自卑的心态都会导致传统文化被其他时代性文化所覆盖,甚至是对传统文化进行诋毁和粉饰,这将导致传统文化丧失掉生命力的本源。

(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文化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举措,必须要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加入文化自信,并对此深信不疑。只有对国家的民族文化产生坚定的认同,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有着近似生命的意义,想要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就要确保其具有不断发展的创新力,否则将会由于固步自封而逐渐消亡在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路途中,必须要增加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稳定社会文化心态

人民自信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支持,这与中国梦的价值目标是高度统一的,也是人民幸福梦实现的思想保证。文化有着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更能够成为人民的精神动力,通过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有利于对人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民族精神文化风貌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通过文化创造和创新的努力,能够将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给人民群众,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保护和传播,使文化自豪感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极具能量的民族凝聚力。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是文化产品不断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也会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使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为社会选择和思想行为提供更多的方向与可能性。健康的文化产品能够起到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作用,通过文化创造的良性发展趋势,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环境,并积极促进社会主义自信的提高。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议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首先需要做到科学的正视,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现实中解決问题,而不是教条式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析。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再对其内涵进行科学分析,最后以实践效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检验。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持续在中国的创新发展道路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发展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还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体系,这些科学理论体系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诞生的科学理论。在此时此刻,我国仍然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国内形势和国外形势都存在重大的波动,科学理论也必须是我国的重要理论武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巩固有利于良好社会意识形态的建立和巩固。可以将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加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解读与传播,能够被人民群众更好的接受和认可,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科学理论教育,并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党和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力。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思想和理论,是依据党成立100年以来的实践积累而成的,通过无数实践已经表明,想要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全国各民族人民都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已经与我国的实际发展道路相结合,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起到极强的推动作用,这都印证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成果。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成就,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引导。所以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必须要贯彻执行,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发展道路中,将实践要求与时代发展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在发挥中国快速发展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了整个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都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文化自信和建立文化强国的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具有更加重要的传播价值,能够使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社会意识整治、社会秩序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得到提高,进一步使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现出硬核的实力,最终实现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时,需要做到系统化和具体化,并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学习和宣传,才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当今世界文化氛围中,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通过更丰富的形式展示出重大价值,并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的先进优势,通过现代媒介开展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3、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科体系建设

想要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科学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先做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在优秀高校中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但也必须将学科建设目标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进行统一,制定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成为优势学科,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理论研究和理论实践事业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学科专业和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高校政策和经费需要有目的的加大投入,对教材和教学体系进行不断提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马克思理论者。在进行教材和教学体系的建设时,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和推广进行严格把关,充分利用高校学生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思想理论的特点,通过优秀的教材和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教材也需要根据实际的社会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教材内容的层次性要做好设计,更要加强内容的创新,使教材中能够包含更多的新理论成果和新思想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对于教材编写和教学规划的质量更要做到严格审查,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门槛与标准,确保教材和教学的科学性。

4、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术体系建设

文化必须要融入时代、社会和人民之中,对于文化的研究也首先是对时代和社会的研究,所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术体系建设也必须做到与时代、社会和人民相结合,只有做到从社会实际出发,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够避免与时代、社会和人民的脱节问题。融入到时代、社会和人民之中还有利于理论创新机会的把握,能够依据国家和人民需求的指导,将国家方针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落实。使新时代的精神思想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进行阐述和分析,形成规律性的新理论和新实践,为国家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在进行文化的创新时,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将更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进行容纳和吸收,再结合文化思想和理论的实践进行创新。发挥出新时代更加优越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对社会各方面进行研究,建立起包容性更大的文化平台,将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全面推进,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术体系的建设。

5、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道德理念规范,包括爱护国家、孝敬父母、崇德向善等,能够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提高,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对社会风向进行引导等。有利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也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多种思想借鉴。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财富,尤其是经过了久远的历史发展,许多人文古迹仍然能够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但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下,多个文化古迹和传统文化都遭到了破坏,必须要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也有着多民族的鲜明特点,需要大力推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承,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音乐舞蹈文化,亟待挖掘和传承。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的同时,也要做好文化精髓的阐发,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为了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被理解,需要将文化底蕴和特色融入到阐发当中。

6、抓住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中华文化发展机遇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更能够借机传播到世界各国,加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的發展有着双重影响,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加强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但是中华文化也会同时受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这对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需要抓住其中潜在的多种机遇,通过国家领导人出访、学者跨国访问、出国留学或旅游等形式,创造更多的中华文化传播机会,使人成为文化最大的传播载体,体现出实时传播的优势。还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中华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流平台,在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度的同时,也逐步形成多国文化互相交流的良好氛围。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使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思想文化被各国人民所了解和认可。其他传播方式还包括文物展览、文化节展、品牌活动等,都能够通过主题和展览的策划,将中华文化的不同部分进行广泛传播,包括中华武术、中华医药、中华烹饪等文化,都对各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通过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传播,还能够起到促进中华文化创新的作用,更有利中华文化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结合,形成更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力量,使中华文化能够得到更加持久的传承和延续。

(一)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诞生了大量的网络文化,但由于互联网有着更加自由的环境,网络舆论逐渐呈现出鱼龙混杂的趋势,不仅不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文化自信的建立,甚至存在多种不良文化,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必须要加强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对网络舆论环境进行执法管理,将虚假、低俗等不良信息进行严格管控,使网络空间始终保持干净的良好氛围。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的优势,只有抓住了网络舆论的引导权,才能够在网络中推进健康的文化信息传播。还需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规律的研究,掌握网络传播规律能够更好的进行舆论引导,进一步挤压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逐步达到杜绝不良信息的管控目的。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人群为青少年,做好舆论的引导更是为了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避免其他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灵和精神的侵害。通过网络进行的文化传播也能够更加直接的触及到青少年人群,使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了解,进而激发出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中来,形成更加年轻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力量。互联网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采取更加新颖的网络传播形式,包括直播、文字、影音、图画等。通过对网络传播途径的把控,将文化理念更加通俗易懂化,并更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更加普及。还能够吸收更多人的奇思妙想,形成自主宣传和积极创新的传播优势,赋予文化传播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在我国的互联网中,有着多个影响力较大的网站,通过对国家新闻、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解读也能够更多的增加人们的关注。还可以在网站中进行更多的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和广告信息等方面的设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多的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网站的舆情也要做好把控,不仅是对影像内容、文字内容,还包括网站的页面设计、内容形式、传播途径、影响成效等,当出现不良信息或造成不良影响时,就能够及时进行处理,保障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安全性。还能够对传播效果进行掌握,当传播效果与目标不符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改进,加强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效性。通过互联网长期和大面积的传播,能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得到整体提高的效果,并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效率的传播优势,加速文化自信的建立进程。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更好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国家的长远发展。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主要内容和当代启示的分析,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质,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本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依据和实现途径[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01):23-30.

[2]张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探究[J]. 管理观察,2019(014):61-62.

[3]熊若愚. 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J]. 先锋,2020(2):12-15.

[4]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8页.

[5]习近平:《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作为》,《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7日01版.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学生处)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