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复句关联词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2020-05-21李曦邓云华
李曦 邓云华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以往对因果复句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因果句式(邢福义,2001;宋作艳,2008;肖任飞,2009;李为政,2013;朱斌,2013),因果复句逻辑语义(邓云华,2016),因果关联标记(李晓琪,1991;储泽祥、陶伏平,2008;谢晓明,2010;姚双云,2010;张滟,2012;高再兰,2013;郭中,2015;邓云华、李曦,2019)。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因果复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过去学者们对原因连词与结果连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二者的逻辑语义或者句法位置的差异,忽视了因果关联词前焦点标记对整个复句语义的影响。然而我们在对因果复句的句法和语义进行历时演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有趣的语言学现象,且焦点标记在因果复句中的占比随着时间的推进呈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我们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点进行分析。本文将基于大规模语料事实探索因果关联词除了有逻辑语义与句法位置的差异之外,还存在关联词焦点标记不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并可运用主观视点理论对这些不同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进行解释。
1.0 焦点标记的形式与语义
本文讨论的焦点标记指的是位于因果关联词之前的具有强调(或弱化)功能的词。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是分析整个因果复句的关键,因此我们将探讨它们的语义类别与语用效果。本小节基于真实语料,首先考察了因果复句中焦点标记出现的句法位置与常见形式,然后通过分析它们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确定:因果复句中关联词的焦点标记存在值得探究的语言规律。
1.1 焦点标记的形式
为了弄清因果关联词前的焦点标记的形式和词性,我们对出现在因果复句中关联词前的常见焦点标记进行描写、分析和分类。
通过对现当代8部文学作品的考察①(现代作品:《边城》 《阿Q正传》 《倾城之恋》 《围城》;当代作品:《蛙》 《青春之歌》 《城南旧事》 《陆犯焉识》),我们发现常见的焦点标记有:是、正、只是、也许等等。具体统计如表1:
表1 常见焦点标记及比例
注:此处比例为各种含焦点标记的因句与该作品中含焦点标记因果复句总数之比
这些焦点标记的句法位置比较统一,绝大多数位于因句中而非果句中,且都位于原因分句中的关联词之前。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这些焦点标记绝大多数都属于副词,但是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焦点标记属于什么类型的副词。张谊生(2001,2012)将副词分为:评注性副词、限制性副词、描摹性副词。这些副词作为焦点标记出现在谓语成分前面是相当常见的,虽然它们的用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有理据的。主观性较强的评注性副词句法上作状语,相当于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认识,有时可以评注全句,有时可以评价整个命题。限制性副词主要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等概念义,功能上对事件的动作、状态进行描写,此类副词还可以进一步分为8个小类:关联、否定、协同、程度、范围、时间、频率、重复。描摹性副词一般表示词汇意义,作为贴身状语,以描绘修饰为主。由于描摹性副词修饰语在本研究考察的语料中数量太少,因此不作考察。
除了副词位于关联词之前外,我们还发现: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中,有16种含有相同词素“是”的焦点标记位于关联词“因为”的前面,它们是:却是、还是、只是、也是、但是、一定是、要不是、总是、都是、可是、就是、这是、那是、倒不是、而是、多是。这些含有“是”的表达式占比51.5%,是焦点标记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另有一些不太常见的副词性焦点标记也出现在关联词之前,如:尤其、虽然、或者、还、更等等。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和语境要求,言者语言风格和偏向均有所不同,但整体共性从上表1中清晰可见。
1.2 焦点标记的语义分类
基于张谊生对副词的分类以及方梅(1995)对不负载实际意义的“是”的界定,按照已搜集到的因果复句中焦点标记的语义内涵,我们进一步将它们分为三大类:①评注性焦点标记;②限制性焦点标记;③增强性焦点标记。具体如表2:
表2 焦点标记的语义分类
