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德育资源学科渗透研究

2020-05-19胡业福董健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胡业福 董健华

摘 要:由于各种各样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资源。德育资源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极强的道德教化力量,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将地域德育资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相结合,就地域德育资源学科渗透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地域;德育资源;学科教学;德育素养

德育资源,指的是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切因素,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且正向的影响。地域德育资源,则是特定区域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获得的文化财富和历史财富、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统一。将地域德育资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融合,有利于从历史英雄人物事迹中培養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有利于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从人物资源、物化资源、精神资源这三个角度展开文本论述,希望能够让大家有所借鉴。

一、利用人物资源,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区域人物资源,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革命烈士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尊敬和敬仰的人物形象,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际行动为整个社会以及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古往今来,山东省淄博市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扁鹊、姜子牙、孙膑、房玄龄、田忌、焦裕禄、李振声等,他们的事迹和经历即使经历时间的流逝依然被人们所铭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名人的事迹,让学生在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中感受其高洁的志趣和崇高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出示扁鹊、姜子牙、焦裕禄等人物的经历和典型事迹,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等问题并且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其中体会到这些名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并且努力创造自我生命的价值。

二、巧用物化资源,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地域物化资源,是指特定地区的文物古迹、革命遗址、自然景观、人造景观等。在这些建筑遗迹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其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意识。与此同时,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域特色并且感受自然的力量,获得多样的审美体验。所以,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本区域的物化资源,带领学生走入当地的建筑以及景观之中去了解民族发展的历史,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例如,在《心系公共利益》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公共利益。山东省淄博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有众多旅游风景区。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旅游景区中所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而让学生针对这些行为去探讨“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如何去维护公共利益”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活用精神资源,增强学生精神力量

区域精神资源,主要包括特定区域的民间艺术以及典型精神,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力量。这些文化和精神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当我们在观看这些民间艺术和了解这些典型精神时,必然会深入其中而感受其内在的精神价值,进而从中获得力量。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山东省淄博市的精神资源,让学生在其中感悟内在价值和深层力量,进而从中获得美的体验。比如,在《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淄博陶瓷烧制作品、鹧鸪戏、聊斋俚曲等淄博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带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使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且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中,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地域德育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多样的历史文化内容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助力每一个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继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德育渗透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德育主题探究[J].教师,2017(22):10-11.

[2]宿美奉.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36-37.

编辑 张俐丽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