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石窟

2020-05-21焦淑萍

炎黄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龙门石窟

焦淑萍

伊河、洛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西方一些历史学家把“伊洛文明”称为“东方的两河文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处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龙门,古代称为伊阙,隋唐以后,泛指龙门,沿用至今,位于洛阳市南部12.5公里。此处青山耸立,东西对峙,伊水汪洋,从龙门向北就是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是分不同时代建成的,在北魏年间就开始在洛阳伊阙山开始建造,历经魏、齐、周、隋、唐这五代,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佛龛是唐朝时期建造的。连续营造了四百余年,其后也有少数雕凿。现存九万七千余尊石刻佛像,一千三百多个石窟,碑刻题记三千六百余品,多见于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窟造像题记,为中国诸窟之冠。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而且可以作为不同时代和书籍的真实记录。《北魏塑像题记》,书法艺术端庄大方,刚健古朴,兼具隶书风格,并孕育了楷书元素的独特风格。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两体隶书有神韵。南北长达一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与文化。龙门石窟历史悠久,朝代更替频繁,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材料,在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身临龙门石窟,近在咫尺地欣赏着那栩栩如生的石雕,每一座雕像都有着动人的传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奉先寺中规模最大、艺术水准最高的摩崖群雕。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而最大、最美的佛像高17. 14米,头高4米,这尊佛像便是卢舍那大佛。传说有一天,唐高宗夸耀武则天长得像菩萨,很有气派。听到这番话,武则天不禁感伤不己,希望高宗在龙门山开窟造像,这样就可以让容颜流传千年。因此高宗命工匠按照武则天的形象雕刻成大佛。当大佛完成时,它被命名为卢舍那大佛,梵语意为光明。丰颐秀目,圆润安详,嘴角微翘,面带微笑,略显俯视态,令人敬佩无比。衣纹流畅,艺术感染力极强,明显体现唐代佛像艺术的特点。两侧有两个弟子迦叶和阿难,形体温和虔诚,旁边的两个菩萨,和善开朗。天后手托宝塔,显得威武雄壮。力士雕像则右手叉腰,左手合十,气势磅礴,整个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在清理1953年龙门洞窟积土时,发现了一尊比卢舍那佛像,旁边的金刚力士雕像更动人,两眼暴突,怒目向前,二手握拳,胸肌、手肌、腿肌高高隆起,造型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根据《大卢舍那龛记》碑文记载,这尊卢舍那大佛耗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寺院不能负担,地方也不能筹集。只有唐王朝的資助和武则天的赞助。所以在雕刻这尊佛像的时候,负责雕刻的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将优雅外表、广阔的胸怀和心怀感激与憧憬的情感融入到了佛像的雕刻过程中。而佛像中隐约存在的一代女皇的影子并非是一种想象。

佛教教义中体现出的宁静意境使人们心驰神往,在龙门石窟中可以切身体会到佛国世界的那种宁静。工匠们那巧夺天工的艺术手法,将那种宁静致远、高远瑰奇的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面对佛像的那一刻,我们仿佛在与佛祖对话,嗜杂的纷纷世界中,在这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片宁静。那一刻,世间的美好尽收眼底,心底里泛起了点点滴水入境的涟漪。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的先进文化发展水平,从而切身感受龙门石窟那份古老,以及那份古老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愉悦。古代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崇拜自然的壮举上,使人们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

从宗教到艺术,从造像到美术绘画、书法和音乐舞蹈,甚至到建筑和医药,龙门石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曾经辉煌盛典的艺术殿堂,它是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是至今仍闪耀在世人眼前的宝贵财富。走到石窟前,跟随先人的脚印,回首千年的历史,在一片惊诧中撩起她神秘的面纱。在伊水河畔漫步,在一座精雕细刻的石佛前徘徊留影。石窟中的佛像有成百上千座,他们形态各异,有的姿态优美,有的和蔼可亲,有的豪放粗犷,各有其独特的姿态。石窟中的洞穴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们相互交错,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参观时可仔细观察佛像的脸型,脸型可以辨别出哪些是北魏时期的,哪些是唐代的。古阳洞、莲花洞里的佛像脸型修长,双肩瘦削,具有明显的北魏洞窟特征。至唐代以胖为美,因此武则天像和万佛洞等造像,面容圆润,双肩宽厚,与北魏时期的风格截然不同。

龙门石雕最美的地方应该是莲花洞,洞顶上的海藻井就是一大片非常精美的莲花。一个观音像左手轻拿净瓶,右手持佛尘悄洒肩后,仪态万方,仙衣飘动。万佛洞是专门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做“功德”而开的功德窟,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头上有一头波形发髻,长约4米,面容丰满,神态安祥。后壁刻有54枝荷花,每枝上各坐一尊菩萨,构思新颖独特。由洞穴南北两壁所雕的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大而小,姿态各异,面目逼真的佛像密布于崖壁之上,佛像或立或卧,或行或飞,或舞或歌,或喜或嗔,不免令人叹为观止。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记载,诗人乘一叶小舟沿两岸美丽的菊香穿过龙门阙口,伊水碧波荡漾,泉水源源不断,还记载了唐代伊河上已有游船往来,穿梭其间。进宋以后,到龙门拜佛,不再以此为主要目的,而是携友同游,赏景、抒情。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等,都写有关于龙门的作品。时光回溯至清代,由于香山寺的翻修和乾隆皇帝的出游,到龙门旅游成了社会各阶层的时尚,留下了乾隆“龙门凡十寺,首属香山”的千古佳句。如今,我们走进龙门,仿佛穿越千年,去感受和触摸那些无法复制的历史。“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千龛道傍古,一鸟沙上白。”龙门洞蕴涵宽广的内涵,丰富精巧的雕刻,使人大开眼界,获得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

龙门石窟依水而建,峭壁上的石窟遗存了魏风唐韵。密密麻麻的石窟造像,因为交通便利、历史动乱、流水风化自然侵蚀等原因,破损严重。因历史原因人为被毁坏或盗走的佛像也很多,大量文物流失在海外。比如北魏时期的《帝后礼佛图》等现在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些文物的流失造成了龙门石窟永难弥补的残缺。看着破损的佛像,心情悲伤不已,还好还有微笑千年的卢舍那大佛依然温暖着众生。

作者单位:山西乡宁县广电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夜宿石窟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夜宿石窟
龙门这边(71)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分析洛阳龙门石窟旅游的问题及对策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