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0-05-21罗彩萍
罗彩萍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能够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生往往觉得数学枯燥乏味,不同的学生差异很大。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几点培养数学思维的建议。
一、温故知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逻辑性、关联性很强。对学生来说,以前的旧知识、旧经验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一般来说,教师都会在讲授新知识前,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进而引入新知识。这样学生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还开阔了视野,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结合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兴趣灵活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既要紧密结合实际,又要紧扣教材内容,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空间。譬如,教室有6排座位,每排能坐8个学生,问教室一共有多少学生?这种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例子,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良好的读题习惯能够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学生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读题,疏忽大意导致的。读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记忆,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思考习惯。
四、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一来,学生慢慢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常言道,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对学生而言,学习也是这样的。
五、认知源于实践
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和动手欲望强烈的特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加强实际操作,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授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把其中一张纸折成相等的3份,将另一张纸折成相等的4份,拿出折成3份中的一份和折成4份中的中一份进行对比,为学生介绍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由来和大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及观察,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了,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六、换思维思考法、比拟法的应用
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对学生来说抽象事物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数学常用的换思维思考法、比拟法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小明家和学校的距离是2km,小狗在学校门口遇见小明后开始在家和小明之间来回跑,如果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时4km,小狗的速度是每小时10km,问小明从学校门口回家过程中,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程?很多小学生刚刚学过计算速度和时间的问题,试图计算小狗在小明从学校到家的过程中一共跑了多少来回,可是经过大量计算,最后还是错误的。其实,这个问题用换思维思考法就简单多了。小明从学校到家的过程中,小狗不停在小明和家之间往返,学生只要计算出小明回家所用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小狗跑的路程。小明回家所用时间为0.5小时,小狗也就跑了0.5小时,它的路程就是5km。学生只要把小明回家的时间换成小狗所跑的时间就能很快计算出来了。
又如,小花买了3斤米和2斤面,一共花了13元,小夏买了2斤米和3斤面一共花了12元,问米和面一斤分别是多少钱?很多人看了这道题后,直接用二元一次方式解,答案也是正确的,但對于没有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又该如何解答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线段比拟法来解这道题,可以让他们在草稿纸上将米和面用不同长度的线段来表示,3斤米就是三个线段放一起,2斤面就是两个线段放一起。这样学生发现:小花和小夏买的米和面总共花了25元,米和面放在一起刚好是五组,计算出每组是5元,也就是说1斤米和1斤面一共是5元。这样小花买的3斤米和2斤面就可以看成两组米和面,用13元减去两组米和面的钱数10元,得出米是3元,面是2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宁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