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路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5-21刘康
刘康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海洋开发理念的具体体现。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是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这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入理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但对于发展质量而言,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资源利用为主,产业类型相对单一,重点关注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业发展规模,体现了当时对海洋资源利用的迫切需求。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海洋产业规模快速提升的同时,对近海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在快速增加,出现了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资源难以为继的问题,为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近年来,山东、广东、浙江等海洋大省相继启动了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型,加大了对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海洋经济进入资源、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阶段。此外,深圳、上海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以及青岛的国际海洋名城建设等则在全球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正在成为新时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主观判断,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但其核心是高质量增长,既需要发展,也要求质量。从已有文献来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认知存在两类观点: 一类是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另一类则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
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能力和运行效果的综合反映,具体内容包括海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支撑、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其自身运行的稳定等。在现实世界中,海洋經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时代性,需要融入新的发展理念,满足新的时代发展需要。
基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实,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界定与测度可以考虑从两个视角入手,一是目标导向,二是问题导向。对于目标导向而言,凡是有利于实现海洋发展基本目标的发展都可以归结为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转换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助推海洋强国建设。对于问题导向而言,有助于解决基本问题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都属于高质量发展。
有鉴于此,在全球蓝色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在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环境安全为保障、以开放合作和陆海统筹为表征的发展,体现了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产业增长、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多层面的需求。加快推进海洋领域供给侧改革,构建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海洋产业绿色发展,增强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与智慧化水平,推动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表征和发展定位。
二、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评估发现: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而不强。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实现3.36万亿元,全国GDP贡献达到3.7%,远高于欧盟的1.3%、美国的1.6%和英国的1.8%,总量规模领跑世界。从具体产业来看,海洋渔业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海产品加工产量均高居全球首位,但渔获物构成不合理、渔民收入下降、远洋捕捞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海水养殖强度大,高附加值鱼类养殖落后,海产品加工粗放,精深加工产品有待提升。滨海旅游发展规模全球第一,但滨海国际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海上旅游开发严重滞后,邮轮游艇等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差距明显。我国港口吞吐量雄霸世界,全球前十大货运港及集装箱吞吐港中,有7个在中国,但港航服务业发展滞后,港航服务高端产业链培育不足。
二是发展不平衡。国内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规模差异巨大,缺乏整体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层次低,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滨海旅游业一枝独秀,但产业主体与海洋缺乏有效关联,真正的以邮轮、游艇和海上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海上旅游开发进展缓慢,尚未形成有效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尽管具有相当规模,领跑国际行业市场,是多数沿海省市的海洋主导产业类群,但产业价值链明显偏低,总量占比持续萎缩,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包括港口吞吐能力、捕捞能力、养殖空间,未来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结构提升和空间拓展压力。船舶制造、海洋油气业受到国际贸易和全球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当一个阶段可能处在下降周期,产业发展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在明显劣势。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则受限于技术与市场化发展,多年来产业化进展缓慢,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短期内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同质化竞争。在海洋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海水养殖、滨海旅游业成为沿海各地海洋投资热点。受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制约,国内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大多已进入成熟期,高强度同质化的区域投资造成严重的能力过剩和资源环境压力,形成港口吞吐能力过剩、船舶制造产能浪费、捕捞强度过高以及高密度大规模的近岸养殖等问题,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与市场恶性竞争。近年来,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地对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性投资正在重复传统海洋产业发展的老路,形势不容乐观。此外,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贡献占比已远远超出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与欧美国家的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明显,海洋产业链能级进一步提升面临更大挑战。
四是资源环境压力。海岸带与近海海域海洋资源与空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对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重点河口、海湾、湿地及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海洋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近年来,尽管中央及地方制定政策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但陆源污染物排放、海上开发活动、围填海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灾害问题依然突出。“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10多年来,渤海沿岸海域环境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且局部海域出现恶化倾向,生态环境部不得不启动新一轮的渤海环境治理行动。一刀切式的围填海治理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造成大规模无序围填海活动的动因依然存在,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运动式养殖治理行动遭到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的强烈抵制,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冲击。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洋渔业补贴政策,特别是远洋渔业补贴政策面临较大的国际与国内压力,前景不容乐观。
三、全面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坚持蓝色经济发展理念,统筹陆海经济发展,以规模效益为基础,质量效率为导向,全面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優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拓展延伸海洋产业链条,开拓新的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引导海洋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发展,协调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生态促进和开放共享发展模式,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和联动发展,遵循海洋产业——海洋经济——蓝色经济发展路径,分阶段部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最终实现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是突出战略规划引领。统筹协调海洋空间规划、区域海洋经济规划与海洋产业专项规划,建立以海洋空间规划为主导,区域海洋经济规划为核心,海洋产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陆海联动的海洋经济规划体系。把临海产业园区布局、临海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国家海洋经济规划,统筹规划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与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明确陆海产业链配置、特色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陆海空间的协调和陆海产业的对接,以规制调节地方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以政策引导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的错位与协同发展。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海洋“智慧产业”培育行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海洋设备、船舶海工、仪器仪表等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加大对智能船舶、港口自动化装备、智能养殖装备、水下无人探测装备、海上运动装备及海洋环境大数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转化投入,培育壮大海洋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港口物流、海洋制造、休闲旅游、邮轮游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家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是引导产业绿色发展。探索构建国家海洋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统筹协调海洋环境安全、海洋产业安全和海洋资源安全,编制国家海洋安全行动计划。建立跨区域的污染物追溯、水产品原产地及生态补偿制度,探索海洋污染治理与资源恢复奖励机制。引导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搭建海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国家海洋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设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探索绿色产业政策扶持机制,制定国家海洋绿色产业发展名录,引导绿色航运、绿色港口、滨海生态旅游、海水生态养殖、海洋牧场、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海洋产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