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0-05-20时萌徐立新史庆玲

种子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时萌 徐立新 史庆玲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秸秆掩埋还田面积的增加,导致田间种植的小气候随之改变,进而造成赤霉病在豫北地区呈重发态势。详细介绍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危害,提出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豫北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粮食生产及供需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秸秆掩埋还田面积的增加等,导致田间种植的小气候也随之改变,进而造成赤霉病在豫北地区呈重发态势,不仅影响着小麦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小麦赤霉病病菌还会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NIV)等,人畜食用后容易引起急性中毒,嚴重威胁着公众生命及我国的粮食安全[1-2]。目前,防控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豫北地区小麦中后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探讨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旨在为豫北地区小麦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

赤霉病可以发生于小麦田间种植的幼苗至抽穗期的各个阶段,从而引起小麦的穗腐、苗腐、茎基腐等症状,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为严重[3]。穗腐主要是由于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染所导致的,在灌浆期至乳熟期显症,初期在小穗、麦颖上产生浅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发病的小穗上,然后再蔓延到临近的小穗上。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处产生胶状粉红色霉层,病菌侵染穗轴时,侵染处变成枯褐色,穗轴的输导组织遭受破坏,从而影响水分及养分的正常输送,致使小穗枯死。病情进展后期,病斑上产生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但无法抹去。

苗腐一般是由于土壤中残留或种子自身携带的赤霉病病原菌侵染所导致的,初期表现为小麦芽呈褐色,随病情进展,小麦根冠出现腐烂现象,病情轻者小麦长势黄弱,病情重者可致使小麦死亡。

茎基腐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主要由长期存活于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赤霉病病菌从小麦的根部与根茎结合部侵入,侵染小麦的主茎与分蘖茎,并逐步扩展至茎基部,从而导致小麦茎基部组织变褐色、凹缩,最后腐烂死亡。

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危害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作麦穗枯、红麦头、烂麦头,是一种由镰孢属的多种镰刀菌侵染小麦所引发的真菌性病害,具有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赤霉病病菌可在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病株残体上越冬越夏[4]。小麦赤霉病也是典型的依靠风雨传播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与气候关系密切。当第2年春季的气温高于 7 ℃,土壤中含水量超过50%时产生子囊壳;当温度高于12 ℃时,形成子囊孢子。在第2年春季气温回升早、 空气湿度大时,成熟子囊孢子凭借气流传播散落在小麦花药上,并经由花丝侵染小麦穗部而发病,如果同时遭遇连续降水天气,则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态势,从而出现病穗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与品质[5],防治不当则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导致绝收。同时,病麦中含有真菌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发恶心、腹泻、眩晕等急性中毒的症状,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安全。

国家粮食收储标准(GB/T 5494)规定:小麦中赤霉病病粒率超过4%即超过人畜食用的安全标准。此外,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还受到赤霉菌源量、小麦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7]。

一般而言,田间病残体多、赤霉菌菌源量大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程度较严重;晚熟、颖壳厚、不耐肥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程度较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氮肥施量多、栽植密度大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程度较严重。

3   防控措施

3.1   选育并推广抗(耐)病品种

选育并推广抗(耐)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经济且安全的措施,但目前我国现有的小麦栽培品种中尚未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因此,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加快高产抗(耐)病小麦品种的开发与选育工作;同时,大力推广种植早熟、颖壳较薄及高产耐肥的小麦品种。

3.2   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防控

在选用抗(耐)病小麦品种的基础上,秋季收获后还应做到深耕灭茬,以实现消灭田间菌源的目的。在播种时,应精选小麦种子,并结合防治其他病害进行小麦种子处理,对带病菌的小麦种子,可以先用25%的食盐水或40%的泥水进行漂洗,之后再利用1%的石灰水进行浸种处理。同时,适当早播、平衡施肥、多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其次要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沟通合作,密切监测小麦种植区域的天气情况,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最后还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排灌,避开扬花期浇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增加病菌感病概率,从而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3.3   科学使用药剂防控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但药剂防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与减轻小麦赤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在小麦的田间种植中应坚持“以防为主、宁早勿晚”的药剂防控方针。其中,防控的关键时期为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因此,要在小麦齐穗期开始喷施针对性杀菌剂进行药剂防控,如多菌灵、戊唑咪酰胺、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等兑水45~60 kg,混匀后常量喷雾。若小麦扬花期遭遇连阴雨天气,应抢先于下雨之前喷施药剂,还应抓紧时间在雨水停歇间隙进行施药补救。并于5~7 d 后再喷施 1次,连续喷施2~3次,效果更好。

总之,应充分认识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特点与危害,掌握其发病规律,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抓住最佳的防治时期,并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将小麦赤霉病病害损失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 1 ] 张政文,孙秀娟,胡乃娟,等.麦秸掩埋还田对赤霉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存活率和水稻带菌的影

响[J].植物病理学报,2014,44(4):443-448.

[ 2 ] 王刘庆,姜冬梅,王瑶,等.小麦产毒病原菌及其毒素防控

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9):3396-

3402.

[ 3 ]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

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

[ 4 ] 国栋,杨久涛,于玲雅,等.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

与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7):39-41.

[ 5 ] 姜明波,翟顺国,王守强,等.信阳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与

春季降水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8,47(11):

80-84.

[ 6 ] 于思勤,马忠华,张猛,等.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

综合防治关键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2):55-62.

[ 7 ]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7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J].

中国农业信息,2017,3(6):19-20.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