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介休名医王堉及其著作《醉花窗医案》
2020-05-21陈全
陈全
王堉故居
王堉故居
2016年夏,我从孔夫子旧书网购得清末介休名医王堉的《醉花窗医案》一书。此书原为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该书于1961年在介休县(今介休市)被发现,后经中国中医研究所刘寿山等人句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整理,于197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医案重新面世后受到了中医界的广泛重视,一度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山西等中医大学的学习科目。此医案不仅在中医学临床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借鉴之处,而且对清末官场、社会、本地风土人情以及医患者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现将王堉其人其事及该书在历史方面的价值汇总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王堉其人其事
《醉花窗医案》的作者王堉(1822-1862),字蓉塘,号润园,出生于介休韩屯村一富裕之家。7岁人乡塾,刻苦攻读,“据案作书,纸墨尽黑。令执洒扫役,以帚画地作擘窠字”。后又研究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他览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每物一艺,注目凝恳,啮其手指,指常秃,齿辄为落”。为应科举考试,曾以《五经》《文遍》的词语为题,作诗一百余首。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1841-1842)间,因母病开始学医,后受人延请,经常给人看病。道光十八年(1848年)参加院试,中秀才。一年后成为拔贡,作内阁中书,负责保管朝廷文书,并入方略馆,编纂《方略》。咸丰六年(1856年),到陕西候选,人谳局办理秋审,秉公执法,平反冤狱,被称作“神明”。咸丰七年(1857年)因母丧内艰返乡。同治元年(1862年)曾一度到定襄寓居,并被邀参加县试阅卷。同年10月18日,因肝病复发而逝世,终年40岁。王堉著有《脉案》《醉花窗医案》和《杂说》等,虽在世时间不长,但其对后世影响颇大。据王堉玄外孙焦胜利先生(介休政协委员)介绍,王家历世为殷实家庭,诗书传家,在介休城内温家巷、堡上巷、顺城关,宋古乡韩屯村等处均有房产。王堉有三子,原医案手抄本扉页盖有“文波”的章即是其长子王文波,长孙王清梓是民国初年介休女子高小的创始人之一。据焦先生回忆,王家后世人多懂医术,一直到“文革”期间其外祖母还给人看病。而世事多舛,笔者在王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打听,竞无人知道斯人斯事,不免为之遗感。
醉花窗医案
《醉花窗医案》在医学上的价值
《醉花窗医案》内容篇幅不大,仅有5万余字,但所载医案中外感病18种、肝类病12种、心脏类疾病3种、脾胃病24种、呼吸病6种、肾类病6种、预断死亡病例5种、五官及外科12种、妇产科14种、儿科5种,其中还有药物介绍及医者心得等。笔者非医学中人,也不敢乱加点评,只是将自己的一点认识写出,请方家矫正。
王堉在记述这些医案时用词简洁明了,医案的记述最长1500字左右,最短仅为百字,在记录中注重医者“望闻问切”的具体做法,并进行了详细描述。每则医案都详述病人的生活环境与发病缘由,特别是患者的心理与表现的状态刻画,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诊断张汉槎的“气郁吐痰”病症时,详细地说明了其生病原因是由于“误人龙门,违例镌级”“旅费增艰”造成,诊脉“六脉俱伏”,观察其“胸问高起”,问询“闭不大便”,将其他医生“中暑、中寒、蓄水”的误断说清楚,而后使用“苏子降气汤”施治,效果明显,“五日后如常趋公”。此病症仅有180字许,就生动地说明了整个过程,其文学素养和简洁语法实在使人叹服。
