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九华山寺庙建筑空间布局研究

2020-05-22余维君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九华山寺庙佛教

余维君 (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从建筑历史观来看,寺庙建筑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带来了新的类型。早期的寺庙建筑是按照一般建筑的形式,或者直接借用原有的一般建筑开展活动。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影响深远,逐渐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形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寺庙建筑和一般建筑彼此影响,寺庙建筑也给中国的传统建筑输入一些新的部署和处理方法,从而促进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的寺庙建筑大多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的欣赏和意境深远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下的现代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设计,并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理念与思路,非常值得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从业者深入研究与思考。

1 寺址选择

佛寺选址山林发端于禅宗,表明禅宗为避开世俗社会采取了极端的抑制与隔离来实现修炼。佛寺园林因其自身的特点及优势,选址在满足佛教寺庙建筑布局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到自然和社会因素。出家人脱离了尘世,喜欢自然,钟情山水,远离尘嚣寻求僻静的山居是僧人推崇的最佳禅修环境,因此佛寺殿宇多建于名山胜水间,以求一心做法,终生奉佛。同时也使山岳寺庙的建筑与周围景观浑然一体,切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我国许多寺庙都建造在山地,而且都能很好地依据自然环境进行布局组织,形成风貌优异的景观。巧妙利用地形,或隐或落,寺庙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也体现了天人和谐的人居环境。明代著名园林艺术家、建筑艺术家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林皋延竚,相缘竹林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灿环屏”的论述,与寺庙的理想选择环境不谋而合。

佛教寺庙选址十分慎重,大都选在幽静之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通过对百余所寺庙选址的描述、评价,形成一套“顺地势、现清静、巧运用、出新意”的寺庙选址观。其中“顺地势、现清静”是客观基础,对客观地形的合理使用和巧妙创新,从而反映审美趣味、彰显美学价值才是寺庙选址的更高要求,可概括为“巧运用、出新意”[1]。佛教寺庙的选址,还有一个与世俗建筑完全相悖的特点:有时并不刻意避开悬崖峭壁、山顶怪石等不利地形,敢于选建在形煞之地,形成奇观,也反映了寺庙建筑选址的特殊性。我国大部分寺庙在整体地势上都是坐北朝南的,因此寺庙朝向被默认为“坐北朝南”。九华山大部分寺庙建在山腰偏上的位置,有些著名的寺庙甚至建在山顶之上,如百岁宫、天台寺等。在选址上由于地形的限制,并未严格遵循“坐南朝北”的朝向,而是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特征的优势,并使整个寺庙建筑与周围环境紧密融合,形成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有机环境,具有上佳的视觉效果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如图 1、图 2)。

图1 九华山拜经台

图2 九华山天台寺

2 建筑布局

中国建筑强调轴线对称的布置,擅长院落相间的空间组织,形成合院式的布局。强调中轴线的对称、建筑物的尊卑以大小高低显示,主从分明,这种形制在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中被广泛运用。在佛寺中的体现,就是大雄宝殿位于全寺的中轴线上,屋顶最高大,前后左右还有较低的门殿及配殿拱护,呈现严谨规整的空间秩序。但在类似九华山这样的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只能局部遵循,进而创造了与众不同、特色鲜明的建筑样式。在环境艺术中,建筑不只是完善自己,还要从系统的概念出发,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乡土、民俗)等因素的作用,考虑到与所在区域人文条件的结合,把该区域的民俗和乡土文化因素都融入建筑总体中来,统率并协调各种因素。

