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0-05-20杨兵
摘 要:“三农”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特别是要实现乡村振兴,有一批懂农业、爱农业、干农业的人才是关键,补齐工作短板,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才能高质量推动“三农”工作,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其中农业档案管理人才又是服务“三农”工作的主力军。本文以某市的市、县(市、区)和乡镇三级农业档案人员队伍为研究模式,探究了当前农业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档案;人才;对策;研究
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之年,补齐“三农”工作短板,是影响脱贫攻坚决定性的重要要素,“三农”工作者队伍庞大,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用行动践行着一代又一代农业人的奉献精神,而如何反应农业人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就需要农业档案管理人员辛勤付出,一丝不苟、客观公正的记录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基于此,本文将对农业档案人才队伍构建进行摸索。
1 农业档案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农业档案包括农业项目、人员、财务、文书和合同等文字和影像档案资料,囊括了“三农”工作重要活动的记录与记载。本文采用实地访谈、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对从事“三农”工作者随机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1)农业档案人才总量不多。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农业档案工作有12人,占比12%;从事非农业档案工作有88人,占比88%。可以看出农业档案管理人员总量偏少,发挥整体作用不是很明显。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从调查结果中看出,有档案专业技术支撑的8人,占比8%;不具有档案专业技术支撑的92人,占比92%。在一些单位中,大多数负责人缺乏对档案管理科学性认识,加之下来学习力度不够,仅仅认为档案工作就像鸡肋一样,档案管理也就是简单材料寄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工作,只要把一线的工作做好,多出一些可见的成绩,却未看到这是一种默默奉献的潜绩[1]。
3)档案科学管理意识有待提高。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重视档案工作的人员共计48人,占比48%;认为档案工作不是很重要的有52人,占比52%。档案任务是保存历史,服务现实,传承未来,承上启下的一项重要的载体,对单位管理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较短时间内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加之科学管理投入性高,回报率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就不要,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很容易忽视这项工作,有的档案几年了没有安排相关人员装订成册入档,要的时候就随便翻一番,查一查,不要的时候就堆在那里听之任之,大量的原始资料在那里沉睡,根本没有把档案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谋划推进。同时,一些单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档案知识的更新不够重视,导致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基础工作和基础知识缺乏了解,使档案管理结果的各个环节与档案制度要求不符,影响了项目审计、人员的晋升晋级。此外,每年度该建立起来的档案未及时建立,该归档立卷的没有及时归档立卷,而该销毁的也没有及时销毁,这些都是档案管理不规范的主要缘由[2]。
4)人员素质不够高。调查结果表明,档案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具体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7人,占比7%;大专到本科学历的78人,占比78%;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为15人,占比15%。一些单位中档案专业队伍科班出身的更是凤毛麟角,尤其在基层单位中,大多数都是奉行拿来主义,只要负责人同意认可,单位员工就能从事档案工作,无论其是否具有专业背景和相关从业知识,这也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存在整齐不一,其专业常识与工作能力存在较严重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随着“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越发显著,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审计和绩效评价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这些都使得非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无法满足“三农”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3]。
5)人员队伍结构失衡。从研究结果来看,农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失衡严重。其中男性73人,占比73%;女性37人,占比37%。从年龄段上看,30岁以下的13人;31-40岁的29人;41-50岁的51人;50岁以上的7人。并且,问卷结果还表明县(市、区)及以上单位具备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而乡镇没有实质性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工作主要是党政办和行政办带为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如果人员档案聘用合同、年度考核表、工资档案表、人员晋升晋级的原始资料、继续教育等档案资料没有及时收集与保管,就会影响“三农”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对实际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6)激励措施不够。调查中发现,档案工作没有专门的科室,大多数单位分设在办公室、综合科或财务部门,给人感觉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部门,加上档案管理人员在整个工作环境中,受器重程度不高,工作基本上被边缘化,在职务晋升晋级和专业技术聘用方面也没有适当的倾斜,甚至还给他人让路,难以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創造性[4]。
2 对策与建议
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对“三农”工作都十分重视,如何搞好“三农”工作,人才是先决性要件,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人才体系,不断补齐工作短板,强化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体制,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农业力量。
1)建设一支高效求实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要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一些专家学者上门进行理论讲授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同时还可到高校进行系统化学习,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学习体系[5]。此外,培训的内容既要包括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技巧,又要涵盖档案管理发展的时代形势,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发挥“传、帮、带”,做到工作不断档、不脱节。采用科学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这就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只有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工作实践能力,才能不断驾驭复杂工作局面。
2)营造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浓厚氛围。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学习,一方面要支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自学或者通过专业培训以及函授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使本单位的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学习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基本技能,让他们能放得下、安下心实实在在的学习。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让他们学习有收获,有体会,有成就。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业务骨干到档案馆和做得好的兄弟单位进行学习和培训,采取对口帮扶、基层锻炼、上派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档案管理人才。
3)强化档案管理人才新理念。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档案管理人员无足轻重,多出成果、看显绩的错误观念。要放眼长远,站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三农”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和对待档案管理和档案人才工作,切实做到求真务实,真正形成尊重和关心档案管理人才,爱惜和使用档案管理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一线“三农”工作者参与和接触档案管理工作,引导更多的人配合和加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更好的服务“三农”,为实现乡村振兴戰略作出积极贡献。
4)建设科学的档案管理人才发展环境。重点落实好高层次档案管理人才引进、激励、资助等方面的政策,包括人才引进方面的科研项目及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政策,以及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知识产权、表彰奖励和扶持优惠等政策,凡符合政策标准、应该享受的,必须严格执行、及时兑现。保障档案管理人才合法权益,充实引进人才的社会保证制度,足额交纳社会保险的费用,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
5)激发档案管理人才创造活力。明确以人才为导向,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以业绩和贡献论英雄。向重要岗位推荐,注重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档案管理人员充实到中层领导岗位或班子成员中去,在推先推优中重点推荐,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推动“三农”发展新篇章。
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档案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三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攻号角已经吹响,农业人要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充分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为全面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波.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以LZ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孙红秀.商业银行档案管理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欧丰霞.科学管理招标档案为医院建设和发展服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
[4]李宏岩.公安档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李锋.确保卫生事业单位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的有效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6.
作者简介
杨兵,女,馆员,主要从事和研究行政档案和财务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