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地域性视角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5-22王桂芹胡燕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城乡规划模块

王桂芹 ,胡燕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人才的需求应该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信息化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的提出,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以往的教学培养体系与实践结合稍显薄弱,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并且,教学缺少特色,尤其缺少对地域文化的总结与应用。

美丽乡村建筑如火如荼的进行,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服务于地方城乡建设,体现地域性,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成为地方应有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改革的必然。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如何体现教学地域特色、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提出了乡村地域视角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造性制定“时代需求和城乡规划技术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城乡规划的“乡村地域性”问题,完善城乡规划类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交叉课群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支撑平台强化、反馈制度制定等途径,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更需要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进行引导与融合,传统的城乡规划教育模式对于乡村地域性问题认识不充分,对于乡村规划建设有所忽视,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由于学生缺少对乡村的充分认知与调研,对于民风民俗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解不够,理所当然的把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直接应用于美丽乡村规划,导致规划的实施性不高。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农村规划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美丽乡村的建设意味着城乡规划从关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提升进行转变。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湖南科技大学,如何打破区域条件受限,培养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未来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发挥踏实的工匠之才,服务地方城乡建设,成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必然。

2 实施契合乡村地域性的教学思路

在湖南科技大学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突出“地域性”,增设《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课程,特别在三、四年级强调空间组合与地域环境表达,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在培养环节中交互设置,弹性设课。通过课外讲座补充相关知识,每学期地域文化主题类讲座不少于10次。结合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及湘潭市政府组织的设计下乡活动,于假期前往湖南永顺开展设计下乡,并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指导学生申报了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挑战杯”竞赛等竞赛项目,并在2018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荣获二等奖。

2.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校办学目标和院(系)学科建设规划为依据,以“时代需求和城乡规划技术复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地域乡村文化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产、学、研”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完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

2.2 城乡规划实践课程框架的构建

结合地方特点,紧紧抓住建筑类的“乡村地域性”问题,将其融入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核心内容的教学之中。实践课程遵循:入门阶段(地域文化感受阶段:基础田野调查)——基础阶段(乡村地域文化领悟与规划设计的基本融合:乡村解读)——提高阶段(城乡规划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达:在地营建活动)——拓展阶段(地域文化设计理念与生态适宜技术相结合:参与乡村产业经济)——综合实践阶段(结合地域文化研究与地域环境气候特征,注重实践创新:社会文化重建)的教育全过程。

2.3 不同专业间教学模式的融合

结合学院的“设计类”学科群、“学科交融,展—赛—用结合”专业学习平台,以地域空间认知和体验设计为核心,设置认知与表达、空间与形态、建构与体验、审美与表现4大模块,每个模块配套相应设计课题与模型,有机联系,循序渐进,培养地域空间设计思维、技术素质、创造能力、手工表达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付诸于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

2.4 实践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

通过设计三下乡,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等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实践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与实习实训基地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能力的对策与建议(下图)。

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图

3 乡村地域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制定了体现地域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和教学科研为基础,对城乡规划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注重专业融合,紧紧抓住规划设计的“乡村地域性”问题,将“传统聚落保护与地域文化研究”学术创新团队研究成果充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核心内容的教学中,培养具有全球化和地区化双重视野、适应地区城市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3.2 构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平台实践教学拓展方案

结合实践教学模块,充分利用乡村多样化实践项目,构建实践教学拓展平台。设置建筑设计模块、城市规划设计模块、乡村特色设计模块、历史建筑保护模块等实践模块,协同配置专业教师,设计题目结合乡村地域特色和科研实践。引导学生加强对乡村建筑文化、学科前沿、乡村社会问题、乡村产业问题以及新技术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问题,乃至设计实践中哲学思维的关注。

3.3 坚持地域特色,以科研促进教学

培养特色鲜明的城乡规划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而培养新型地域性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则是特色城乡规划人才的核心内容。依托地方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发展学科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对地域乡村文化有较深理解的特色优势鲜明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3.4 搭建了支撑平台,塑造多方位、多层次对接的育人环境

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依托丰富地域乡土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走入乡村进行实地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村委或上一级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民风、民俗、农业、聚落、文化,并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乡村环境分析,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校内设置多媒体专业教室、学生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环境。

4 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理应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传统乡村具有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提供大量素材,应该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实施契合乡村地域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和社会竞争力。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城乡规划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
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问题及对策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