2.1 宗教思想的表现形式

佛教思想是佛教建筑象征文化体系的根源,佛教寺庙的布局与其建筑型制演化息息相关。明清以来,地藏道场香火鼎盛,开山祖寺化城寺及周边僧舍得到迅速发展,使九华山寺院形成以寺庙最为密集的化城区为核心的格局,其中属于地藏道场的众多寺庵又以化城寺为主寺,按亲缘关系在整体组群布局上呈现有序化特点。至唐宋时期,按常规,佛教寺庙须有“七堂伽蓝”,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此后,逐渐形成以佛殿为其主体突出部分建筑规范。但一些依山傍水的山地寺庙,因地形条件所限,布局无法规范则自成一格。九华山寺庙建筑就是在尽量遵循规范的基础上却做出了大胆创新。由于特殊地形的限制,尽可能的继承中国佛教寺院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传统,但多数都是寺借山势,因地制宜,灵活布局。连规模最大且为九华山唯一的宫殿式建筑的寺院祇园寺,由于山势的原因,从前到后十余座建筑及其他殿堂也没有按照中国传统建筑轴对称的模式来布置。从建筑方面讲,祇园寺主要是自由都纲式建筑,以大雄宝殿为都,以周围的附属建筑为纲,围在大雄宝殿的周围。这种都纲式建筑,也是九华山祇园寺一个很显著的特色。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尽管如此,九华山宗教文化并非只有佛教文化,还有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释、道在九华山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互动融合,形成了九华山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2]。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九华山建筑中得到充分的解释和表达。例如,道家注重无为而治,适应自然,并且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更加致力于建筑环境。换句话说,尽管建筑环境是由人创造的,但主动融入自然界,源于自然,回归自然,追求人与神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3]。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宗教建筑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而重在追求那份宁静与平安。九华山的寺庙大多建在深山幽谷之中,它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内敛含蓄之美,既保持了庄重典雅的庙宇建筑造型,又融合了自然山野情趣,意境深远。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寺庙展现出独特的中国特色,从单一建筑到整体布局,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的魅力。中国最初的佛教寺庙都是舍宅为寺,高官、显宦之大宅和一般平民的住宅,都可以舍宅为寺。早期的寺庙平面布局的方式完全是四合院样式的,这种四合院是从民间住宅四合院发展而来的[4]。“舍宅为寺”是佛教初入中国时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的空间布局,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国儒学对佛教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阴阳宇宙论和崇尚轴线对称、遵守秩序的审美心理,使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营造法则即是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南北轴线上,辅助设施位于两侧。我国传统寺庙建筑受其影响一般强调庄严、雄伟、轴线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实际就是住宅的扩大或皇宫的缩小。此外,中国建筑风水还认为,建筑布置主殿应高,配殿应低。在庙宇布局上以大殿为主,前后左右辅助的做法即反映出讲求风水的理念。从建筑形式来看,九华山寺庙则不同于其他名山的传统官式形制,神圣的宗教殿堂除少数区域设置传统形式,大部分则采用民居的造型。使其建筑形象与正统寺庙模式看似错位,实则是一种突破陈规、勇于探索的创新。

2.3 当地风土的融入与适应

九华山寺庙众多,因其毗邻皖南,寺庙建筑布局与空间组织大都源于皖南民居,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九华山寺庙试图保持宗教基本的轴对称格局,突出主殿显要位置,并极力吸收当地民居布局形式,形成了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地域特色。九华山寺庙多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脚,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但总能根据山势因地制宜,灵活布局,不拘泥于传统对称的严整格局,进行一些活泼生动的处理,因此整体形态不太规则。而且在众多古寺庙建筑群落之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格局,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由于地形复杂,技术和社会条件有限,九华山寺庙建筑没有遵循传统,而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了精心、大胆的布置,形成“丰富多变的布局与地方格调相结合”的独特的艺术效果[5]。九华山传统寺庙在布局和建设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些小型寺庙仅有一、二进,单门独院,形成庙舍合一的格局,布局和外观都与周围民居极其相似,很好地吸收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皖南民居特点,创造出具有浓郁民居风格的宗教建筑,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山地营造思想。

也有些较大寺院,如百岁宫上院、祇园寺等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大雄宝殿,但总体仍保持民居格调。祇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庙,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未按寺庙传统格式布局,依山就势,曲折多变,结构精妙。据《九华山大辞典》记载:祇园寺“首先山门和天王殿均偏离大雄宝殿的中轴线,因地形而异转折,并渐次升高;其次是配殿去规整而采用民居形式散置,设计新颖大胆,突出实用功能”[6]。

中国的建筑配置及空间布局,一方面要表现严整的形式,让人有一种秩序感,是理智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要有自由的弹性,让人的另一方面得到舒展,是感情的产物,这两种都是生命的本质。二者的结合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九华山寺庙建筑群的布局受宗教性、世俗性和地形地貌的综合影响。因地制宜,造型各异的寺庙建筑群体现出“道法自然”思想,寺庙宛若生长在山林之中,建筑是“自然”的建筑,形式和功能完美合一。

