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探究
2020-05-19廉琪
廉琪
摘 要: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保证孩子们习得他们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还可以改变他们,甚至是周边的人以及社会,基于项目式学习(PBL)恰恰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它克服了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什么缺点?结合教学实例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项目式學习;人型机器人;探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现实问题,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框架模式旨在通过有目的地驱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周期。PBL学习框架有八大特点。
一、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始
在真实的项目背景下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性会被解决问题的需求所激发。2019年我指导学生参加了第二十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的机器人竞赛——人型机器人全能挑战赛。比赛要求机器人在5分钟内完成多项挑战动作。学生除了要掌握机器人编程和对物理、力学平衡等知识的应用外,还要考虑如何面对一个多任务的项目,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
二、学生成为调查者
开始我就告诉学生要参加比赛,把手机、机器人、说明书给了孩子们,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待他们去发现的领域,网络资源很少,只能靠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孩子们如获珍宝一样,每到我的课都要手机和机器人,几个人认真地研究着。
三、多种学习途径带来高速成长
将学习置于多种途径中则可以将这条道路转变为高速公路,让学习变得更加通畅高效。我让学生自己探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搞清事物真相,或和同伴一起探究,或向老师求助,或从网络里寻找答案。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都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关注点、兴趣点都有所不同,岳××同学善于动手,他的自学能力很强。我每把手机和机器人给到他手里,他会自己研究手机App的用法,并向同伴们讲解。胡××同学发现手机的弊端,转而研究说明书,他们相互补充并讲解。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相互探讨,并利用网络资料,在得不到答案时,会及时来找我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老师单向输入这一种方式,而是学生多途径地探索。多学习途径结合PBL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
四、关注的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
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是一种多种学科交叉的问题,学生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分析。比赛有几个环节:跨栏、钻障碍、侧行、上下楼梯、滑雪。我们先做上楼梯尝试,几个人一起摆动作、拿来书当楼梯,不断地摔倒,不断地修改。上楼梯有难度,我们就来做最基础的动作:行走!先拿机器自带的动作来学习,一帧一帧地分解动作,并还要不断地演示自己行走时的动作,每一步自己的重心在哪里,自己行走是前倾还是后仰,脚步角度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这就用到了物理知识、几何知识等。钻障碍动作的制作,分解动作:如何倒下,如何倒下前行。学生就模仿了毛毛虫爬行的一起一舒,用到人型机器人上果然效果不错。一个偶然的动作,要想它在比赛中实现,必须不断重复,还得好好观察并研究其中的运动规律。这就用到了仿真学、力学、设计学等。
五、学生主导了整个PBL过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作为主导,更开放地、创造性地学习。开始使用手机连接机器人,“动作演示”中机器人自带的动作、遥控器部分动作比较容易。在动作创建功能模块,孩子们遇到了困难,单个动作可以实现,但如何让动作连起来是个问题。学生试图用模块思维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可以重复执行的模块,但不理想。于是,学生在网络里查找资料,网络里有一名大学老师讲解人型机器人的运行原理,帮助孩子们了解真相,真是如获珍宝。原来,人型机器人内部是有存储器的,手机只是通过蓝牙让存储器里的动作运行。总之,孩子们有兴趣,并在不断探索中发现问题,并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这整个过程都是孩子们在推动着。
六、教师促进学习
PBL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所处的阶段,教学以现场授课、小组小型授课等形式进行。到真正准备比赛时,就只有两个孩子坚持下来。技能的传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参加比赛,除了学生有兴趣来研究,到最后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更加需要学生能耐下心来,刻意练习,并坚持下来。同样在教学上取得了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老师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七、核心是过程,而不是好分数
我们鼓励学生要尝试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反复调整他们的方案,逐步解决问题。显而易见,错误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成长和进步的基础。学生的收获多少不以老师评判成绩多少作为标准。
八、问题的正确答案永不唯一
与传统的死记硬背相比,基于项目学习(PBL)的最大优势或许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出现的复杂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很少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在第二十届“中国移动‘和教育杯”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的机器人竞赛,人型机器人全能挑战赛中,我辅导的学生岳××、胡××分别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第二名。岳××同学在这届国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参考文献:
孙慧青.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