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研究
2020-05-19罗岚方韦春雷向振状
罗岚方 韦春雷 向振状
摘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优势,适应国情、学情,有效的促进中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从教育背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现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策略,实现培养合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策略
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写道:“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党的十九大强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
纵观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1946年2月14日美国人莫克利和艾克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ENIAC”计算机。(2)1969年12月,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实现最初的互联网。(3)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2年8月10日,我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4)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应用是计算机的又一次革命。(5)在1994年4月,我国NCFC率先与美国NSFNET直接互联,实现中国与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
计算机是由国外引入的,结合教育要求,实现培养合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育人目标,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发挥文化的优势,适应国情、学情,有效的促进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二、现状
(一)爱国信仰与德育薄弱的矛盾
只重视学科、技能训练,不重视思想教育,这样的教育,结果是背道而驰。而中职生叛逆、脆弱、独尊,但他们是国家未来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力量,担当着促进时代发展的重任,所以,对思想还没有完全定型的中职生,在课堂内外,都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促成稳固、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信仰是非常必要的。
(二)人才需求与糊口度日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在各行各业都应用广泛,小到日常的求职应聘、文档处理,大到在当下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高端计算机技术,这些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生活享受都与计算机技术高度融合,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今天新一代蓝领工人,要掌握智能机器的操控,计算机能力越来越普及。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出,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认识误区与学习目标的矛盾
网吧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或家长认为,学计算机就是玩游戏,接触计算机会成网瘾。一些学生也认为学计算机就为玩游戏,或者认为自己会玩手机游戏,就是学会了计算机技术,不必再学了。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们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就应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中职生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的基础,提升学生计算机的信息素养,使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准则,培养中职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马云曾说“过去上一个世纪,在工业时代,我们基本上把人越来越像机器,而未来的时代,机器会越来越像人,但是真正应该走的是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机器可以更聪明、更快速、更强壮,但是机器不会有价值观、不可能有梦想、不可能有爱,因为机器只有Chip,只有机芯、芯片,而人类有爱心。”“机器有智能、动物有本能、人类有智慧,我们要相信智能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但是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理想、梦想,引领未来的不是智能,而是智能背后的人的智慧。”所以,我们的计算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不能不重视适应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梦想、智慧的源泉。
三、策略
(一)教学情境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学习中增长专业知识,也是增进文化素养。比如,认识计算机发展时,介绍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史,介绍中国计算机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华罗庚。介绍因特网时,中国的杀毒软件江民杀毒软件,创办人王江民3岁患小儿麻痹,从学徒工,刻苦自学,成长为拥有各种创造发明20多项的机械和光电类专家,变成一名高级工程师,这应证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再比如,让学生学习操作excel,可以设置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王朝的“公务员”的待遇,结合一些熟悉的历史人物故事,通过各个俸禄的排序、求和、筛选等项目活动,训练和教会学生excel的使用,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唐朝白居易,担任校书侍郎时,每月俸禄折算为人民币仅在六千元左右,晋升为左拾遗后,月俸禄折合人民币一万五;北宋王安石,担任宰相之时,每月俸禄折合为现今人民币九万元左右;大宋清官包拯,任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给事中身兼三职,一个月的俸禄折合是120万。这些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有故事,别具一格,有吸引力,又有中华情怀。
(二)教学方式渗透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活动,它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教师工作方法形成独特风格,赋予教学方法以个人特征,从而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比如,在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发展史时,让学生讨论“像计算机一样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现代的‘新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在word的教学中,也可以让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求职简历,再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简历模拟职场应聘。在ppt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故宫、黄山、西湖等景点介绍的ppt,也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既锻炼学生,又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既学习了专业知识,也了解了中国,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不在单一、枯燥。在练习计算机汉字输入时,练习的内容可以是一些熟悉的现代文,也可以找些唐诗,让学生练习,也达到中华传统文化赏析、学习的作用。
四、结语
中国、古印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四大古文明”,时过境迁,这其中的三大文明已湮没于历史的荒烟蔓草间,唯有中华文明虽饱经战火洗礼、外敌入侵,却仍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而今天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要洋为中用,古今贯通,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是做好道德教育的延伸,也是促成中职学生谋职创业的坚实内驱力,体现中国特色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让每个中职学生的人生都有出彩机会。
【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立项编号GXZZJG2018B077)】
【参考文献】
[1]马晓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化课堂——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78-79.
[2]李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探讨[J].职业,2018(11):104-105.
[3]郝文红.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2018(2):85-86.
[4]催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法学学报,2004,2(2):10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