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述评
2020-02-22邓世平王雪梅
邓世平 王雪梅
(1.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上海 201620;2.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务处,上海 201620)
1.0 引言
为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一流外语专业建设和一流外语人才培养,2019年12月4日至6日,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内地高校的120余名专家和学者出席大会。为把握新时代与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动态与方向,本文基于对与会专家发言内容的梳理,讨论我国高校外语学科与外语专业的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之路,希望为我国高校一流外语学科建设以及一流外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2.0 论坛主要内容
在主旨报告环节,十位海内外专家分别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上外“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并从语种与新专业拓展、外语特色思政育人、卓越学院拔尖人才试点、多语多模态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项目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这一新的人才培养路径。英国华威大学Antony J.Liddicoat教授指出当今的语言教育强调学习者需要发展批判的跨文化视角以促进交际以及对多样性的理解。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教授认为新文科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应该从专业内部、跨学科层面、全校的外语教育层面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强调应实现从以语种为导向向以区域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的转换,推动专业与外语的深度融合。东京外国语大学Yasuhiro Fujinawa教授呼吁重视语言在意义传递和建构中的作用,关注情感与语言的真实互动,认为这对未来合理管控虚拟技术至关重要。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概括为“精英语、会多语、有专业、懂科技、晓文史、善思辨、能创新”等七个方面。日本筑波大学Motohisa Kaneko教授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的大学教育理念进行重构,重点考虑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通用能力、自我认知等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并指出这是外语教育面对现代社会新挑战,寻求自身生存发展之道的关键所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认为外语学科应推动新技术与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加强数字人文研究,创设交叉专业,培养文理交融的新文科人才。韩国外国语大学Lim Dae Geun教授展示了AI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的相关实例,强调应使用AI来推动外语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雪松教授指出我国大学非英语外语专业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制定长期的外语教育规划,协调非英语外语专业的设置和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教授认为应将外语学科与外语专业融合起来,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本硕博贯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除主旨发言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三个分会场,分别探讨“‘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与质量保障”以及“新文科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优化顶层设计、追求特色发展、持续推进国际化是“多语种+”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注重“金课”建设,打造一流课程与教材,则是“多语种+”人才培养理念落地的关键。
本次论坛围绕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展开,内容上既有宏观的发展展望和规划设计,也有各高校实践探索介绍以及学生的互动能力与批判反思能力培养等微观方面的深入思考。总体而言,专家们聚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换等问题,集中探讨了当前如何突破传统外语学科的思维模式,如何科学规划多语种培养体系,如何实现外语学科内部以及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如何通过传承与创新、协同与共享来开创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发展的新局面,如何将新的理念在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中予以贯彻落实,以回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与会专家通过学术报告和会议交流,梳理了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和改革道路上的实践模式,针对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培养会语言、通国别、懂专业,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卓越国际化人才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3.0 启示
笔者认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对高校进一步推进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外语学科和一流外语专业建设,定位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伴随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深入以及新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趋势越来越向跨学科、复合型方向发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首先树立新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以国别区域为导向,破除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外语为根基的新的融合型专业方向,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并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于一身的新型外语人才。在打造跨学科交叉新专业时,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充分论证,合理规划,积极创新,突出特色,可通过外语学科内部各方向的交叉、外语学科与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的交叉、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外语学科发展等方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新型外语人才打造跨学科的成长平台。
第二,在培养层次上,应当推进外语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通过组建拔尖人才实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荣誉学院等途径,试点新的培养理念与模式,培养卓越拔尖外语人才。通过打造“外语+”师资,为学生选配“一对一”学业导师,提供多样化复语课程、国际课程和海外学习机会,精心组织高端参访和研讨活动等途径,聚焦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卓越人才;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建设,打通拔尖人才培养的机制障碍。同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渠道,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翻译、国别区域、国际组织、外事外交等不同类别的外语人才。
第三,在培养模式上,要突出复合和复语的外语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通过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方式打造复合型外语“金课”,同时凭借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实行双导师制和自由选课等实现专业与外语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在选择复合语种时,可以选择语言谱系较近的语言,比如选择西欧一些国家的语言进行复合;也可根据区域研究的实际,选择区域范围内部的重要语言建立复合体系。
此外,在做好规划设计和推动实践创新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外语学科与外语专业仍要应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挑战,也需要回应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的期待和诉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院校管理者秉承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来推进全面改革,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同时需要像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这样的协调沟通机制来深化合作,推动交流互鉴,实现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4.0 结语
当前,新文科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高校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应把握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宗旨,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为核心,以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结合院校特色,发挥语言优势,强化外语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科、医科、工科的跨界整合和深度交叉,对接国家战略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在协同创新与交流互鉴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