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省会城市都市区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研究
——以南昌大都市区为例

2020-05-22梁海芬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特色化小城镇城镇

梁海芬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江西 南昌 330077)

0 前言

中部地区历史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多样,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作为中部六省会之一,南昌在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等方面处于中游地位,以南昌大都市区范围研究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对中等发展水平城市具有借鉴意义。小城镇特色化与特色小镇具有不同意义,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小城镇特色化指有特色的且规模范围较小的城镇,是以“特色”的名义改善城镇发展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具有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优势特异、产业特色明显、地域文化浓厚等特点。

1 中部省会都市区发展环境

我国城乡社会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时期,国家城市格局呈现出城市群带动发展模式。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在地区生产总值、职工年均收入等方面与沿海等发达地区仍有差距(见表1)。以中部地区六省会为研究视野,可以看出南昌市作为中部省会城市之一,在人口规模、行政区域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等方面处于中等水平(见表2)。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居中的中部省会城市,南昌都市区小城镇具有数量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等特征和问题。

2 研究对象选择

南昌大都市区位于江西省中北部的赣鄱平原,包括南昌市域和周边部分县区。本次研究基于对都市区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需要,选取已获批的范围内国家级、省市级特色小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历程、特征以及策略,对南昌大都市区小城镇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3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历程

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自小城镇产生以来就存在,依托区位、资源、景观、文化等特色要素,早期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方面。

3.1 50~80年代——农业特色化时期

土地改革后,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70年代,南昌市建立了扬子洲、朝阳洲蔬菜基地和象湖水产基地,乡镇主要承担着市区的农副产品基地功能,产业特色主要体现在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等产品方面。个别乡镇有农产品加工传统,如进贤李渡镇高粱酒生产历史悠久,“李渡高粱”被评为江西八大名酒之一。

3.2 80~00年代——工业、农业特色化并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经营走向协调发展的道路。80年代出现了大批的粮食专业户、油脂专业户、养鱼专业户,形成东部滨湖岗丘粮食水产区、中部赣抚平原粮渔畜禽区、近郊蔬菜副食品区和西部低山丘陵林农牧区。出现一批乡村企业,全市骨干乡村企业有400个,以砖瓦建材、食品饮料、机械产品为主。

3.3 00~10年代——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期

2001年,国家部委为推进城镇化建设设立了一批重点镇。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如进贤县的螃蟹、食用菌产业基地,南昌县的畜禽、特种水产产业基地,安义县的无公害水果、果蔬产业等。乡镇企业依托自身产品优势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如南昌县以粮食和饲料加工为特色,新建县以玻璃制品、纺织制衣等为特色,进贤县以文化用品、烟花爆竹、医疗器械为产业特色。

3.4 10年代至今——特色体系完善时期

南昌都市区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发展类型 表3

党的十八大后,南昌市提出将试点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形成了一批休闲旅游型、交通枢纽型、工业型重镇。如结合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乡镇创建,湾里区梅岭镇、太平镇打造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名镇。结合道教庙会特色,新建区西山镇打造徽派风格的历史文化名镇。这个阶段的特色化发展,已经不仅仅体现产业特色化,还包括文化挖掘、城镇风貌、环境塑造等方面。

4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特征

4.1 产业:特色产业以农业+旅游为主

南昌大都市多数城镇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或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小镇多以旅游产业为特色,占比91.7%。旅游产业可分为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滨湖旅游类型(见表3)。特色产业多以农业为本底,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的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形式。产业方向存在同质化现象,如蒋巷镇、栖霞镇和长均乡,基本走的是农业+休闲结合的模式,在产业结构上雷同率很高。栖霞、石鼻、太平等乡镇均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近两年民宿建设热火朝天,但是民宿策划方面没有体现差异性,特色不鲜明。

图1 都市区地形、水文分析图

图2 都市区空间特色分析图

4.2 空间:经济发展促进城镇风貌显著提升

大都市区山、川、湖、丘生态本底良好(如图1),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较多。瑞洪、恒湖农场、五星农场位于东部,境内湖汊纵横,属于滨湖型特色小镇。蒋巷、幽兰、大城、梅林田园风光旖旎,属于田园型城镇。石鼻、石埠、西山、阁山等城镇山水景观优美,属于山水型城镇。太平、长均、长埠、宝峰等城镇林木葱郁,属于森林型城镇(如图2)。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产业空间促进城镇生活空间,城镇风貌逐步提升。如太平镇随着观光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城镇旅游服务业的繁荣,城镇风貌显著改善。