纵观此书所列举医案可以看出,王堉在诊断方面则注重切脉诊疗,通过脉断了解病因;其在处方使用上突出凭脉象用方,所选方药多“参以古法”,有时一方,有时多个古方顺次使用,治疗效果显著。在诊疗同乡寻管香太史“红痧危症、昏不知人”的病例中,先切脉“无一丝可见,按太溪则沸如泉涌”,判断症状后先施针灸于委中、尺泽,而后进“柴葛解肌汤”,第二天又进“犀角地黄汤”和“小陷胸汤”。这样熟练的方药组合使得效果奇佳,“半月安然如常”。
王堉在书中道:“用药如用兵,诊脉如审案。”“每遇一病,不敢以私心揣度,不得不搜考医书。”“必察其脉证之合与否,参以古法,心领而意会之。时时出于法外,而投之辄效。”《医案》记载有一民间庸医滥用“失笑散”致人死亡的案例,他提出作为医生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寻找治疗之法。在治疗陕西沈小梅的病时候,有人提出来说沈是南方人,用北方的治疗方式不适合。王堉坚持认为“医之一道,认病为先,不必存南北之见”,后按方施药,病遂愈。
医案还收集有几篇民间偏方、验方和土特产中药材的短文。赵城有位郎中用针灸为患者治好了多年的白内障,西堡村的和尚用生豆腐治疗臁疮,对这类偏方他都逐一用心记录在《医案》里。诚如其在自序中道:“庄生有言,六经者先王之陈迹也,读书者得其意而已。若泥其迹象,则荆公之周礼,适误苍生;陈涛之车战,适害唐室。岂书之咎哉!”并多次批评“但知书上病,不知身上病”的庸医。他十分重视收集、研究民间偏方、验方和土特产中药材。王堉在《绵山血见愁》中,对该药的药性、效果等进行考证,“以补本草之不足。”确实使很多人认识到了此药的重要性,现在介休不少中医还在用此药治疗血晕等症,有着明显疗效。在《论人参》的文章中,他指出最早的人参即是山西的“党参”,而清代又以东北人参为最佳且其价格高昂,很多不良药商为促销关东参而让医生滥用,实不足取,遂著文以示警戒。王堉这种负责任敢说真话、不断求索的醫德医风汇入字里行间,读至此处使人感慨万千。
王堉故居
《醉花窗医案》对清末官场、地方人文社会史的贡献
该医案在叙述症病的过程中,也记述了很多当时的历史事件,对研究清末官场、地方史和社会史有一定的帮助。
清末官场腐败,政务荒废,官员骄奢淫逸,不理政事。既是官场中人,又是医者的作者,在记录给官员治病的过程中,不免有很多官员腐化奢靡、勾心斗角的描写。作者记述陕西布政使芝邻因“库款支绌,忧心于色”,转而“坐卧不安、时而独言独语,时而浑身瘙痒,睡则梦二鬼”,如此对贪官心虚胆颤的描写真让人读后捧腹;国子监的马介樵不做公务,居然搞同性恋“介樵所狎伶人阿二”;文友马景波纳捐做官后迷恋妓女;同乡张文泉有个当官的亲戚,做客到张家,吃喝后“索洋烟、索小费、索衣服”。如此这些,活脱脱真实的官场现形;记述治疗李赓堂“胃中积滞,四肢肿胀”的病例时,详细记述了其得病的原因是由于其长子李东樵“庚申春,东樵以都中官钱铺案发”“忧之”而患。查《清史稿》及《徐继畲文集》后知,李氏为介休望族,李东樵名守愚,当时任户部郎中,咸丰年间因得罪权臣肃顺而入狱两年。该案例不仅详细记述了医案,而且将李家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缘由叙述得很清楚;在治疗介休清代著名女诗人何杏云的医案中,记述有其夫种种恶行“好狎邪游,并娶二妓”,这些在目前的资料中尚未见到,这些都为历史学者研究介休李氏兴衰的重要佐证。《医案》中所记诸如介休温家巷张氏、常乐村李氏、园门巷强氏、大靳王氏、张兰马氏等,均为介休望族,其姻亲、隶属、社会关系复杂,这些对研究清末官场和介休地方史都很有帮助。
