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20-05-2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陈海波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录取率考试生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陈海波

但愿每一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凌晨四点半,在夜幕的黑暗中,我静静地盘点着过往,这一年在热爱与不喜欢之间不断地沉冥与自省,在与时间和忙碌的对抗中不断地找寻自我的平衡。一路走来,经历了新的经历,体验着新的体验,虽说有遗憾,有错过,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付出与收获。其实,一切已经无所谓得到或者失去,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寻找意义的过程,当你开始寻找时,这个行为过程就有了意义。这一年,感激各级领导的厚爱,第一次公费走出国门,飞越千山万水,走进澳大利亚,走进墨尔本大学,走进2个州的多所中小学。虽然只有短短的15 天时间,我记下了三万字的笔记,所见,所闻,所想,是前所未有的,对生命成长与教育生活有了更新更清晰的认识。

回来的飞机上,我在笔记上郑重写下:于普通的社会公民而言,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意味着生活,生命成长就意味着每一个生命将来能过好自己的“生活”,这“生活”一定是生命个体感到幸福的生活。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生命的个性特征,为每一个生命尽可能地培养未来能够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墨尔本,他们似乎无限尊重劳动,尊重生命的个体特征。从小学开始就启动与兴趣相关的职业教育,开展各种职业课程。人们重视体育健身,重视健康的生命作息规律,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一之前,没有正规的考试。各学校,学生早晨的到校时间基本为8:30—9:00,放学离校时间基本为下午的3:00—3:30,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有足够的时间走进大自然,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在那里,学术大学的录取率仅仅为25%左右,职业大学的录取率为30%左右,其他的学生基本都是在高二之前提早进入了自己喜欢或擅长职业的培训机构,取得一定的资格后进入社会就业。技术很高的蓝领,其收入会远远高过白领。

从总体数字看,我国的大学录取率比他们还要高。但基础教育的过程却大相径庭。在澳大利亚,我们深感师生的幸福指数远远高于我们,许多老师退休后都不愿回家,要求继续留任,所到之处,学生的神情中无不漫溢着会心的快乐。“青草以青草的样子碧绿,花儿以花儿的样子绽放。”

马克思说劳动和自然是一起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提供材料,劳动创造了价值,于是就有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还说,一切变坏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的。放眼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多的是,把所有生命不分青红皂白都赶进一条叫“分数”的深水河,考试几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任师生在里面挣扎、扑腾、交替浮沉。早晨,在阳光升起之前睁着惺忪的睡眼到校;晚上,在星光的映照下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上着日复一日上不完的课(周末大部分的学生依然穿梭在各种补习班之间),写着日复一日写不完的作业。在所有的颜色中,有一种颜色叫“菜色”,在所有的孩子中,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于是,很多学生走着走着就挺不起胸膛了,考着考着,生命就蔫巴了……

多年前,老舍先生感慨“考而不死是为神”,被考死的无需再提,假若考不死,你就大可放胆活下去吧。

就连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曾为考试爆过粗口:“这些混蛋教授,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个什么东西。”

教育发展到今天,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个时代的大师们,放马到今天,管你是梁漱溟、钱钟书,还是沈从文、汪曾祺,一个个都得淹溺在今天应试的路上,泡都不会冒一下。

前段时间读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余先生明确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化弱项的认识,其中之一是对创新思维的轻视。如,在乾隆皇帝年间,最有学问的纪晓岚,领着一大批学者,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选择。从1773 年到1783 年,花了十年时间从图书的收集、衡量,到判断、抄写,终成就了《四库全书》,充分体现当时中国高层知识分子的学术能力,囊括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绝大部分的重要文献,被称为“文化上的又一座万里长城。”

但就在中国高端知识分子倾注精力于《四库全书》的十年间,西方的十年,瓦特制成了联动式蒸汽机,德国建成了首条铁铸的路轨,英国建成了首座铁桥,美国在波士顿成立了科学院,还有一对兄弟发明热气球,实现了第一次自由飞行。也是在这十年间,休谟创立了“人性论”,亚当·斯密创造了“国富论”,卢梭创立了“社会契约论”,都完成了自己一系列的重要学说,伏尔泰、莱辛、歌德都发表了自己关键性的著作。

我们在搜集古代文献,他们在探索现代未知;我们在注释,他们在设计;我们在抄录,他们在实验;我们在缅怀,他们在创造……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方向……(注:此不代表本刊观点,编《四库全书》亦有其积极意义。)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年里,我相信美好永远正在发生,尽洪荒之力“智慧”地工作,极尽可能地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让语文学习尽可能多一些幸福和快乐,多一些思考和实践活动,多一些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提升,多一些生命素养的锻造。我们用最节约的时间,取得了最为高效的成绩。

好时光都在生活实践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都好。所以,不必把美好都构建在考试里,“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

一边诉说着教育的艰难,一边关起门来,让语文欣欣向荣,把各种忙碌谱成旋律。教育模式是我们不想要的模式,但自己一定要做一个你想要的自己。

鲁迅离开故乡时,想着水生和宏儿,在心里祈愿——“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相信不久的将来,基础教育会有一场彻底的变革,多一些衡量评价的尺子,让新时代提出的“核心素养”切实在基础教育的领地落地生根,让师生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猜你喜欢

录取率考试生命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6所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录取率降低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