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指引策略

2020-05-20陈斐

文学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散文集指导策略

内容摘要:散文具有选较强的抒情性,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语言是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所记之事)是个人化的,情感认知是独特的。因此,散文阅读的要领无外乎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这,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语到的人生经验。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策略:1.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写此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集的方法。

关键词:散文集 整本书阅读 指导策略

一.散文的内涵

何为散文?笼统来说,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所记之事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之事、普通之人、常见之景物,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整体而言,散文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语言是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所记之事)是个人化的,情感认知是独特的。因此,散文阅读的要领无外乎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这,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语到的人生经验。言语的体味,就意味着仔细领会、体会与寻味语言的意味、滋味;而人生经验的分享则是体察、认识和理解作者的心灵、心境与心怀。通过这种体察、认识与理解,进而关照自我,引发自己对生活、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或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在中小学散文阅读中,有一种观点非常稳固的占据了学生对散文的认识,成为散文阅读的思维定势,那就是“形散而神聚”。这一观点几乎成了中小学教师教学散文欣赏的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不二法宝。客观而言,“形散神不散”对当代散文创作和散文鉴赏理论有很大的贡献。这一主张在当时规范了散文的审美风貌和品格,在那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有其合乎规律的一面。“形散神不散”所表达的是作品主题必须集中而鲜明,它的确是很多散文的类型,例如朱自清的《春》、余秋雨散文《道士塔》等。但是,在当今散文写作的个人化和多元化趋势中,“形散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某一类型散文的特点,而不能代表所有散文。例如,《逍遥游》《醉翁亭记》等散文就不能简单贴上“形散神不散”的标签。将“形散神不散”这一观点无限放大以至将它作为散文的最大特点,未免以偏概全。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上,一旦涉及散文,一般就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披文入情”“托物言志”等“正确的套话”填充阅读鉴赏。由此形成了一种局限: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

“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因此,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要注意突破“形散而神聚”这一阅读定势,而应关注散文的整体特点。

二.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1.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

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文中的所见所闻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作者的所思所感。散文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需要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风格即人”这一理论观点特别契合散文。对散文集的把握要建立在对作家散文风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之上。当代作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陷入了人生的绝境——瘫痪,母亲为了他费尽心血,最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饱受挫折与苦难之后,他执着于寻求人类生存困境的拯救。由于年少就饱受病痛的折磨,史铁生比一般人对生命的体会更深切。在一段独自徜徉在地坛公园的时光里,史铁生思考着生与死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不清楚这一点,就无从了解他在《我与地坛》这一散文集中所表达的,在母亲的灵魂面前无以释怀的愧疚和自责,更无法读出他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与哲学思考。再以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为例,其作者余光中评价散文的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散文是否具有诗性。他心目中的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感的一种新散文”。了解他的散文创作主张,再来读他的作品,就容易领会他在散文的结构、意象运用、语言推敲等方面的特点。

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散文集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选文内容的本身,学生阅读散文集掌握内容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行为。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散文集内容的过程学习语言,把握“这一类”语言表现形式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有的老师在散文阅读指导过程中比较习惯请学生“说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可是,这样的设计恰恰是忽略了作者的真性情。这样的教学问题过于宽泛,过于放任,学生对“最喜欢的句子”显然是一种直觉式的感受。让学生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只要从不同角度去“发掘”,答案是多角度散漫的。不排除个别学生的确对文章有独特感悟,但更多的学生对“最喜欢的句子”的感受恐怕只是希望“发掘”与其他同学不重复的语句罢了,然后以类似的“哲理”性套话阐发。但作者的情感呢?架空了。学生的情感呢?旁落了。以老舍散文为例。不少学生对于老舍散文的印象就是《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大多数老师对于此文教学处理集中于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特点的概述与印证。结果,学生的最深印象就是济南的冬天果然是温晴的,以致于对于老舍散文语言特色毫无感触。

不少散文都如《济南的冬天》一般,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所叙述的事物也都是熟悉、常见的事物,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上理解,没有多少障碍。其实,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了文本所提供的“重要暗示或提示”。学生没有注意到,教师也没有引导,文本的种种复杂内涵,只是演化为学生“最喜欢的句子”,而学生“最喜欢的句子”便成了浮光掠影的读解。尽管散文世界所包容的是宇宙、社会、个体、心灵的一切,但是作家们大都从熟悉的小处着眼,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片云丝雨,孤树细草以及一闪念、一悸动的细微的内心体验。阅读散文应当关注作者的言语个性,尤其是关注带着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话语。老舍针对“文学创作”曾说过:“不用任何形象,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可见,老舍主张用清楚明了的语言写文章,进而形成了自己语言艺术的风格——谈话风。“谈话风”表现为语言的通俗易懂,平易自然,好像在和读者面对面推心置腹地交流,显得自然,毫无生硬之感。这种谈话风,在其文章中处处可见,引导学生阅读老舍散文集就应当关注“谈话风”这一富有个性的言语表达形式。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写此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散文的阅读,文本所叙之“事”仅为手段,根本的目的在于探寻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和“理”。散文作家的作品就是要不断地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散文的解读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文中所记叙、描述的客体本身,更重要的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真实的感悟和个性化的情感。学生只有通过用心地体察、清晰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才能达到分享的目的。