《医案》中有很多商人的案例,王堉不仅详细记述了病症,而且将一些重利轻义、重男轻女、奢靡无度的形象刻画得人木三分,对研究清末社会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上文提到的商号掌柜穆栖桐在患病后,虽得到王堉及时救治,但“不十日铺东逼其归家”;商友王定巷在北京做高利贷生意,“权子母、工于心计而贪诈猥琐”;邻人赵楚仁在天津开典当铺,经济条件不错,但其女因天花夭折后,居然对王埔道“早听君言,可省钱数贯”;名叫杨清礼的鞋商“弟好挥霍,兄不能沾手”,并且还有“狎邪”嫖妓的爱好。这些形象的刻画是对晋商另一侧面的描述,这些形象虽不是正面的,也客观反映了清末晋商基本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及个人素质等,在研究晋商历史发展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佐证。
韩屯村志
《醉花窗医案》对清代医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医生是不存在执业资质的,因此江湖医生、巫医、女性从医者(民间称为三姑六婆)很多,有的医生是祖传或跟师傅学习而来,还有一部分就是科举考试失败改行成为医生的。显然《医案》作者王堉是个另类,他既没有师傅,“自愧未见门户”,也不是靠行医养家糊口,因此王堉属于一位很特别的“儒医”。凭借他身为“内阁中书”的官职,又有着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行医于社会显达和邑中士绅,用简洁的文字、详尽的记录,让今人看到了清代医者具体诊疗过程,为研究清代医者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医案》中有很多关于医生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交流记述。这些诊疗过程并不是单向、单调、抽象的阐述,而是双向、丰富、热闹的生活实践。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清末医患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也很难理解医生在那个时代处于何种地位。从《医案》可以看到,清代的病人不是无知、被动而等待被解救的角色,而经常地主导了医疗过程。上文提到的治疗李赓堂医案中,在王堉诊治后病情已有一定好转,而由于李家长女及仆人“知医识字”,遂配药给病人服用,导致病人不久去世;在西安粮道黄庚垣医案中,医患之间就病因对答记述有几十句。因为患者对中医有很深了解,在病因、用药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医生的王堉不仅需要有优秀的诊断水准,更需要有医学依据和良好的口才来说服病人,与自己的诊断方式相配合。诸如这样的事例在《医案》中很多,造成如此医患纠葛的原因也很多,概因古代中国医学在传统读书人眼中,不过是“小道薄技尔”,不能和儒学相提并论。即使医生名声很大,也难以建立起患者对医生的认同。如果患者是读书人出身的话,他也读过医学书籍,所谓“医是儒家事,儒家未肯兼”吧。
《醫案》中还可以看出,清代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也有选择病人的权利,且不会受到社会谴责。相同的是,病人也有着自我决定医生的权利。“延医者数十”的案例有几十处出现。医生拒绝出诊的原因,有的是因病重不治,有的是因患者不配合医生诊断治疗,诸如“里中布商贾安”“同谱王丹文之续弦”等病例,王堉在诊断后均不再接受邀请看病。这样的案例也说明当时的医生也有着自我选择的权利,并且还可以直言不讳的记录下来。有关军机大臣祁寯藻医案有三例,均为“延医数辈”,可想当时医生在官员和有钱人心目中的地位。
介休县志
纵观《醉花窗医案》,这些记载究竟是笔者有心为之还是无心顺笔而记?王堉在自序中说:“渐所临之症,笔之以备遗忘;偶有浅见,亦缀数语,以为之说;适见人之良方,亦随录之,期公同好。”作者所说的“良方”究竟是治病救人之良法,还是针砭时事的记述?时隔150余载,我们很难获知其某些记录的目的。究其文字来说,被后人认为该医案与《东京梦华录》做比,也是不无道理的。
介休史称“三贤故里”,王堉虽不惑而殁,但其一生才艺极佳、医道精湛,为人敦厚、乐善好施,也应为介邑之贤达。观其著作,掩卷深思,冥冥之中,如得道之人跨越200年时空与我等对言,还可以领略到他高超的医道和高贵的品质,实在使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