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初中生文言文语感能力
2020-05-19周伟敏
周伟敏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语感能力,让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工具书高质量地完成文言文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鉴赏水平。就新课标下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感能力
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体悟、应用各种语言文字材料,简单而言,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而文言文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古代诗词歌赋的基础,由于文言文字义简单、表意复杂,学生往往难以抓住其所传达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深层次赏析,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应用水平。
一、加强音韵知识的学习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一般有音形字和意形字,加强学生对音韵知识的学习程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多义字等,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中重难点字词的理解。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奉璧西入秦。如今“奉”的读音为“feng”,但是在“奉璧入西秦”中,“奉”的意思是“捧着”,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里“奉”的读音应该是“peng”。其实“奉”与“捧”是有一定的音韵相通性的,“奉”有“承接”之意,由于古代没有“f-”的读音,“f-”和“p-”在古代实为同一声符,所以在古字“奉”的左偏旁加一个“扌”作表义符,就构成了现如今的“捧”字,而通过演变,为了区分这两个字,到现代就有了“捧”为“p-”的读音。
了解一些常见古字的音韵形成,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文言文中古文字词的语感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二、根据字形追源释义
中国的文字有很大一部分是象形字,教师通过字形教会学生探源释义,对学生理解基本字义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旦”“休”等,只要教师对造字法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其意,所以引导学生根据字形追源释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
比如《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虽有嘉肴”,“嘉肴”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少出现,初中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字形释义,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嘉”实际上是由“鼓”和“加”演变而来,因为击鼓击得好,大声欢呼,本意为宴席上尽情享乐,延伸为“美好”之意;而“肴”上面看起来是一把刀,下面的表意为“肉”,也就是切碎的肉,在古代肉食难得,解其意为“美味”。所以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美味的菜肴”,如此解释,学生不仅知其表意,更知其深意,若能举一反三,必将大大提高语感阅读能力。
三、合理应用断句技巧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一大技巧,也是文言文考试经常会出的试题,这说明断句对文言文阅读理解意义重大。如果能通过一些虚词、叹词、句式等的学习,掌握断句的技巧,并加以合理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将大有裨益。
例如,在学习韩愈《师说》中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时,其中“也”“乎”都是句末的语气助词,句首的“夫”是发语词,“是故”为关联词语,都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断句就可以以这些虚词为标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乎”位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这个时候就不能从其后面断开, 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乎”就是相当于介词“于”,有“对”的意思,就不能从其后断句。
掌握一些特定的虚字,通过断句训练语感,能够快速对文章进行分段解读,拆分文言文片段,分重难点进行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四、增加自主阅读量
课本内容毕竟有限,语感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在于大量的阅读训练。比如学习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课后进行同类型句式的搜集与阅读。只有对“……者,……也”“……者也”“……,…… 也”“……者,……”以及“不亦……乎”“孰与……乎”“其……乎”等句式进行反复阅读练习,才能进一步提升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大量的自主文言文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非常有必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觉。”这也就是说,敏锐的语感能力直接决定了对文章以至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中华五千年的汉语文字文化,从甲骨文演变至今,很多词语都存在一字多义、词性多变、古今异义的情况,基于此,要想帮助初中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春艳.如何培养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1):162.
[2]张义祥.试探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8(6):119.
[3]袁聪莲.初中文言文语感培养的三个层面[J].语文教學与研究,2018(16):80-81.
编辑 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