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20-05-21赵志恒
赵志恒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他们独立思考,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生活创新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科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物理现象,由于缺乏相关物理知识,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教师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引入生活现象,不仅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如在讲授“运动的描述”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物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程教学目标,以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新课导入:在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公共汽车,你坐在其中的一辆车内观察另一辆车的情况。当另一辆车开动时,你会觉得自己也在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坐车时也有过这种感受,迫切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种导课方式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提出本堂课的主题——运动的描述,这时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动手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很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多数是教师代替学生操作,学生只是实践课程的“旁观者”,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很少主动进行思考,从而制约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为了使实践课程顺利开展,把学生领进了实验室。在上课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有关浮力的故事,让学生对浮力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然后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水对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吗?是不是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就大?这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用实验验证物体受到的浮力到底是与质量还是体积有关。学生先制订实验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最后再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得出了最终的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物体的质量大小不会直接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这样,学生既在实践中获取了浮力的知识,又深化了理论认知。
三、利用合作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特别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团队力量远远大于个人力量。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自主性,还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另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形成团队意识。
如“摩擦力”一课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有人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压力有关,有人认为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光滑程度有关,还有人认为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有了这些猜想,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到底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先把同一物体分别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两个物体表面上,让物体运动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情况;然后选用同一表面,对物体施加大小不一的压力,探究此时摩擦力的大小情况;最后让物体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情况。通过这种深入探究,学生最终弄清楚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进行物理探究活动,形成物理思维,提升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