尽管“形散神不散”难以概括所有散文的特点,但是,形神兼备却是所有散文都具备的。散文之“神”,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散文的神者有二,一是作者诉诸文章的思想感悟,二是文章所流淌的作者的情感。形者有三,一是思想情感的对应物;二是文章的写作手法,三是文章的外在呈现形式。其中,“神”是散文之魂,而散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在于“神”。

散文之“神”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作者的情思。散文历来被作为传情达意的最佳表达文本,浸透的是作者的至情至性,蕴集着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散文之“魂”归于“情”,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体验。可以说,在每一篇散文里,不管作者自己是否出场,但他总是“无处不在”的。他或者是满腔热情地向读者倾吐自己的见闻,或者是诚恳率直地和读者促膝谈心。触景生情也好,感物抒怀也罢,他总在字里行间渗入自己的真情,而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散文的独到之处,正是散文作者的真性情。这种真情感和个性美,以及蕴涵其中的人文底蕴,是散文的最大美丽,也是散文阅读的着眼点!因此,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着眼点就在于作者真实的感悟和个性化的情感。

在散文作品中,作者情感抒写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呈现,叙述自己的经历,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很容易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种是隐藏的,作者把自己隐藏在字里行间,读者需要深入体悟作品所蕴含的情趣、情意,才能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散文作者是直接呈现,读者对于他的思想情感很容易就能把握的,那么,阅读的重点应放在对文本的细读上,对语言的表现形式、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品味和赏析上。例如阅读龙应台的《目送》,作者的情感是很显豁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但是学生对文集的语言表现形式和写作特点没有具体的体验和感悟,就不能具体深刻地领会作者隐含在文章中的炙热情感。如果散文作者是隐藏呈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十分复杂,那么,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对这种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感的认识体验上。例如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沉默的大多数》。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集的方法

散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样式,大部分的散文教学却只是停留在了解散文“讲了什么”,很少告诉学生怎么才能读出文章讲什么。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阅读的方法,找出散文集的阅读规律,达到读一本会一类的效果。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散文类型的阅读要点。游记散文,其内容要素主要包括游踪、景观风貌和观感。游踪常常是文章的线索,将作者的见闻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游记散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运用具象化的手法来描写景物的,欣赏这类散文,重点应该放在对景物形象与文辞的品读与鉴赏上,如《阿勒泰的角落》。游记散文中同样也存在超越于具体的景物描写而引发出的联想与美感,欣赏此类超越景物之外具有无穷意味的游记,不仅要品味描写景物的语句,还应将重点放在探究作品的主旨上,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哲理散文是由眼前具体而实在的人、事、景、物等为着眼点,进而引发出哲理闪光点,阐述自己对历史、人生、社会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感悟。哲理散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蕴含浓厚的哲思和理性。所以,探宄作者如何表达“理”、品悟文本中的“理”就成为哲理散文阅读的重点。回忆性散文具有双重视角这一独特的言语表达,文章内现在的“我”这一回忆主体述说着体验主体——过去的“我”的故事。其阅读要点在于理解回忆性散文当时情境中的“我”与事后回忆中的“我”之间的情感距离。如鲁迅《朝花夕拾》。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某一作家的某部散文集的特点以及阅读要点。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不适宜用单篇文本逐字逐句精读的方法,应当有一种整体把握的意识。例如《金蔷薇》是一本表达作者关于创作及欣赏的观点的散文集,这本书有一个特点,作家最想说的话往往在文章的结尾,故事只是为了引出结尾关于创作欣赏的认知。如果纠结于一字一句,便会影响對整部作品的深入阅读。七年级“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作为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在内容上糅合了一定的传记成分。它凝结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其中蕴含了鲁迅从顽童走向学童、由家乡走向南京、由南京走向日本求学以及面对死亡由“惧怕”到逼视的成长体味。此书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一是有语言障碍,二是远离生活经验,故事难懂。教材编者似乎也预设到了这个问题,其“读书指导方法”就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因而,此散文集的阅读就要结合整部《朝花夕拾》,把鲁迅的生命体验放进去考虑。

【课例】《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已被列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部分。阅读《朝花夕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书中善良淳朴的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世界的美好,启发学生热爱生命,善待他人。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情的具体情况,《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青年抉择等往事的回顾,对亲人师友的惦念。

2.理解鲁迅对美好事物有炽烈的热爱,对不合理事物的强烈遣责。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策略。

第一阶段,学生根据任务单自读。

任务单如下:

1.请选出你之前看过的篇章并对故事内容进行简单描述。

2.请从文集中找出可以明显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心情愉悦的篇目和有批判情绪的篇目。

3.用简单的符号方式进行标注。如用“?”标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用“!”标注自己觉得非常精彩的地方,用“.”标注重点内容,用“”标注关键语句,等等。

4.以思维导图展示《朝花夕拾》的整本书目录及内容。

第二阶段,整体感知,梳理散文集

一.关于鲁迅

(一)初次“遇见”

1.鲁迅先生帅不帅呢?

