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2020-05-22黄雪媛
黄雪媛
摘 要:教育一直是摆在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单亲家庭不同于正常家庭,小孩没有成长在一个良好、有氛围的家庭,缺乏父爱、母爱,这很容易引发单亲家庭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小学教育而言,老师务必重视单亲家庭教育问题。本文针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出了适当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我国经济迅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家庭离婚率逐年增加,很多小孩来自于单亲家庭。这些孩子由于不能同时享受母爱或父爱,他们的心理会产生强烈的落差。相比于同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目前而言,老师最担心的便是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笔者针对我国单亲家庭的心理问题,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1.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1成绩较差、缺乏学习的兴趣
单亲家庭缺乏一种健康、良好的成长氛围,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学生大多家庭教育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父母也很少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业,不对学生抱有学习的期望,学生自然也会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因此上课频繁开小差,不认真听课,也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直接忽视老师的作业要求,容易变成学习困难的学生。
1.2由严格律己逐步转变为自由懒散
部分学生刚刚转变为单亲家庭,一时半会儿心理难以接受。父母也很少花时间监管他们,家里或多或少存在着经济压力,其中一方必然为了生存而忙碌,缺少對小孩的管教。小学生普遍年龄偏小,思想比较幼稚,缺乏一定的自我监管能力。如果父母不严加管教,容易滋生各种不良行为和思想。部分学生可能转变为不服管教、惹是生非,逐渐从一个遵守纪律的学生过渡到不学无术的差生。
1.3由自信开朗转变为孤独敏感
老师如果仔细分析自己的从教经历,可能发现某个小孩突然变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似乎有很多心事一样,也不关心老师的提问,也不喜欢沟通交流,上课自动隔离同学,喜欢独处。这时,老师心中便会有其他疑惑。这个学生平时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突然变得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也不参与课堂互动,这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如此反常?如果一个学生长期表现如此,那他的家庭可能出现了变故,父母一方由于各种意外事故离开,或者父母离异。他们的性格则会变得孤独敏感,一幅心思重重的模样。
2.疏解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策略的方法
2.1循循善诱、努力感化小孩
首先,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需要重视单亲家庭的学生,务必给予足够的关心。特别是心理孤僻、自卑的学生,老师可以经常找他们交流,引导孩子重视家庭实际情况,告诫他们:我们虽然无法得到父母全部的爱,但仍有同学、老师在关注你们,同学和老师依然喜欢你们,不要有其他心理压力,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战胜困难。老师可以经常抽问这些学生,随便这些学生回答不出相关问题,禁止一味指责这些学生,应学会用温柔的语气鼓励她们,及时表扬她们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慢慢找回丢掉的自信心。在实际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她们积极参与进来,让她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刺激她们,因为他们摆脱自卑自负等情绪,塑造积极、健康的正面情绪,让他们重新融入到班级体中。其次,同学之间也互帮互助,引导乐观向上、活泼开朗的同学多跟单亲家庭学生交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2.2引导同学积极参与进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单亲家庭的学生,父母很少监管他们的学习。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家长需要及时履行监管义务。老师应该及时和这些家长联系,让他们重视家庭教育,让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并获得家长的配合。对于家长而言,即使工作繁忙,被很多家务事缠绕,也需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老师可以传授给家长一些家庭教育的策略,家长需要经常询问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认真规划孩子的学习期望。另外如果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很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确保孩子按时按质完成家庭作业。当家长完成这些步骤后,教师再配合辅导学生,努力关照这些学生,然后采用家校合作的方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你找他们转变学习态度,实现学习的价值。
3.总结
总之,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作为老师需要重视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引导问题学生正常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美玲. 单亲家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及教育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 曹光信. 用爱点燃学生前行的路——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浅谈[J]. 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84.
[3] 刘华. 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