从前期学者对副词的分类可以看出,我们在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感受以及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使用命题之外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是语言中的非事实性成分。由于这些修饰语语义上主要与言者有关,表明言者对命题的主观关注和强调,因此在句中属于焦点标记。如果要完整地识解一个句子,就必须厘清这些焦点标记的语义。以上罗列的“X是+因为/由于”在现当代汉语中十分常见,可以将这种形式单独分类,解构为“副词+是+因为(因标)”,由于从语义上分析,该类焦点标记绝大多数表示语义的增强意义,因此我们且将它们称作“增强性焦点标记”。该类焦点标记作修饰成分用在因果复句中功能相近,均为表达言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其中“只是、就是、可是”也可归属到评注性和限制性焦点标记中,可见这三个词语已经完成副词词汇化的演变,可以起焦点标记的作用。但是为了表述方便和分类统一,我们将含有“是”字的统一称为“增强性焦点标记”。
根据对焦点标记的形式考察和语义分类,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对一个句子的识解,倘若缺少了对句子中焦点标记成分的关注,便不可能准确地、达意地理解这个句子,因此考察焦点标记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现当代汉语因果复句中关联词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2.0 因果复句关联词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
本小节主要分析因果复句关联词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我们的语料为现当代文学作品里含有关联词焦点标记的因果复句(穷尽性)。邢福义(2001:40)这样描述因果复句:甲乙之间只要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都是广义的因果关系;属于这一关系范畴的复句,都是因果类复句,包括因果句、推断句、假设句、条件句、目的句等。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以邢福义对因果复句的分类为基础,筛选出来的语料均为含有显性因果关联词焦点标记的说明性因果复句,如:因为p,所以q;由于p,……因为等。基于本研究对这些语料的分类,我们将探讨位于这些关联词前的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2.1 主观义与评价义
我们考察了语料中所有焦点标记,结果显示:限制性焦点标记出现于因果关联词之前的形式多于评注性焦点标记和增强性焦点标记。三种焦点标记的形式总数多达38种,这一现象体现了人们语言表意的日益复杂化与精细化。可以看出,评注性焦点标记主要是表示言者的语气和主观态度,是一种主观情态表达,因此表达有强弱之分,如:表示非常肯定的“一定因为”“的确因为”,表示不确定语气的“似乎因为”“也许因为”。限制性焦点标记的次类中表示时间的修饰语“正因为”、范围性的“只因(为)”“就因为”主要表达了言者的主观强调之意。现代汉语中的“是”本身是一个焦点语法标记,是由判断词“是”引申而来的(石毓智,2001)。其语义特点除了表达言者的主观立场、情感和态度之外,还将句子的焦点义集中在“X是”的表达内容之上。含有该焦点标记的句子强调的不是句子主语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言者的主观判断,这跟“是”本身的原始判断义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副词本身不具备单独指称的能力,因此在因果复句中,这些焦点标记不能有所实指。附加在关联词之前的副词性焦点标记强化了关联词的词汇意义。就评注性焦点标记而言,语义上使得整个成分更加突显,无论是加强语气还是弱化语气,评注性焦点标记自带的主观性色彩使得句子的焦点信息受到听者的注意。如:
(1)“你放心,人家一定因为你请客不是地方,所以扣下你的葫芦,不让你请人把酒喝完。等等就会为你送来的,你还不明白,真是!”(沈从文 《边城》)
(2)并且,似乎因为谁都怕由自己来破坏这份高洁而走开。(严歌苓 《陆犯焉识》)
以上例句中的“一定”和“似乎”虽然是附加在“因为”的前面,但是句法上是可以省略的,只是一旦省略,句子的语义表达效果就失去了明显的“重心”。语义上,副词性焦点标记对因果复句中“因标”额外添加了言者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定”或者“似乎”之类的焦点标记的话,这两个句子仅仅表达了一种认知义,而添加了焦点标记的句子则由认知义转化为了评价义。
限制性焦点标记尽管对关联词连接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但是并不改变关联词连接对象的语义。只是从时间上、范围上、程度上和频率上对表达内容进行限定,即:将言者的语义重心放在限制的时空里。
(3) 他的身和心是特地为婉喻而动情的,仅仅因为她是婉喻而不是任何其他女人才动的情。(严歌苓 《陆犯焉识》)
(4) 他以为死是应当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人已长大了,证明自己也真正老了。(沈从文 《边城》)
从搜集到的语料可见,这些“时空”基本上是“缩小”了的时空,如“正因为”,“仅仅因为”。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空内,焦点标记突显的强度更高,语义更强,也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因此,我们认为,关联词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为:本质上标记句子焦点,是言者说话时强调的重心,同时也是听话人关注的焦点。
2.2 情态功能
Lyons(1977)、Palmer(1986)、廖秋忠(1989)、徐晶凝(2008)等国内外学者都关注了情态体系的研究。尽管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的差别较大,但关于“情态”的普遍认识均为:说话人附加在命题之上的主观的看法和态度,这是语言主观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主观化特征比较突出的语义范畴、功能范畴(潘海峰,2017:86)。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作为焦点标记的修饰性副词具有情态功能,具体体现在语言和言语中可分为:评价、态度和行为三种主要功能。评价功能体现言者对其所言内容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态度功能强调的是言者在自己的知识背景下对命题的真值表达认知态度;行为功能关注的是在言语行为中言者与听者的互动。这三个功能较好地概括副词的基本功能,我们通过一组句子来体会:
