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承文化立本土美链未来塑人格
——学校文化建构的课程表达

2020-05-22沧州市新华区教育体育局王芙蓉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风物艺术化沧州

沧州市新华区教育体育局 王芙蓉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那么,学校文化的本质是什么?谁是学校文化的主角?

走进不同的学校,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走进我区中宇小学的大门,就会被学生体育运动的巨幅照片所吸引,一种青春、律动的气息扑面而来;走在第二实验小学校园里,脚下是孩子们的地书习作,让人的心一下子静下来;车站小学小巧精致,操场与学校的院子合二为一,但却让人感到方圆有度……这些感觉很抽象,却能时时处处被感知,因为不同的文化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分开来。学校文化的本质应该阐释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

很多学校文化都有名人名家、标语口号、经典语录的元素……但这些不是儿童能听得懂的语言,不是儿童亲身经历的生活。倒不如孩子们在学校活动中的照片、比赛时奋力奔跑的身影、成功时灿烂的笑脸更让人怦然心动,不如师生一起游戏、一起专注地思考更让人向往。学校文化的主角应该是人,是学生、老师、校长,甚至包括家长。一所学校,首先应“眼中有人”,而学生和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富矿。学校文化给师生创造了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

一、学校文化的课程表达

怎样做到学校文化“眼中有人”呢?我区从2012 年开始进行学校文化探索,最终确定学校文化“以儿童为中心,从传统文化中找原点,从地域文化中找支点,从当地风物中找落脚点”的思路。

学校要培育自己的文化个性,就需要设计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校本课程,从而达到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互相促进的目的。

1.课程表达初心:立足本土,借力校本课程。立足本土风物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落地生根的现实途径。首先进行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组织全区16 所小学结合学校文化主题和本土风物展开校本课程的选题、设计。经过多次论证,每所学校都确定好自己的选题。例如,石化小学确立了“枣乡·枣香”课程,实验小学确立了“爱莲说”课程,车站小学确立了“走好人生第一站”课程,路华小学确定了“二十四节气”课程,中宇小学确立了“青槐·情怀”课程,第二实验小学确立了“叹为观‘纸’”课程等。

2.课程表达实践:链接美育,彰显艺术魅力。用课程表达学校文化,除了动态的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才艺以及日常言行外,应借助一种物化载体呈现。这种物化的呈现必须来源于儿童生活,儿童能看得懂、入得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学校文化的课程表达必须链接美育,通过课程艺术化方式展现学校文化内涵。

我区组织各校美术、音乐教师组团外出学习,先后参观了重庆谢家湾小学、银川回民第二实验小学等名校。大家学习归来后,开展本校校本课程艺术呈现形式的头脑风暴,在无数次思维碰撞中,最终确定了各校课程艺术化表达的顶层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渗透到学生每节美术、音乐课中,在润物细无声中,一个一个奇迹开始诞生。

3.课程表达样态:纷呈竞秀,合于人格养成。为了使学校文化课程表达有效落地,我们从全区小学中选取7 所学校作为实验校。经过一年的学习推进,这7 所学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构架,不仅课堂形成了“问思辨”的模式,而且课程艺术化形式也异彩纷呈。

“二十四节气”课程——循四时之规,听万物和鸣。路华小学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及育人成大善之美的理念,选取当地四时风物,建构了以风筝、柳、麦子、梅花为载体的立体课程群。课程艺术化扮靓了校园,学校一景一物都记录着课程的足迹,彰显着文化的脉络。

“青槐·情怀”课程——中宇小学是从乡村走来的一所年轻学校,从老校区移栽过来的两棵大槐树,承载着中宇人的教育梦想,记录着中宇人的故事,也是中宇人寻根的符号。校园里,几棵槐树连成一片的风林课堂,成为孩子们读书、游戏的好去处。孩子们用“槐”的艺术表达装扮校园,与槐共成长。

“枣乡·枣香”课程——石化小学基于“博爱”的文化背景,以沧州的在地风物“枣”为媒介,在校园里建成了枣树基地。春天,孩子们取种、扦插、移栽,开启春种的希望;初夏,孩子们浇水、施肥,编织童年的梦幻;金秋十月,孩子们采摘、晾晒、做标本、烹美食……与社区艺术传人一起做枣花糕,创编儿童剧《小枣树成长记》、舞蹈《枣妞妞打枣》。

“爱莲说”课程——实验小学坐落在沧州市荷花池畔,以荷花为校花,并构建了“爱莲说”课程体系,将历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又通过艺术展现形式赋予其现代教育价值。学校将诗词格物和艺术创意相结合,将环境融入教学,将艺术融入校园,引领学生在快乐的校园氛围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魅力沧州”课程群将沧州风物化身美的使者扮靓了校园,课程、儿童、教师成为学校文化的主角。学校文化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样态。2019 年10 月,我区举行了“魅力沧州”课程艺术展,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同行参观了课程展。万物启蒙课程专家钱锋老师对此次课程艺术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纷呈竞秀的课程表达,促进了学校办学品味和内涵的提升,让文化这种抽象的精神得以外显,丰富了学校文化的表达形式,提升了学校文化的魅力。

二、学校文化的未来创新

学校文化一定要符合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守正中积淀、传承和创新。

启于物——让课程涵养人格。沧州有着1500 余年的历史,其人、其物可歌可论。新华区各学校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沧州历史,传承历史,把散布在各处的文化和美串成项链,传播开来。课程艺术化的创意,将物的诗意散布在校园的任意角落,引导学生在校园里种下时间,种下诗,成长为沧州本土走出的世界公民。

行于课——让课程表达文化。以风物为媒开发校本课程、以艺术形式凸显学校文化给我们以启示:国家课程同样可以进行艺术化表达。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向国家课程拓宽,教师的视野、课程理解能力、设计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化铸魂,课程立校,必将抵达教育的远方!

猜你喜欢

风物艺术化沧州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国学小笔记:“可盐可甜”的地下第一IP
江南风物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沉淀岁月的影子——“风物”主题阅读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世间风物——和美术馆启动展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不规则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