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 实现深度学习 以人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为例
2020-05-19张宏英
张宏英
摘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教学,利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思维,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产生知识熟悉感,在优化认知结构中实现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学生视角;认知方式;知识经验;知识结构;深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学生视角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设计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方式,在迁移中初步认识单位“1”
在分数的教学中,单位“1”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单位“1”也称整体“1”,正确理解单位“1”是准确理解分数意义的前提。教材中这样定义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由此可见,不理解单位“1”,就不能理解平均分的份数,更不能理解几分之一或者几分之几,因此,单位“1”是分数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教师:我们可以把3个苹果看成“1”吗?怎么办使它更像“1”?
学生:可以,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如果把3个苹果看成“1”,6个苹果怎么表示?为什么?
学生:用2表示,因为6个苹果里面有2个“1”,所以用2表示。
教师:12个苹果呢?
学生:用4表示,因为12里面有4个“1”。
教师:像这样把3个苹果看成“1”就是把它看成一个计量单位,在数学上这样的“1”又叫单位“1”。
教师:把3个苹果看成单位“1”,6个苹果里有几个单位“1”?
学生:2个单位“1”。
教师:12个苹果里有几个单位“1”?
学生:4个单位“1”。
教师:5个单位“1”用几表示?6个、7个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5个单位“1”用5表示,6个单位“1”用6表示……有几个单位“1”就用几表示。
在这环节中,巧妙设计了由整体“1”向单位“1”的过渡,在得出单位“1”这个概念后。没有急于进入分数意义的教學,而是选择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单位“1”作为一个计量单位的作用,由于把单位“1”作为一个计量单位,所以才有了“有几个单位‘1就用几表示”的初步结论,向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因为1变了,所以2也不是原来的2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教师的引领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二、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分数的产生不再牵强
五年级下册,第二次接触分数,因为单位“1”的出现,使分数成了比较抽象的概念,此时该如何向学生渗透分数的产生呢,最好是在一个比较抽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教材中给了这样一个提示:“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正好是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基于此,我创设了测量黑板的情景,结果得出:如果用米作单位,不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所以我们就要用到分数。当得出这个结论时,孩子质疑了:“老师,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什么不用分米或者厘米作单位呢?”似乎这个分数产生的理由不够充分,更或者说有些牵强。重新调整思路,五年级的孩子已有了小数的知识铺垫,如果我们还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具体的数量来创设分数产生的情景,显然已经不能说服他们,是否能将分数的产生与单位“1”的认识有机结合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教师:像这样我们将3个苹果看成单位“1”,其实就是将它看成一个计量单位,6个苹果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2,因为有2个单位“1”。
教师:如果是这样呢(出示四分之三个长方形)?
学生:用四分之三表示。
教师:为什么你不用整数,用分数了?
学生:因为他不足1个单位“1”了。
教师:如果把8个圆片看成单位“1”,这样的用几表示(2个8)?
学生:2,有两个单位“1”。
教师:这么多呢?(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涂色的有3份)
学生:四分之三,因为它不足1个单位“1”。
这样的设计,使分数的产生十分自然,不够一个单位“1”时,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想到分数。这个环节,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那就是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出单位“1”的一部分,同时又无法用小数表示,这时分数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分数的产生显得十分自然,不再牵强,同时,又将分数从具体的层面提升到抽象的高度,打开了深度学习的窗口。
三、基于对认知结构的优化,在对比中深刻领悟单位“1”
教师:你能在这线段上找到3/4吗?怎么找?
学生:把这条线段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表示。
教师:3/4找到了,以前我们学习了那么多整数,你能找到2吗?你觉得在什么位置?
学生:在1的右边。
教师:在右边什么位置,你怎么找到这个位置?
学生:因为2里面有2个单位“1”,所以在1的右边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线段的另一端就表示2。
教师:太棒了,3呢、4呢?你还能找到吗?
教师:(—次出现3和4以及箭头)瞧!这就成了什么?
学生:数轴。
前面两个教学环节都是运用实物进行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体现数学化,所以数轴的出现显得十分必要。先出示0到1的一条线段,学生能很快找到单位“1”并根据分数的意义找到3/4的准确位置,为了体现整数与分数的关系,加深认识,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单位“1”,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继续找“2”的位置,突出了单位“1”作为计量单位的重要特征,学生很快说出2里面有2个单位“1”,此时,孩子心中自然而然地认为2已不是原来的2了,而是两个这样的整体。通过2、3、4……及数轴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单位“1”的理性认识,也为后面认识真、假分数做了铺垫。
单位“1”的深度理解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只有在深刻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孩子们才能准确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从整数出发认识单位“1”,原本抽象的知识有了旧知的铺垫而变得轻松自然。每一位教师都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优化设计,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熟悉感。有了这种熟悉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产生往深处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实现深度学习。
(责编 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