3 空间组织

九华山寺庙建筑殿堂内一般都供奉着佛、菩萨或神仙塑像,建筑如何与塑像密切配合,使二者契合无间,成为寺庙建筑内外空间处理的突出问题。因山势曲折、起伏,不但使九华山寺庙不以中轴线为常法,而且很多寺庙也未按常规的配置方法来设置单体建筑。除了在选择建筑基址和规划布局上九华山乡土聚落体现了重视景观视觉效果的优秀营造传统,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中,这种传统理念又影响了建筑体量的安排、组合,甚至门窗的布置。这种通过巧于因借外部景观来延展空间的设计理念似乎为自由组织立面门窗的徽派建筑传统手法提供了形式处理的内在逻辑。这种结合场地地势地貌和风景的设计构思与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营建方式往往需要对传统型制、空间布局、序列有所突破。《园冶》论“楼阁基”中写道:“楼阁之基、何不立于半山半水之间,有二层三层之说,下望之上是楼,上半拟为平屋。”这种巧用地形的手法在九华山寺庙建筑中屡见不鲜。九华山地势险峻,寺庙为了适应地形主动舍弃平面展开的传统模式,而是采取了立体结合的手法来组织空间。很多佛殿设置于楼层,用楼梯、室内走廊来处理交通流线,这与一般寺院采用庭院、甬道联系各个建筑空间的方法截然不同。

3.1 前高后低的百岁宫

以百岁宫为例,庙址位于山顶,大小岩石凹凸不平,自然散立,后部则顺着悬崖急转直下,地形变化丰富。整个建筑物的屋顶高度一致,但墙基线则依附于岩石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而上下变化,远望或仰视时,顶端轮廓整齐,墙身高耸,挺拔有力。内部空间及层数顺着山势走向而变化,南边入口在山顶,经过一层的大雄宝殿依次向前,随地形逐次向下,变换自然,出后门回头仰望有近20m的高度,气势雄伟。百岁宫依次卧伏于蜿蜒而下的岩石上面,以岩壁当墙、岩石作基,并以巨石联接室内外空间,使整幢建筑与自然处于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3.2 前低后高的祇园寺

祇园寺的空间处理极具特色,经多次营建形成了密集聚合的空间布局,随着前低后高的山势,殿宇建筑采取逐渐增加层数的建造方式。因受地基限制,其布局放弃了传统的轴线手法并提高建筑密度,变庭院为天井来组织寺庙空间。当一进入山门,无论什么位置都无法看到殿堂完整的外部形象,因山势曲折起伏使狭小的室外交通空间视野闭塞,视距浅近,室内外空间过渡节奏加快,其中狭小曲折的前导空间与超人尺度大殿的室内空间对比最为强烈。祇园寺用全山最小的前庭院与全山最宏伟的大殿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意外的震撼人心的建筑艺术效果。

3.3 因地就势的天台寺

再如天台寺,位于九华主峰的天台正顶,由3组民居式殿堂组成。横卧于天台与玉屏峰之间的凹地上,东面以峰脊为屏障,南面以玉屏台作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大岩石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近10m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整个建筑是一幢既无天井又无院落的集中式建筑,寺庙依照地形与岩石因地就势组织空间,浑然一体,是体现九华山寺庙地方特色的又一典范。

中国传统建筑,不只是尽意一个院落、一座殿堂,而是精心于更大范围的宏观规划,使人工建筑与大自然紧密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环境。九华山的这些寺庙建筑整体空间质感朴素却内涵丰富,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特别是内中有外,内外交融处理手法,更是恰到好处、难能可贵。

4 结语

千年的佛教发展史使九华山的山高水长与寺庙建筑都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九华山的寺庙建筑群布局、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立于自然,融入山林,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保持了山地景致清静幽邃的气氛,达到以幽取胜的效果,对当下提倡的低碳设计和自然设计理念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建筑环境的重点在于建筑本身与大环境的呼应,其实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优秀的环境艺术作品无不存在着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虑。九华山以佛教寺庙建筑丰富而有典型地方特色见长的组群形态与审美,又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九华山寺庙佛教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佛教艺术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杜牧与会昌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