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西部高校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0-05-23胡文豪
胡文豪
【摘 要】为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政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高校人才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在“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除了用好国家相应的教育政策和专项资金外,更重要的是西部高校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转型,增强教育实力。本文旨在研究“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西部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寻求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该地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双一流”建设政策;政策分析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称为《总体方案》)。方案中指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载体,高等教育入学率早已进入世界前列,然而在校人数的规模宏大算不上高等教育强国,仅少部分高校具有知名度也绝非真正的高等教育强国。对此,我国高校应实现内涵式发展,而内涵式发展则强调各地区、各类型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均衡式发展,这也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1]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该政策目的是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并且为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多年来,通过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等教育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取得重大进展,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实力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缺乏竞争、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推进机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一、“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
“双一流”建设政策为西部高校的发展引入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拥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成果、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资源,而且具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新理念。一方面,西部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突出西部地区特色。西部高校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积极服务区域产业和满足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大力培育特色学科、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双一流”高校,有利于中国追求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探索欠发达地区“双一流”建设之路。
二、“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西部高校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在自主探索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协同推进下,西部高校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双一流”建设政策战略的实施,西部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凸显了当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中加以解决。
(一)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滞后,资源支撑力度有限
基础设施、机制完善是推进“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基本保障,西部高校教育资源的支撑力度有待加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硬件条件相对欠缺。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西部地区部分高校由于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和生活设施相对较差;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高,师资结构和水平有待提高。西部高校由于经济基础、办学水平、平台建设等方面相对落后,部分高校面临着师资流失的问题。长期以来,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短缺,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低;三是制度建设不到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有待提高,“雙一流”建设强调学校制度建设等软实力增强与应用。然而,西部地区一些大学的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师生评价体系、教师发展体系和行政管理等等方面。
(二)高校发展内涵建设能力不足,政策撬动效果不明显
“双一流”高校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内涵建设。在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撬动大学内涵发展能力是关键,但目前的撬动效果尚未充分显现。首先,教育支持侧重于福利供给,不足以加强内涵建设。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政策呈现出“补贴”、“援助”等福利供给政策的特点,政策性福利作为推动发展的要素之一,但没有与学校改革发展过程紧密结合;二是教育支持由外部干预提供,政策性支持并没有激发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政策和国家扶持政策的实质是通过优化外部环境,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国家的教育支持政策作为一种外部干预性的政策供给,由于缺乏高效、良好的实施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发展进度慢、效果不明显;三是教育支持侧重于特定领域的供给,支持政策对高校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高校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大多涉及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等具体领域。
(三)教育投入精准度较低,投入效益有待提高
定向扶贫教育政策是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资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较低,区域内均衡性较差,投资效率不高。一是教育投入的准确率低,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目前,国家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提高质量”这一核心主题上,主要集中在师资和学科建设等重点领域,但由于西部高校特殊的发展环境,国家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仍显不足;二是区域教育投资均衡程度低,落后地区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教育投资效益有待提高,教育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矛盾显现。近年来,受办学理念、教育机制等因素影响,很多西部高校呈现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限制了非学校人员的进入,社会开放程度和教育服务产品共享程度较低,教育在社会的贡献效益不明显。
(四)政策引导作用不够,支持模式有待优化
充分开发高等教育资源、拓展社会资源空间、激发学科活力是国家政策支持模式,是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助推器。但目前的政策引导作用不够,支持模式有待优化。一是对高校资源开发的引导不够,教育相关产业附加值较低。高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社会培训、专业咨询等智力服务,丰富和拓展了教育资源,为“双一流”建设政策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在当前一些西部高校处于观念固化、水平不高等原因而对本校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政策仍以加强外部支持为导向,在高校“自我造血”方面的政策引导不够;二是对高校培育教育品牌的引导不够,办学空间还需拓宽。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社会开放、吸纳社会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日益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培育和打造教育品牌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西部一些高校在改革中仍然过于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尚未实现与输出端和服务端的紧密联系;三是政策支持动力不强,各部门间联系不紧密。“双一流”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以高校自主发展为核心、政府和社会支持的局面。目前,政府力仍然是对西部地区高校支持的主要方式,虽然政府权威性强、影响力大,但由于支持主体单一,容易出现政府支持力度有限、高校动力不足、社会参与活力不强等问题。
(五)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实施效果不佳
