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2020-05-21王昆
王昆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方向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在努力契合新课改的前提下,谋求自身进步,积极寻求多方面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创造广阔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加优质,更加全面的教育,以此为契机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合作;反思实践;教育网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016-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就当前的整体形势来看,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全国各个层级、各种类型学校教育改革实验的广泛开展,事实上已经为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打开了一个满含新希望的缺口。但当前教育改革前进步伐仍被严重禁锢,其主要原因是,原有的僵化的,统一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模式已根深蒂固,但是改革的潮流已经开启,现在中国的整个新课程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虽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框架,但为了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仍要努力在局部范围内超越应试教育。而教师恰恰是教育教学的掌舵者,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中,语文教师明确自身合理的专业发展方向,实现自身的改变尤为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改变使得新的课程改革朝向更理想的方向呢?笔者认为,要做到搭建点、线、网的新教师网络体系。
1.语文教师努力成为优秀的“点”
何为优秀的“点”?笔者认为,就是使得语文教师本身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个体。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或者说是专业情意
在思想层面,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或者说是专业情意,即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对语文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精神动力。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面向的是学生,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必须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此外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无限发展潜能与发展需要的独立个体;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独特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这些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起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设有生命力的、对话式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层面,教师要创设一个有生命力的,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怎样让“灌输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转变为“对话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下每一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而这,应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方式。从教学观念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师生间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一种交往。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方式上来谈,要注重教学的丰富性、生成性、完整性、灵活性。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譬如采取情景式教学、发现法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等,由此语文教师可以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将以教师传授间接經验为主的课堂,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直接经验和发展需要的课堂。结合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更加关注生成性课程目标和表现型课程目标,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将注入更多的感情和心意。
(3)建立更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情感层面,语文教师应当同学生建立更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交流常常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和课下的作业或考试的需要进行,这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程序化。语文教师在课下也应当积极和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把师生交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泛的领域,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点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重要因素。
以上谈及的三点,归根结底是指为契合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应该达到的层次,首先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工作人员,更是可以对教育事业的进步产生影响的人,要致力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为此既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与意识,寻找专业发展的途径,充分利用职前,在职以及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制定自己生涯发展规划,坚持进行教育研究,又要成为“反思型的实践家”,即从真实的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日常的教学不再只是完成之后便可以彻底结束的工作,而是在教学活动前将其视为尚待研讨的挑战,终结之后又可作为反思和借鉴的素材,借助这样更具持续性的经常化、系统化的反思能够投身于更复杂的情境,与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是自己做的正确的,哪些是自己需要调整和改进的。
2.教师之间应该“连成线”
什么是“连成线”?理解为教师之间应加强彼此的合作、互相支持。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更是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学校中有教授不同科目的教师,即使是同一学科的老师,其教学风格也往往独具特色。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一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无论多么丰富,教学智慧多么高超,如果只局限自己的天地中,而不加以传播和分享,那么所作出的贡献也是相当有限的。每一位教师应该自发或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形成团体,并以不同的方式联系。譬如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不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或者是相关学科的教师等等,都可以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形成团体,交流沟通,开展教学研讨会等各种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互相支持、开发性的交往越密切,课程实施的程度越深。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师团体中,都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与团体产生联系,这样,便凝聚成教学的“学习共同体”,产生群体的力量,互相取长补短,碰撞智慧的火花,分享教学活动中的成功和失败,积累丰富经验,使语文教学效果获得极大提升。
3.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联系各方面的力量,使其“结网”
何谓“结网”,是指语文教师应当主动地上通下和,积极地和社会、学校领导,教学研究团体以及学生家长,不同类型的学生联系,并通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整个教育活动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网络。教学活动不仅仅只局限在一个狭窄的教室中,教育也不能仅仅靠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语文教学成果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饱满的,教育的影响也应当是一致的,连续的,而这,便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通过寻求学校的支持,争取和学校领导进行对话,表达自己作为一线教师的亲身感触以及提出对学校的意见和渴望获得的配合;突破校园的界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育网络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对教育事业有热忱之情志同道合的同伴,踊跃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活跃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与家长沟通,和家长合作,使双方对学生的校内校外的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总之,语文教师应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协调,这样,才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开放性教学的需要,使所有学生享受全方位的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教师要明确自身合理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让自身成为一位优秀的个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连线”与“结网”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和配合,创造广阔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加优质,更加全面,更富有力量的教育,以此为契机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更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