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研究策略

2020-05-23庄文乐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学生兴趣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庄文乐

【摘 要】农村学校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亟需解決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学生兴趣;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新课程理念在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在绝大多数学校,依旧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填鸭式,满堂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到头来,教师很忙,学生学得苦与累,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明大王爱迪生仅接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肯定的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阶段,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以积极探索的姿态,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累累硕果。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教师进课堂时必须是衣冠整洁,精神饱满,给学生留下阳光的印象。讲课时,语言要规范正确,语气要和蔼可亲,语调要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给他优先提问的“特权”等等。“棒极了!”“真不错!”“我等待的就是这样的回答!”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平添一股强劲的学习动力。

课堂上,教师既要做慈祥的长者,更要做知心的朋友,要建立起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健康友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资源。

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但通过“普九” “均衡教育”,基本上拥有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我们绝不能让其当摆设、装门面,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而且“好钢用在刀刃上”。另外,学校电教器材室里有投影仪、录放机,有各年级各册语文教材的幻灯片、磁带、光盘,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或播放录音,或放映幻灯,或利用课件,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

2、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各种具有竞争性的语文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态,使活动变得富有刺激性、挑战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纠错大王”活动:成语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约定俗成、不能随意更改的,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生产厂商为了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就在成语上面“大动手脚”、“大做文章”。某服装店的“百‘衣百顺”,某制药厂的广告“‘咳不容缓”,某热水器的“随心所 ‘浴”……另外,还有近两年物价上涨催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网络热词,我要求学生留心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信息,搜罗汉字的误用现象,并开展评比展览,学生们踊跃参加。“诗歌朗诵擂台赛”、“我是小小书法家”、“讲故事英雄会”等活动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3、创设情境氛围。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使学生觉得“学而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文言文的学习是农村初中学生很“头疼”的事情,按常规教学方式费时费力,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氛围这一方式,结果出乎意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通过使用课件,创设情境氛围。

在教学课外古诗《望天门山》时,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下载了这首诗的教学课件。课件作者根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两座高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这样,既释疑窦,又启蒙昧,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动画的刺激下,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编排课本剧,创设情景氛围。

例如,我在教学文言文说明文《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把课堂变舞台,让三个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弄清了人物的身份、从事的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清了船头的空间布局,古文翻译这一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由于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

3、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用,从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繁体字”的知识时,我曾问学生,假设你有一个邻居老奶奶,她是空巢老人,她的儿子汇了一笔钱给她做生活费,老人家叫你帮她取一部分出来使用,你能帮得了她老人家的这个忙吗?能替她老人家填写好一张取款单吗?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很普通但又与语文知识密切相关的事情,经过教师的点拨,竟能引起学生那么浓厚的兴趣!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唱主角,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追求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获得,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兴趣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