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约农村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
2020-05-19张莹莹
张莹莹
摘要:英语作为高考的三大主课之一,对于高中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是一门囊括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综合学科。英语的写作能力直接制约到了学生的高考成绩。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受制于英语环境的缺失、英语写作机会的缺乏以及英语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脱节。走出农村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薄弱的困境需要营造英语环境,开发校本教材弥合学生英语学与用之间的鸿沟。
关键词:农村 高中英语 英语写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英语课标》对普通高中英语学科的定位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1]”。从这一定位可知,普通高中英语应该是坚固英语的文化属性与英语的工具属性。但是就目前农村普通高中的英语情况而言尤其是具体到写作来看,远远未达到这一要求,英语非但未成为学生的工具助手,反而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一、困境:农村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欠佳
农村普通高中英语学业成绩欠佳,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目前仍未有何突破性进展,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写作能力形势仍然严峻,不容乐观。
农村高中生,一想到英语写作就头疼不已,每每在考试中和作文狭路相逢,所采取的策略都是主动“退避三舍”——不写;哪怕鼓起勇气一搏,往往也是溃不成军——草草几句,不知所云。归纳起来,普遍的问题是:(1)汉式英语泛滥。受汉语的干扰,学生不时会运用一些汉式表达,如“Our hometown has happened a lot of changes.”;“The pen belongs to mine.”;(2)词汇贫乏,搭配不当。由于学生功底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不够清楚,所以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如“ I like make friends. I often use computers look for information.”(3)句型误用,语法不通。在学生的英语作文里,谓语动词出错率最高。常见的是对八种时态的基本构成和基本用法不能正确地识别和应用,不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时态,混淆时态结构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除此之外,滥用、误用五种基本句型也是一个通病,情态动词、助动词的用法也了解不够,复合句、非谓语动词更是绕得学生满头雾水;(4)词不达意,言不及物。学生的作文前后断层,缺乏逻辑性。如学生在写电视对青少年影响的作文时写到:(a)They were attracted by the TV programme,so they forgot the time. When the TV programmes finished,they were too tired to do any homework.(b)They went to school earlier and copied the homework. During the lessons, they fell so tired that they couldnt be devoted to listening to their teachers. 其中 a 句与 b 句就缺乏联系。
以上种种皆是农村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真实写照,逼真的还原了农村高中生薄弱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解析:与生活脱轨的英语学习
为何农村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如此薄弱?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农村高中英语写作能力薄弱除却师资力量有限这一因素之外,实则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英语学习资源的匮乏,以及现有的英语学习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去之甚远。
学生习作中汉氏英语泛滥泛滥实则是学生缺乏英语思维能力。鉴于汉语体系和英语实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二者之间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汉式英语泛滥实则是只考虑到了英语的工具属性而忽略了其语言的文化属性;词汇贫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搭配不当、句型误用、言不及物的背后都是对英语话语体系的陌生,也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于英语缺乏兴趣。其实无论是学生汉氏英语泛滥、词汇贫乏、搭配不当还是句型误用,词不达意其实际上都反映出英语资源的匮乏,以及思维的定势缺乏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会受到环境的很大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会受到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从主观来看,学生为何对英语缺乏兴趣这一点,在调查过程中一个最为常见的回答就是“用不上”,很多学生质疑英语学习的功能,当学生对于一个事物处于一种主观排斥的情况之时,其学习态度肯定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囿于小小县城内的农村普通高中去与心智尚处发育之中的学生去高谈阔论国际视野,全球化、一体化难免使人不够信服。更何况学习英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利弊权衡之下,消极应对成为了上上之选。表面上在于英语写作艰涩难学,实则是学生对于英语科目学习功效的怀疑。
从客观出发,英语写作能力实则是蕴含着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词汇应用能力、以及词汇的掌握程度。现行的英语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编排精美,内容详实,既兼顾了对于英语体系国家的文化介绍,也涵盖了很多实用英语教学。这样的教材本身是毋须指摘的,但是面对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近3000个县的实情,一本教材全国通行,难免存在一刀切的嫌疑。这也就造成了英语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去之甚远。严重脱离学生生产生活的教材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英语的距离感,这也促使了学生对于英语的陌生感,无用感更为强烈。
在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下,农村高中生的英語写作能力更是遭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作为三大主科之一,英语又不能割舍,所以学生只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学,如此情况之下,农村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薄弱且难以改善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出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话语令人熟悉且亲切。强调兴趣,实则就是对于主观能动性的重视。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需要的,只有基础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会进一步要求去满足更高级的需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没有用”会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英语写作这一能力对于学生现阶段现实需求并无任何帮助。
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已经为我们深入探讨了生活经验与教育成长之间的关系。根据杜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除了其本身外并无其他的的目的。因此教育应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教育从需要出发。脱离了实际生产生活的教育其实并不能与学生产生实际的联系,尽管去学习也是一种被动的功利的学习。
而开发校本课程正好破解了生活与英语之间的陌生感与距离感,校本课程的本土性,区域性有效地弥合了英语写作与学生生活想去较远的弊端,使得学生言而有物,将自己熟悉的东西换一种语言进行简介与推广,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从而更乐意去用英语进行表达。学生的表达欲的提升反过来也会促使学生不断去丰富完善自己的英语词汇量以及英语书面语言表达规范,最终实现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坤. 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刘玉杰. 校本课程开发之需求调查[D].西北师范大学,2006.
[3]林健仪.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导刊,2007(04):59-60.
[4]徐兰芳.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黄树生,蒋必诚.基于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9(21):10-12.
[6]杜廷云.“尚美悦读”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8(65):40-42.
[7]陈涛.实施英语校本课程的反思[J].才智,2018(10):181.
[8]赵恕敏.基于《2011年版课标》的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走向與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