4.3 文化:多元文化孕育下的豫章文化特色

大都市区素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美誉,自古以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具有豫章文化总体特色。从特色化发展的角度思考文化特色,大致分为渔文化、山水文化和农耕文化特色区。都市区东部小镇濒临鄱阳湖,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渔业养殖、生产活动孕育了丰富的渔文化。在都市区西部,分布九岭山、梅岭等自然山体,是山水文化的代表地区。都市区南部是赣抚平原,以水稻种植为农业基础,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地区(如图3)。从个体上看,有相当多的小城镇文化特色鲜明(如图4),具有很强的挖掘意义。

图3 都市区文化特色分区图

4.4 设施:设施欠账成为特色化发展的瓶颈

南昌都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低效的状态,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城镇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历史欠账仍较多。首先,基础建设不够体系化。如污水处理尚未覆盖全域,相当部分的城镇生活污水自行排入自然水体,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的现状仍时有发生。城镇道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机动车要求,普遍存在停车场缺乏,道路乱停车的现状。其次,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卫生院设备落后、城镇商业布局分散。

5 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互动机制

5.1 中心城市为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提供资源要素

省会城市高等院校多,具有多样化的人才。都市区小城镇与中心城市较近,通过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可吸引对创新创业有需求,向往小镇生活的人才前往就业。随着都市旅游的发展,城市人到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消费已成为常态,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供水、供电等方面,城市周边城镇往往与中心城市连为一体。同时,都市区路网密度高于其他地区,城镇与中心城市的联系更为便捷,经济上更容易产生互动和互补。

图4 都市区城镇文化特色分析图

5.2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成为城市功能的有益补充

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自然景观遭到破坏,而小城镇具有先天的生态环境优势,可以鄱阳湖、梅岭为依托,发展都市生态旅游产业。其次,都市区小城镇土地和税收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相关产业的开发和投资,促进城镇的非农就业。第三,小城镇文化特色更易于保存,有利于推进小镇文化与小镇产业、公共教育、休闲旅游、社区建设深度融合。最后,小城镇有更为灵活的创新机制,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政策给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6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策略

6.1 产业:立足特色优势,提升特色产业,助推城镇发展动力

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产业聚集等特色,与中心城市在产品、市场形成有效互动,处理产业与细分产业之间、产业上下游以及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关系,在差异化定位和产业领域细分中构建小城镇大产业,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例如在现代农业方面,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农业和科教研究相互融合,布置高品质的都市区农业。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公共设施、城镇治理、劳动力流动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对基础设施提供保障,企业从商业可持续性方面加大产业植入、资本引入和管理导入等投入力度。

6.2 空间:注重与中心城市的统筹与协调,引导空间发展与设施建设

注重内外部的协同发展。在城镇外部,小城镇要扎根都市圈自身的产业生态,发展城市近郊、远郊或者卫星城镇的作用,承担中心城市外溢的部分产业,精准定位都市圈中的专业化特色。在城镇内部,提升生活空间的舒适度和便捷度,保护城镇周边山水风貌,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的发展。优化城镇原有交通网络,高效地组织城镇生产生活资源要素的流动。提升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加大对医疗、教育、养老等设施的投入。旅游特色小镇要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完善游客服务系统。

6.3 风貌: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彰显城镇风貌特色,提升城镇吸引力

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大污水系统投入,防止生活污水向自然水体排放,关注水边、村边、路边的垃圾收集与处理。着力提升环境风貌。延续老镇区的肌理和文脉特征,新建建筑色彩、风格、材质应传承传统风貌,建筑布置方式、建筑间距延续城镇旧区肌理。以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为依托,要使周边的山水特色恰好地融入到自然景观中,成为城镇景观的点睛之笔。在城镇出入口、城镇活动中心、大型广场等节点地区,通过景观的优化设计,提升居住环境,丰富居民生活。

6.4 文化:激活传统文化,将地方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和景观格局

研究城镇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挥本土文化特色。注重文化发掘和创新,塑造自身文化品牌,如文港镇的毛笔文化、西山镇的道教文化等。尊重城镇原有的历史景观、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延续城镇历史文化的脉络和积淀,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提升城镇空间的文化品位。同时对历史建筑进行开发利用,处理好传统历史建筑开发、保留与传承的关系。转变城镇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休闲旅游业,利用文化特色创意构思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产品,使居民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底蕴和品格。

7 结语

都市区小城镇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好的经济基础,在省会城市快速化扩张的过程中,小城镇更容易承接城市各种功能的转移,迎来自身发展的契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南昌都市区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指出都市区小城镇在产业方面要立足特色优势,提升特色产业,助推城镇发展动力;空间上应注重与中心城市的统筹与协调,引导空间发展与设施建设;环境方面应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彰显城镇风貌特色,提升城镇吸引力;在文化方面应激活传统文化,将地方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和景观格局。

猜你喜欢

特色化小城镇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文化边城镇远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