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培养坚强的孩子
2020-05-21高媛龚建辉
高媛 龚建辉
意志是人们在面临各种环境时,自觉地坚持一定的目的,果断地采取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倾向。具体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就是确定好目标,下定决心克服苦难、努力实现成功的心理活动。基于此,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方面的指导方法
1.及时进行家校沟通
如今的家长,大部分都是比较忙的,既要忙工作,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如果是二孩家庭,家长分给孩子的精力则更是有限。面对头等大事的教育问题,家长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孩子问题多元化的情况,如果教师能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载体、家访等形式,有效地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给家长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相关书籍,家长在家中也能科学指导孩子的生活起居,家校携手,双线并行,教育才能落地生根。
2.进行阶段性帮扶,培养学生的自信
从成就动机理论中得知:高成就需求者喜欢选择成功率为50%的目标,因为当成败的可能性均等时,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信时,教师可以将目标分解,分解出与学生实际水平接近的短期目标和最终达成的具有跨度性的高层次目标。例如先让学生坚持做好班级的常规事项,教师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就能充分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继而收获自信,精神振奋。孩子最终将通过阶段性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实现高层次目标,获得更强烈的成就感。
3.利用班级活动,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马克思曾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教师要利用好集体的力量,强化孩子勇敢、坚韧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更多是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养成。利用班级常规活动训练意志品质则是有效的途径。例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课间准备好下一节课的相关物品,就餐安静有序,集合迅速整齐……日复一日的练习、身边榜样的感染,坚韧的品质一定会在孩子的身上生根。
4.挖掘课程特色,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坚韧的品质
教师可以从课程中深挖丰富的教学资源,渗透意志方面的教育。例如,语文课中对典型人物品质的学习,数学课中对攻克难题、坚持不懈精神的培养,体育课中磨炼意志的体能训练,班会课中避险常识的掌握与实践等,教师们只有紧扣三维目标、深挖课程内涵、重视德育,学生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面对问题时坚定自信。
二、家庭方面的指导建议
1.用理性的爱,助力孩子的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就是要给孩子更多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家长不溺爱孩子,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喜欢的事情坚持做,循序善诱,不急不躁。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中:权威者的“预言”,一定能激发教育者的情感,坚定教育者对孩子发展的信念。同样的道理,家长也是孩子的教育者,不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独特的,未来可期的。这种积极的态度,正能量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自尊、自信、自强。
2.正确的社交,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孩子的勇气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自身在与社会的相互融合中获得。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家长培养孩子坚强性格的有效途径。例如,父母要鼓励孩子跟同伴们多玩耍,支持他们在一起探索世界,迎接挑战,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团结、合作、坚强。父母还可以带孩子接触新的世界,让孩子自己探索、开拓眼界,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3.克服惰性,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
惰性与坚强的意志就像是一对天敌,此消彼长。学生中滋生的惰性,主要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例如怕吃苦、不勤奋、不上进等。而生活中家长的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百依百顺,看似为孩子创造了舒适的环境,实则剥夺了孩子构建自我的机会,这也是孩子惰性伊始、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品质,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做事情不等、不靠、不拖拉,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学会克制惰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4.适时给予帮助,引导孩子做事贵在坚持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险家,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使他们偏爱新生事物,但是又有多少孩子最终能够坚持下来?要么好奇心散尽再无兴趣,要么被困难阻挡意志消沉。生活中,其實很多孩子一开始遇到困难还是会有信心向前冲的,只是在经历了更多的阻挠之后,他们可能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时,家长们就要把握时机,给予鼓励和帮助,当孩子感受到希望时,坚持的信念就会让孩子信心倍增,最终收获成功。
总之,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校和家长只有持之以恒、秉承家校共育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才能让孩子在长期的浸润和熏陶中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作者单位 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 西安市沣西第一、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