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智:我的武汉战“疫”
2020-05-21宋婷婷
宋婷婷
“如果能够哭一场,为了在武汉拼命的57个日与夜,我是愿意的。如果能够笑一场,为了再度鲜活的名字和生命,我也是愿意的。但过了那个时间,绕着墙根走路的人就是我。”
从武汉回渝后,经过隔离,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专家组组长,重医附二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杜先智教授已重返昔日岗位,回归正常生活。
风萧萧兮易水寒
2020年2月1日,武汉封城第十日,杜先智等候两日的通知下来了:明日出发,前往湖北!
他定了定神,拿出手机,妻子焦急的声音传来。
55岁的年纪、一年前经历过肺部手术、家有90岁老母——在妻子眼里,这些都是杜先智不该远行的理由。
但杜先智的回答令她更震惊:他是全院第一个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
作为老党员、投身呼吸科31年的资深医疗工作者,杜先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驰援湖北。
回到家中已是夜里,杜先智躲进房间好一阵才出来。妻子拿出剪刀,默默为他铰短头发。
杜先智说:“我写了点东西,压在电脑键盘下。如果……如果我不能回来,你再打开看。”
头发一簇簇往下掉,妻子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2月2日,江北机场候机厅,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22名队员集结出征。杜先智被宣布为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同去的重医附二院首批援鄂医疗成员有10名。
送行的重庆市常务副市长吴存荣言简意赅:第一,圆满完成任务;第二,把队员一个不落地带回来。
现场气氛悲壮,杜先智竭力压抑,仍不自觉润湿了眼眶。
重庆飞武汉,两小时既短又长。队员们或神情凝重、双手合握;或神思不定,如坐针毡。杜先智坐在机舱中部,亦是心情复杂。
飞机着陆武汉天河机场,大巴载着他们驶向宾馆。小雨轻敲车窗,街上空无一人。
稍作安顿,命令便至:2月4日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十二、十三病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国家卫健委指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救治医院。这意味着,他们将是重庆在武汉首批成建制接管重症病区的医疗队,“战场”是两个重症病区!
杜先智立即召集核心队员开会,集中讨论、优化排班,直至凌晨2点。
而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目光聚焦的这座城市里,在打响战“疫”的前夜,杜先智失眠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
2月4日上午,成建制接管病区后,杜先智发现困难重重。
办公环境和流程生疏,医院腾出来的并非负压传染病房,但病患将在当夜陆续送达。
杜先智和队员们步履生风:迅速熟悉办公系统,紧急进行病房重新分区,根据病区功能分区布置设备。
夜里,病房里一下住进了16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此后数日,又有大量病患涌入,最多时达到82名。
患者骤增,但机制尚未理顺。杜先智看到护目镜背后的眼睛里,全是掩饰不住的紧张。更让他们焦灼的是,防护物资短缺、医用设备匮乏。
这时,杜先智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病区出现第一例死亡病例。
该患者来时神情麻木、喘憋厉害,躺在病床上无法移动,几乎失去对生的渴望。队员们积极救治,但限于客观条件,终是回天乏术。
然而,留给他们悲痛的时间极短。
“快,快进去把他们接出来!”2月10日,病区上演生死时速。
杜先智接到紧急通知,是日领取的口罩防护时长不是4个小时,而是2个小时。可是,一组护士已经进入“红区”多时……
罗晓庆和李霞两位护士长,立即穿戴好防护装备,火速接人。出来后,七八名护士围着杜先智哭了起来。他亦悲从中来,流着泪拨通求助电话,恳请务必保证口罩的数量和质量。
高压之下,杜先智深感疲累。
自从来到武汉,杜先智即成为团队的主心骨。作为医疗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新冠肺联合专家组成员,他不仅要负责收治患者、作出医疗决策,还需兼顾行政、外联等事务。
杜先智一直绷紧神经,未敢懈怠丝毫。
然而这天,他突然被窗外纷飞的大雪勾起酸楚: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电话里,妻子也一遍遍询问归期。
杜先智的心里清楚,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夜失眠,杜先智重燃斗志,照旧6点起床,奔赴“战场”。
为改变病区无序的情况,他决定建立病区医疗战时管理模式。
将医生和患者对应分组,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连续监测;成立医疗和护理专家组,每日早晚讨论当日工作问题。
建立医疗队专家组组长、护理专家组组长定期联合查房制;队内医疗、护理问题向组长报告制。
自费购置可视通讯设备,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心理疏导。
这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等领导三次来东院区办公。杜先智等人借此机会,积极反映并呼吁。
诸多难题一一破解。氧气钢瓶得到补充、中心供氧扩容、有創呼吸机等相关重症抢救设备到位,医疗护理有序运行。
作为重医附二院首批援鄂的医疗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后方的心。
夜已深,身在重庆的重医附二院药房主任发来微信,是关于氯喹安全性的文章。杜先智回复:“对,昨日我已要求停用氯喹,只有一个患者服用过一次。”
前方后方,一字一句,一来一回,既是专业探讨,也是友爱关怀。
2月15日晚,为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医疗队发起视频联线,与重医附二院后方的专家组一起,为4名重症患者会诊。
这一“挽救生命于千里之外”的远程会诊机制在后期亦得到不断完善。
2月20日,38岁胡姓患者的深深鞠躬,让杜先智深觉拼搏努力的价值。
这是由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治愈出院的首例重症患者。他出院的消息与离别时的举动,让整个医疗队的队员为之动容、倍感鼓舞。
同日,医疗队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登上《新闻联播》。
无边光景一时新
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10名奋战在前线的重庆医护人员为先进个人。
杜先智作为其中之一,低调地接受了这一荣誉。同事们知道,他一贯内敛,说得少、做得多。
此时适逢抗疫攻坚阶段,杜先智继续投入全部心力。
被动局面彻底扭转——病区的所有患者经过治疗,绝大部分转为普通性。这样的好消息让医疗队的气氛恢复了活跃。
杜先智和医疗队副领队赖晓东的防护服,成了队内才子们的画布:画上解放碑、黄鹤楼,写下“再接再厉把疫赶,柳暗花明定明朝”“汉渝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等,寄托思念、抒写斗志。
患者感激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感谢信如雪花般飞来,锦旗也辗转寄达。
3月23日,东院区里开展了一场“别样”的植树活动。李蘭娟院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员一起,种下寓意“贵人”的桂花树。
杜先智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代表参与其中,他在树干系上写有医疗队和队员名字的名牌,希望以白衣战士之名,还武汉一个最美的春天。
春天,在盼望中悄然而至。
3月26日上午,医疗队负责的两大病区“清零”。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回家了。
在武汉期间,医疗队共收治患者126名,其中重症患者69名、危重症患者25名,年龄最大患者95岁;危重症治愈率达94%,十二病区连续43天病亡率为零,十三病区连续30天病亡率为零。
他们成为重庆援汉重症病房坚持最久、撤离最晚的一批队伍。
出征时,11名重医附二院首批援鄂医疗成员中有8名中共党员;返回前,另外3名成员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返渝前夕,空寂无人的东湖樱园迎来了杜先智和队员们。
春光明媚,樱花似雾。杜先智行至一座红桥,将外套搭在腕间,神情舒展地面向同事的镜头。
走过“天凝地闭”的50多天,杜先智终于有时间看一看这已经到来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