引导学生读封面(暖黄的底色,富有质感的封面,上面有一帧插图,是鲁迅。他穿着一袭灰蓝色的朴素的长衫,手握一杆烟,微微低下头,那熟悉的一字眉皱起,似在凝思。旁边的摆设极为简朴,一台研磨,几根毛笔,几张纸,一杯茶,一个热水壶。视线稍移,便看到“朝花夕拾”这四个字。)

2.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生活中的鲁迅(并非被神化、被固化的鲁迅)的认识:

陈丹青先生曾这样写道:“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貌长得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鲁迅晚年迷恋电影的程度,实在不下于他的书瘾和烟瘾。鲁迅经常光顾电影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带着儿子海婴一起去看。如鲁迅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海婴很好,每日上学,不大赖学了。但新添了一样花头,是礼拜天要看电影。”许广平在《记鲁迅先生的娱乐》中说,“如果作为挥霍或浪费的话,鲁迅先生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怕是坐汽车、看电影”了。鲁迅一生节俭,但看电影时却舍得花费。他总是叫出租车,进头等电影院,买头等电影票,坐最佳的位置。

3.初次“遇见”《朝花夕拾》,你对作者鲁迅有怎样的初见呢?以“我来介绍鲁迅”为题,交流发言。

(二)认识鲁迅

1.《朝花夕拾》中出现了人和事。鲁迅对于他们或是温晴的回顾,或是冷峻的批判。请概述各篇主要内容,感知鲁迅记忆中的人与事。

2.探讨交流:很多人都认为《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你是否体会鲁迅行文的“温暖”?对于某些名家的点评,你是否认同?

这个人,有着最多的爱。(钱理群)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温儒敏)

(三)概述鲁迅

1.从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进行讨论。

鲁迅的童年是______,可以从______(文章或事件)看出,因为______。

青年时期,是______(原因)促使鲁迅‘离开故乡——_____——______(求学经历)——______(与藤野先生交往)——______”。

成年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是怎么做的?他拿笔抗争什么?

2.如果让你根据文章内容对书中篇目再次进行分类,你会把哪些篇目归为一类?并说明理由。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第三阶段,群文阅读

在《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中,有些人物是在多篇中反复出现的,如果仅就一篇来看则其形象可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也可能是片面的。对于整部经典的阅读来说,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由多篇组成的整本散文集,必须关注各篇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和彼此间的感情纽带,再把所有篇章中的情形串联起来。阿长是文本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形象,《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均有所刻划,其中又以《阿长与山海经》最为详尽,五个文本共同指向了一个纯朴而粗俗、严肃而可笑、善良而略带狡猾的乡下保姆形象。

1.《朝花夕拾》多篇出现长妈妈,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请用两个词语概括评价《朝花夕拾》中阿长的人物形象并写在本子上,然后组内交流,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把结果写到黑板上,每组不超过三个词语。

2.作者是怎样写阿长的呢?这样写流露了作者对阿长怎样的情感呢?《朝花夕拾》中多处谈到了阿长,请同学们自选感触最深的一处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每小组推选代表与大家分享。

学生找出多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中长妈妈的描写部分,依据文本总结其特点,归纳长妈妈形象。

3.借助点评,探讨并概述《朝花夕拾》作品特色。

它(《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王景山)

學生选读文本群自读,如:迎赛神会、难忘的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或,《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父亲的病》《琐记》中的衍太太。

第四阶段,专题探究,指导回忆性散文阅读要点

回忆性散文具有双重视角这一独特的言语表达,文章内现在的“我”这一回忆主体述说着体验主体——过去的“我”的故事。其阅读要点在于理解回忆性散文当时情境中的“我”与事后回忆中的“我”之间的情感距离。在《朝花夕拾》这一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我”灵活掌握着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一、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即文本中的“成人视角”,二、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即文本中的“儿童视角”。这两种叙事视角在不同回忆文本中均不同程度地交替使用。

探究专题:《朝花夕拾》中“迅哥儿·大鲁迅”的双重视角。

第五阶段,拓展延伸

一.表达交流:“从鲁迅笔下的(  )说起”或“我心中的鲁迅”。

二.关联阅读:

1.由单篇到单篇。

例如:由《藤野先生》拓展到阅读王晓明《离乡者的悲哀》、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鲁迅的《〈呐喊〉自序》等作品。

2.由文集到文集。

《朝花夕拾》与《呼兰河传》或《从文自传》对比阅读。

本文为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概念下的整本书阅读体系的建构》(2019ZJYB129)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陈斐,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散文集指导策略
《散文集》
摭谈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
从逻辑隐喻看培根《散文集》翻译的隐性逻辑连接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著作目录
悲伤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