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定、实施、评估机制,是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西部高校支持政策的相关机制还不健全,政策实施效果仍需改善。一是缺乏组织协调机制,需要形成多部门协调的格局。西部高校的扶持政策来自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由于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完善,不同的政策可能会出现重叠甚至冲突。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政策的统筹与协调,聚集资源、精准发力;其二,执行机制不够完善,落实程度还需提升。从当前国家相关政策来看,有的执行主体界定不明确,政策执行主体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多发。部分西部高校相对滞后的办学观念也突出表现在了政策执行上,相关政策多以传统行政方式推进落实,加之国家政策实施监督机制还不完善,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监测评估机制不完善,政策效果难以把握。目前,西部高校配套政策相关机制尚未最终确定,政策执行机构也是政策监督评估机构。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监督机制,难以发现政策执行中的实际问题,容易使政策执行流于形式或产生偏差。
三、“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加快西部高校发展的对策
“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面对当前西部高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国亟须完善推动西部高校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国家政策支持方式。国家相关部门应通过强化外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激发和增强高校自主发展的动力、能力、实力,全面加快西部高校发展步伐。
(一)强化基础建设,加大教育要素的支撑力度
推进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全面加强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大资源支撑力度显得尤为紧迫。一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硬件条件。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西部高校要优先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与更新,重点加强校园生活设施、教学楼、实训基地等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大力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校人力资源的支持力度。长期以来,国家的扶持政策为西部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关键是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西部高校要始终坚持“筑巢引才”,不断提高教师福利,结合学科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建立特色科技创新平台,为人才引进和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完善教师发展模式,时常进行教师在职培训、访问学习等,完善以教师绩效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三是要完善学校制度,全面加强学校制度支撑力度。西部高校应加快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深入开展学校内部治理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二级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更加自主、更加灵活、更富活力的内部治理机制。
(二)明确支持重点,增强高校发展内生能力
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西部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支持的重点,把外部政策支持与提高大学内生能力结合起来。一是调整教育投入重点,构建西部高校创新发展模式。国家统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资资金。在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抓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和成果转化,增强学校教育软实力;二是转变教育支持方式,国家教育部门应激发西部大学发展的内生能力,引导西部高校充分挖掘自身教育潜力,统筹区域教育资源,拓展资源空间引导西部高校充分依托自身力量,完善内部治理,激发内部主体活力;三是突出重点领域,以重点突破促进高校全面发展。国家教育部门要继续以学校专业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治理机制创新等相关领域,引导和促进西部大学的发展,推进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教育改革模式。
(三)实施精准供给,加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与西部地区高校发展需要的对接机制,增强国家教育支持精准性。一是要继续深入研究,提高政策和需求的适宜性。国家要大力实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精准投资工程,可以委托有关领域的专家,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不断开展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的研究,不断完善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战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资给最合适的对象和最关键的环节,提高教育支持的准确性;二是科学配置教育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扶持资金预算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挂钩,重点支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三是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机制,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国家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西部高校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在不同领域引入相应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公共教育资源开放机制,促进学校公共教育资源以有偿或无偿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开放和共享,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四)优化支持模式,以多种方式带动长效发展
我国应大力优化国家教育政策支持模式,推动西部高校不断提高教育附加值,拓展社会空间,增强学科建设动力。一是加强高等教育资源开发,提高教育附加值。我国应引导西部高校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和挖掘自身教育潜力,加快弥补“短板”。我国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校园”,将研究领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专业咨询、经验推广和科研合作,引導高校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二是加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拓展线上和线下教育市场空间。为促进“互联网+”的机遇和西部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西部高校应摆脱传统的离线教育理念,推进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开放;三要加强统筹协调。我国应改革传统以政府为主体的大学资助模式,在推进政府教育支持落实的同时,提高政府对西部高校的筹资比例和加强社会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优惠力度。
(五)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提升政策实施效能
国家要加强对西部高校教育扶持政策的统筹协调,完善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机制,以强大的政策红利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多主体合作格局,促进西部大学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政策的实施问责机制,促进配套政策的有效实施。要通过政策要求明确西部地区省级政府职责,调动其主动性,充分发挥省级行政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西部高等教育“管理与服务”改革,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权力。同时,我国要落实省级政府履职评价制度,完善问责机制,推动国家支持西部大学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三是完善政策执行跟踪、评估机制。我国应建立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等重大教育支持政策跟踪、评价体系,让第三方组织全面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解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西部高校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战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双一流”建设有关情况答记者问[EB/OL].(2018-01-08)[2019-07-03].http:∥www.jyb.cn/zggd-jy/bqgz/201801/t20180108_708106.html.
[2]罗儒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3):76-83.
[3]陈鹏,李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政策供给[J].教育研究,2018(11):91-98.
[4]王嘉毅.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49-55.
[5]唐兴芳,郝婷.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7(4):15-20.
[6]温涛,刘渊博.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3):75-8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