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新时代一流人才

2020-05-20胡常伟祝良芳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科研人才培养

胡常伟?祝良芳

摘 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和义务。作为当代大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适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教师的要求。本文从“一德”“四有”和“三阶”等方面阐述了当代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建议大学教师不但要充分重视基础课教学,而且要做好教学研究,做好科学研究,促进科教结合,实现科学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面貌,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时代的建设更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新人才。为适应国家建设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只有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和义务。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通过大学教师来落实,要完成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必须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群体。

高水平教师对大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认为,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教授人才的充实[2]。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Jamese B. Conant)曾说过,大学的荣誉……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3]。杨振宁回忆:“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当年在西南联大听王竹溪先生讲授量子力学时的笔记,它对我仍是有用的参考资料。”[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部要求要“确保一流教师讲授本科课程,确保学生得到一流的培养”。面对时代的要求,当代大学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水平,适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教师的要求,是当代研究型大学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应尽义务。

一、创新创业人才的特点

钱学森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5]。通常来讲,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以下特点: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6]。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样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更愿意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念与假设,肯于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联想奇特,且偏好复杂,有时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行为方式上,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高度地面向自己的工作,对自我高期许与坦率,等等[7]。独立的人格是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人格特征,这需要对现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质疑进而求异,而不是简单接受和信奉;创新需要另辟蹊径,创立新说,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从多种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多种方案,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直到取得突破性进展。浓厚的兴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特征之一,这是因为兴趣促使人高度专注,从而主动地进行钻研和探索;专注还使人产生灵感,而灵感是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心理状态;浓厚而又广泛的兴趣还能帮助人才形成更为宽厚的知识积累,形成更新奇的联想。坚强的意志是创新活动进行到底的必要条件,只有不知疲倦的忘我工作,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在失败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经受住困难和挫折,才能把创新活动进行到底。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很难想象,一位不参加创新实践、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会具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能力。因此,要想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学教师首先要“蓝”,学生才能“青”、才能“青于蓝”。也即是说,大学教师必须先受教育,要为人师表,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增殖。

二、高水平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为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代大学教师要完成多重任务。从最基本的要求来看,可简化为“一德”“四有”和“三阶”。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以德为先——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大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的评价和使用人才的标准是:“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德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这些古代评价和使用人才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也有借鉴意义。教师作为社会人,应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应将“圣人”标准作为奋斗目标,同时也应将培养“圣人”作为神圣使命。2010年3月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师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师既要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坚持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8],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当代中国的大学教师还应当具备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爱党、爱国、爱人民,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教师应致力于我国高校“四个服务”的办学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致力于我国高校“四个坚持不懈”的办学要求,即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和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应教育学生“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者,大学教师还应坚持以德治学,树立“学术荣辱观”,弘扬学术道德,戒除浮躁学风和急功近利思想,从源头上消除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杜绝学术造假。

2.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达到“四有”

高水平科学研究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只有不断提高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确保一流教师讲授本科课程,才能确保学生得到一流的培养。具体来讲,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不能是跟踪研究,必须站在科技的前沿,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而开展的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必须引领国际科技研究的前沿潮流。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在科研方面应达到大学一流教授的“四有”标准[9],即“有文章、有声音、有地位、有名次”。“有文章”是指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作为“常作者”发表论文,能进入主编、副主编、编委、审稿人队伍;“有声音”是指在所从事学科领域国际主流学术会议上有大会特邀报告、邀请报告、分会报告,作为大会主席、组委会成员、学委员会成员、分组主持/主席参加会议;“有地位”是指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外籍院士,在国际组织中担任理事长、理事、协会主席、委员等;“有名次”是指國际奖励上有名次,能在国际上拿大奖,如Nobel奖、Feiltz奖、Lars Onsager奖等大奖。

3.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三个层次:“三阶”

就具体教学实践看,为做好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教师须做好如下三个层次的工作。

(1)第一阶:闻道、悟道、传道。这里说的“闻道、悟道、传道”,是指教师“掌握广博知识,深刻理解教材等,并正确传授知识,把学生教懂、教会、不教错”。即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已有知识,正确掌握已有知识,并正确传播已有知识;也就是知识的集成、梳理和正确有效的传播。形象地讲,教师要教出“一瓢水”的内容,就要首先掌握“一桶水”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准确掌握、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能熟练运用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利用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深刻领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正如想办法把茶壶里的汤圆倒出来让学生享用。这就要求教师要能针对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促进思维训练;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以课堂讲授为授课手段时,学生在智力、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个性特点上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就应通过课堂提问与问题回答、作业批改、平时交流以及参加学生互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制订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实现正反馈增值放大,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上述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就可认为基本满足了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要求。