(5)那个天才的画匠,那个只关心利禄的市侩,竟然因为那幅画而赢得了国内外美术界的赞誉。(张洁《漫长的路》)
(6)好像我们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7)她失掉联系,回家没有路费,回不去;只好跟着逃难的人群漂流到胶东来。(冯德英《苦菜花》)
例(5)中言者在表示客观原因的关联词之前加上了评注性焦点标记“竟然”,明显表达了言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和态度。根据句子前后语境判断可知,这是一种对“只关心利禄的市侩”的画匠的否定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例(6)中表示情态功能的评注性副词“好像”与例(7)中表示态度的限制性副词“只好”均含有言者对客观事件的主观态度与评价。
2.3 精细化的表达
我们统计了8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有含焦点标记的复句。通过对大规模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关联词的焦点标记绝大多数出现在因句中,而非果句中,且当代焦点标记占比高于现代,呈上升趋势。具体数据请见表3:
表3 焦点标记在因果复句中的比例
我们观察到: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使用双音节词可达到表达更精确的效果。因果复句关联词焦点标记由近代的单音节词逐步演化为双音节、少量三音节的词语,如:尤其、正是。且有少量弱势修饰的出现,如:也许、或者等。同时,为了弄清楚因果复句中关联词焦点标记在别的语言中是否表现出类似的特性,我们还考察了8部现当代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含关联词焦点标记的数量并不多,强势焦点标记于现代英语中开始出现,如:only because、just because等,但占比不高,且形式不如汉语那般丰富。此时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焦点标记的占比为24.55%、25.84%,均高于同期英语因果复句关联词焦点标记的3.47%和7.26%。
由此可见,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因果复句中关联词前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焦点标记,且它们的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以上考察结果说明了人们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的达意,表达形式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和精细化,这是语言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3.0 焦点标记的主观视点
基于前文中对焦点标记的形式、语义及功能的描述与分析,本小节将进一步从主观视点理论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解释。
3.1 主观视点的内涵
主观视点理论是邢福义(1991)提出来的,他认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有时重合,有时则不完全等同,而不管二者是否等同,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姚双云(2012)将上述观点浓缩为一句话:言者的主观视点对句子的语义起主导作用,句子的语义反过来能反映言者的主观视点,这是“主观视点”理论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见,“主观视点”理论从语言运用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语言使用规律,尤其对复句中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而因果复句中焦点标记所体现出的语义内涵恰好就是聚集于言者的主观义,其功能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表达一种主观情态。
3.2 主观视点的特征在语言中的映射
主观视点是言语运用中说话人观察的角度和切入点,视点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识解,并在语言形式或者内容上体现出来(姚双云,2012)。主观视点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社会规约性等特征,其中“主观性”是最核心的特征。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还要表达对命题内容的主观情感和态度,这体现了人类语言的主观性(翁义明,2018)。复句中有一些关联词本身就具有明示主观视点的功能,含有这些关联词的复句就会彰显出言者的主观色彩,根据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对焦点标记的语义和功能的描述可知,因果复句中关联词前的焦点标记就可以显示出言者的主观视点。下面我们将从主观性这个维度对关联词的焦点标记进行解释。
