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本课堂”实现途径探析
2020-05-19顾曙明
顾曙明
摘 要:随着我国构建法治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要更为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以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构建;生本课堂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学习、生活、社交提供了更多的认知支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为教师的共同认知,教师要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展开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意义与我们往常的小学思想品德的课程意义大同小异。将“道德”与“法治”两个概念合并成为一门课程,说明了这方面的教学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以及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法治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更上一层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许多潜藏在教学中的问题也一一暴露出来。首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教师没有给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手法陈旧。“滿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手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代中学生。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性学习情境,对有效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帮助。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展开信息搜集,进行社会调查,实施公益宣传,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
1.开展社会实践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实践性学习,自然能够形成深刻的心灵触动。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生活实验、信息搜集、生活观察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从生活中攫取丰富的学习信息。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参与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效果。
2.实施学习反思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交际有密切的联系,教师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反思活动,对学生形成的心灵触动会更为强烈。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课程内容有关,学生对照自己展开反思,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思想解剖,会形成更深刻的感知,能有效帮助学生自省自悟。教师要注意切准学生思想脉络展开教学设计,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这一知识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了一个学习反思训练:网络为我们获取信息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使用网络呢?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说说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对于这个任务,学生能够展开自我解析,对不正确的做法展开反思检讨。在课堂展示阶段,教师让学生现身说法,学生都能够深度剖析自我。为让学生对网络形成崭新的学习认知,教师也要参与现身说法的展示活动,为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运用网络的。学生对这个内容很感兴趣,并从教师的介绍中获得了更多的启示。合理运用网络,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教师借此机会展开互动讨论,为课堂注入了新的动力。
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但缺少稳定性,其审美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布设,利用多种教学案例、教学实践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必能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成长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杰.让“生本课堂”真正“以生为本”[J].中学课程辅导,2019(6):23-24.
[2]吕青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意识教育研究[J].新教师,2018(1):34-35.
[3]蔡风义.弘扬法治正能量 传播道德新风尚:刍议如何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9(42):96.
[4]唐中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1(25):108.
[5]史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73-78.
[6]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7).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