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课例对比研究
2020-05-20杨高旺
摘 要: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文体之一,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中。《老王》是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一篇经典散文,初中、高中学段的特级教师均有经典课例,其中就有黄厚江、肖培东、秦晓华老师的课例。本文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角度入手,笔者结合三位特级教师在教学这篇散文过程中的异同之处,总结出散文教学的一些规律和方法,探索出优化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特级教师;《老王》;课例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4-0073-02
引 言
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非常不理想,很多课例都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认与作品语言的赏析,人为地割裂为两个教学环节。散文教学所关注的重点,不是文学的丰富而多元的象征世界,而应将其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的载体[1]。概言之,现阶段散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成为“文学的教学”,而是以散文为手段的教学。《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散文,很多特级教师都曾执教并呈现了精彩的教学案例。本文结合黄厚江、肖培东、秦晓华老师的课堂实录进行研究,对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名师在散文教学领域如何独到地处理教学内容、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精彩地生成教学细节等。
一、从“教什么”角度分析
1.教学目标的制定层面
三位特级教师在教学这篇散文时,都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实施教学的,但是他们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肖培东、秦晓华老师选择的教学重点是教材,然而黄厚江老师选择的教学重点是文体。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他们采取的目标输出方式也不完全相同。秦晓华、肖培东老师输出教学目标的方式比较含蓄、委婉,并没有直接向学生透露本次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渐让学生自己找到本次课堂的目标及要学习的内容。黄厚江老师则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把本次教学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他让学生特别注意,在读写人的散文时,不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关注文章中的“我”,即作者。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不至于盲目地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散文的学习。
2.教学内容的确定层面
拘泥于“形散神不散”的教学套路,很多教师在教学《老王》这篇散文时,都会把教学重点落在对“神”的挖掘和理解上。对于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内容,部分教师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侧重思考杨绛怎样描述老王其人及怎样抒发个性化的感受。”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作者“怎么写”去把握文本“写了什么”。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黄厚江老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挖掘老王内心的渴望和基本需求;第二,分析作者为什么比较冷漠;第三,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疚。而肖培东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则是侧重于以下几点:第一,分析和感受老王的不幸;第二,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第三,体味“愧怍”的内涵。秦晓华老师则重视讲授:第一,了解老王与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二,比较作者的写作手法;第三,分析文章当中有关老王外貌的文字;第四,了解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代背景。三位特级语文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不同的地方。我们考查这些课例,目的不是介绍名师们各有千秋的教学风格,讲述他们对教材各自不同的理解,而是结合三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经验,为其他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选取教学内容和目标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依据。可以说,三位教师都依据回忆性散文的体式特征,一方面引导学生细读体味“文中的事件和细节对作者当时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让学生细读体认“作者现在对这种影响的感受和反省”。简言之,他们不仅带领学生读“老王”,还带领学生读“杨绛”,这是符合散文教学的要义的。
二、从“怎么教”角度分析
1.文本切入的确定层面
选取恰当的文本切入点,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实施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2]。学生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能否将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与教师是否选取了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分析三位特级教师所选取的切入点,以及他们是怎样选取的。
肖培东老师的选取方式比较直接,在学生开始阅读整篇文章之前提出问题:“通过整篇文章找到杨绛除了称老王为‘老王之外,还将他称作什么呢?”学生在阅读整篇课文之后不难找到答案,回答道:“不幸的人。”这个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文章最后那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肖培东老师则将文章最后这一句话作为切入点来开展本次教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究文章当中提到的“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再把两者进行对比。通常来看,教师所选取的切入点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关键,同时也是文章的精辟之处。文章的核心有些是文章的题目,还有些是文章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句子或者词语,也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
黄厚江老师采用的方式也比较直接,在课堂一开始就说:“今天这堂课,我跟大家一起學习《老王》这篇经典散文。这是现代经典散文之一,同时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文章中所写的人,还应该重视作者。”教师在说完这些之后,向学生传授了一些关于散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从这个角度切入,既是对教学目标的出示,也是对文章体式的说明,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方向和目标。这也体现了教者的用心——教学生不仅要读懂这篇散文,还要会读散文。
然而,秦晓华老师在教学这篇散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阅读整篇文章找到老王对杨绛的态度及杨绛对老王的态度,并将这两种态度进行分析对比,找到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学生结合整篇文章发现,“老王把杨绛当作家人”与“杨绛把老王当作熟人”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作者因为将老王看作熟人,没有追问老王的病情,所以没有能够为老王提供更多的帮助,在看到老王僵直的身体的时候,甚至觉得比较可笑,才误解了老王的本意,还说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话语,伤害老王。这些看似比较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愧怍”的体现。
从以上三位特级教师的案例来看,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亲近文本、理解文意、生成对话。
2.文本细读的选择方法
《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尽管往事不堪回首,杨绛先生却拉开情感的距离,以幽默戏谑的笔法、不枝不蔓的冷静描述过往,一切都点到为止。大音希声,却比声泪俱下更具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学情和课堂实际,选择合理、科学的阅读方式,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
在肖培东老师教学《老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随着学生朗读次数的增加,他们对作者流露的情感感知能力就会逐渐提升。肖培东老师指出:“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还是一段对灵魂的拷问?是一腔情感收支不对等下的自责,还是一则在正义良知反思中的呐喊?”正是在这读问之间思“愧怍”,肖老师带领学生走入老王的内心世界,也倾听了杨绛先生豁达平淡中的人生思索。
在黄厚江老师教学《老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所采用的方式比较简单、实用,他注重文章本身的细节,让学生围绕这些地方进行学习和阅读,结合这些细节来逐渐深入本次教学。除了对文章细节部分的精读和联系实际生活以外,他还有一个独到之处是用文章中的内容来解答文章中出现的矛盾和疑问。黄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是一篇写人散文的内容、思想等,而是教给学生阅读写人散文的规律。
秦晓华老师在教学《老王》的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三点:对话,紧贴文本前行;追问,围绕文本展开;背景,扣住文本呈现。文中,老王是一位没有家庭和亲人的三轮车车夫,属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通过分析老王与杨绛的交际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他拥有着难能可貴的品质。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找到出现“老王把杨绛当家人”与“杨绛把老王当熟人”这个矛盾的原因所在,通过对比,发现其中蕴含的情感,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这种情感。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秦厚江老师的课例阐释了这一点。
从这三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本篇散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来看,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此次教学目标而服务的,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从授之于“鱼”到授之于“渔”,为了从教课文到教读法的转变。
结 语
《老王》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在这篇散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黄厚江、肖培东、秦晓华三位特级教师展示出来相同的观念及不同的观点,是每位教师对“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我们需要细细品味每一位教师独特的理解和认知,找到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梳理其中存在的教学规律,进而提炼出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罗王军.听肖培东讲《老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0):19+22.
柳振华,张盼盼.语用体验——文本解读之利刃——以《老王》教学为例谈文本细读[J].语文月刊,2019(11):35-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散文教学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16041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高旺(1974.10—),男,河北廊坊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大城县教育和体育局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