因果复句中一些看似不对称的情况,如英语中because与so永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汉语里带有焦点修饰的关联词绝大多数都在因句中而非果句中,这些现象均可以看作语言形式的差异性。而造成这些差异性的原因在于不同言者的主观视点的不同。主观性是主观视点理论中最重要的特征,这种主观性体现在不同言者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不同看法;同一言者在不同时间、地点、情景下对同一事物或者事件产生的不同的感受具有不确定性和任意性。我们依次分析以下4个句子:
(8)她眼里饱含着泪水,是因为爱孩子爱得深沉。(莫言 《蛙》)
(9)但因为江帆事件,他被加刑,没有机会来验证他的革新。(严歌苓 《陆犯焉识》)
(10)Why abandon itjust becauseyou grow up?(唐·德里罗 《白噪音》)
(11)“But it’s notonly becausehe’s a genius that I ask you to let me bring him here.”(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在含有因果关系的复句中,言者观察的切入点是复句中的因句,这种主观视点的切入是一种稳定的观察视点。我们搜集到的含焦点标记的语料基本上都将切入重点放在了因句。如:例(8)中,言者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认为她的眼里饱含泪水“是因为”爱孩子爱得深沉。这是一种事理性的因果关系,根据眼里有泪水这一行为,主观强调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例(9)-(11)主观切入点也在因句部分,主观性标记均为副词。但是常见的情况是,因果关系的表达式尽管含有相同的概念内容,但会因言者的主观性不同而呈现语义上的差别。比如例(8)可以表达为:
(12)她爱孩子爱得深沉,是因为她眼里饱含着泪水。
与例(8)的语序不一样,强势焦点标记的位置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由于言者的主观视点发生变化导致两个分句的位置交换以及语义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的主观视点聚焦在分句“她眼里饱含着泪水”上,由主观性的焦点标记“是因为”引出,因果关系为:言者知道她爱孩子爱得深沉,这是言者得出她眼泪饱含泪水的原因,但这并不是一种事理性的因果关系,而是言者更为主观的判断。根据沈家煊(2003),类似(12)中的“是因为”属于复句三个基本域中“知域”,(8)中的“是因为”属于“行域”两个不同的显面。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基本域,映射在语言中体现为不同的语序,即包含不同的语义,但均由焦点标记加强主观性,(12)句的主观性程度更高。
言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认知都会反映在他的语言表达中,不同的经验感受导致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现实世界与语言表达并非“镜像关系”。语言的“主观性”指的就是这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言者“自我”表现的成分。因此,所谓对焦点标记的主观性识解,就是指言者对内容的选择,并附加自己的主观信念、判断、态度等等。我们认为,含有焦点标记的因果复句表达式引导听者从言者自身的视点出发对情景加以识解。这种焦点标记的表达动因受言语事件中交际情况的驱使,而不是受所涉事件真实情况的限制。如:
(13)我从被里爬出来,轻手轻脚地下了地,头很重,又咳嗽了,但是因为太紧张,这回并没有觉到胸口痛。(杨沫 《青春之歌》)
(14)肮脏的念头、肮脏的语言不干扰他,就是因为他对它们可以聋,也可以瞎。(严歌苓 《陆犯焉识》)
例(13)中,言者“没有感觉到胸口痛”的原因并非为真实情况,而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这种“紧张”的经验感受导致言者的语言表达式中含有明显的“自我”主观性成分。同理,例(14)中,言者认为这些“肮脏的语言干扰不了他”的原因并非其他,而仅仅是因为“他可以装聋作哑”。言者对客观情况的观察和判断含有主观性,蕴含了主观感觉和评价意义。因此言者在语言表达中将这种“主观性”呈现出来,句子的语义同时也反映了这种“主观性”,听者或者读者在理解该句子的时候必定会跟随这种“主观性”对句子加以识解。
4.0 余论
本文通过对因果复句关联词焦点标记的考察和分析得知:评注性、限制性和增强性式三种类型的焦点标记在汉语因果复句前置因句中前占绝对优势。这一语言现象说明言者习惯把事件原因放在首要焦点位置,并进行强调,而把事件的结果放在次要焦点的位置。我们重点分析了这些焦点标记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上,由于主观识解的机制,含有焦点标记的因果复句表意由认知义转变为评价义以表达言者的主观立场、情感和态度。语用功能上,因果关联词焦点标记的使用使得语言表意日渐精细化和多样化,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更为准确。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事实发现,因果关联标记除了有逻辑语义与句法位置的差异之外,在能否前加修饰语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表意的日益复杂化与精细化。如果要进一步弄清楚关联词的焦点标记的演变及历史根源,将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索原因与结果连词的历时变化的跨语言差异,这一研究对深入认识其它汉语连词的差异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注释:
① 8部作品的选取参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专家的意见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畅销书籍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