(2)第二阶:悟道、创道、传道。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师来讲,仅仅对已有知识进行传播是不够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还应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前沿新知识,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这里的“悟道、创道和传道”,是指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新的文献报道、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更新,而且要通过科研实践参与知识的创造过程来进行知识更新,并把更新的内容实时地导入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获得学科前沿知识,体会知识发展脉络,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即研究型大学教师要对知识更新,参与知识创造,并进行有效传播。正如教师从桶中舀出“一瓢水”给学生后,应及时向桶中加入“新水”,并不停地向学生提供新鲜的“水”。

科学研究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做好研究。钱伟长先生曾详尽地指出:“每年虽然讲同一门课,但应该不断变化,使一门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搞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扩大眼界,把握当代其所在专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丰富这个学科的内容,使之不断地往前发展”。[10]

教师的科研工作越深入,科研成果越多,教学的内容就越丰富,更新就越快。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教学要满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就要直接进行知识创新,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产生知识的“源头活水”。

(3)第三阶:传“悟道、创道”。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还应该传“悟道、创道”,即传授创新思维方法,分享创新实践经验教训,将“悟道和创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研究型大学教师要能教会学生寻找“水源”、发现“水源”,从而获得“新水”,实现“知识创新能力”的增殖。

教师如果不能在学术最前沿,教学就难以贴近前沿,学生也无法具有前沿的视野;如果教师自己不善于批判、反思、发现、发明,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追求未知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直接开展创新实践,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将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及时传递给学生,才能在创新实践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教会学生根据实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指导学生思辨),才能教会学生据此形成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升华、顿悟),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创业人才。

科学研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只有亲自从事科研工作,才可能达到上述“第二阶”和“第三阶”的要求。原始创新,不仅要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增殖”,更要实现“从无到有”形成新知识和新技术,正如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重在培养“悟道、创道”的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研究型大学对高水平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科研互动,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

1.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

高水平大学教师应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滋养、共同提高[11]。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消耗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从事科研创造新知识、提高水平,也必然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会减少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矛盾中,高校教师应科学合理运用时间,合理利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水平教学,同时要利用高水平教学来促进高水平的科研,实现二者的互补。

2.教学促进科研

大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助于教师将知识系统化,使知识掌握更扎实;同时教学有助于教师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知识更广博。这些系统、扎实而广博的知识将促使教师打牢科学研究的“根基”。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会厘清科研思路,实现创新思维的正反馈,激发新思路,从而催生新的科研生长点。学生作为初学者会“大胆设想”,教师对“无知”学生的“大胆设想”要“小心求证”,要正确把握老师的“知识广博”与学生的“无知无畏”,从而实现“思维增殖”,与学生一起将无知和不确定性转化为机会。这样,通过教学工作,大学教师可发现新兴交叉学科点和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3.科研促进教学

一个没有创新实践的教师将很难教会学生如何创新。钱伟长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而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0]因此,提高大学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对提高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有助于及时将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来说,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是互为“源”和“流”的关系[12]。一方面,研究使教学更有新意、更有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学亦使研究更有灵感、更有活力和动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在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中推动教学的模式也对教师的思考能力、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但要充分重视基础课教学[13],而且要做好教学研究,做好科学研究,促进科教结合,实现科学发展。事实上,教学本身就是研究。教师通过教学科研互动,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当代高校教师要能抓住重点,要能灵活机动、运筹帷幄,要持续努力、持之以恒,要能从各方面吸取营养,要能同时应对多重挑战,不断学习,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5.

[2] 竺可桢. 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Z]. 1985.

[3] 谈哲敏. 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1):26-28.

[4] 杨振宁. 读书教学四十年[M]. 香港:三联书店,1985:3.

[5] 钱学森. 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 教书育人,2010(1):76-77.

[6] 涂元季,顾吉环,李明. 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N]. 人民日报,2009-11-05.

[7] J. M. 索里,C. W. 特尔福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91.

[8] 张汉壮. 立德树人 玉汝于成[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13-16.

[9] 李志民.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教授[R]. 2016聚焦“双一流”中國高校人才高峰论坛.

[10] 钱伟长.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意见[J]. 上海高教研究,1985(2):10-13.

[11] 李金昌.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五种素质[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4):32-33.

[12] 房喻,陈亚芍,胡道道,等.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49-52.

[13] 陈懿. 要充分重视基础课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6(6):4-6.

[责任编辑:余大品]

胡常伟,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科研人才培养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