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钻研小学语文教材
2020-05-19刘彦雪
刘彦雪
摘 要 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将教材内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主要从深钻教材下功夫。首先,要抓教材的文眼、纲举目张,理清脉络;其次抓词语,紧扣文眼,发掘主题;最后抓作者,明确意图,紧扣动机,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教材;方法;钻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98-01
一个语文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者本身对课文的遣词造句、层次脉络、表现手法,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何深钻教,要主抓三点。
一、抓文眼,纲举目张、理清脉络
所谓“文眼”,就是统摄一篇教材,提挈各个部分的关键之句,点眼之笔。它是纲,抓住了纲,就会纲举目张,就会为钻研教材开一条通道,更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因而,抓文眼就要抓得准、撒得开、收得拢。“抓得准”就是通观全文,整体分析,见微知著,找出能总揽全文的关键句,不要抓似是而非的句子,更不要与表现主题的句子相混淆;“撒得开”就得抓纲张目,让学生理清为扣紧文眼而展开的情节与构思;“收得拢”就是把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组成收拢在表现主题这一条总纲上。
二、抓词语,紧扣文眼,发掘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在谈艺术表现的特征时曾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那么,一篇文章对事物的说明、对主题的表现、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要感染读者,都是靠词语的作用去完成的。所以词语与文章是基石与大厦的关系,只有掌握丰富的词語,才能写出锦心绣口的文章;只有抓住教材中词语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掘教材的主题。那么,怎样从抓词语入手去深钻教材呢?
(一)抓叙述与描写的关健性词语
叙述、捕写、议论和说明都离不开关键性的词语去阐明观点、表现主题、铺展情节、刻画人物。因而,作者的语言艺术性就显得极为重要,分析教材更要从作者用词的确切性、生动性、形象性着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去发掘教材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抓体现文眼的主导性词语
钻研教村内容时,教者应当从体现文眼这一总纲出发,紧扣课文的主导性词语,来突出文章的“轮廊”,再以主导性词语提挈各段内容,概括每段大意,向学生进行思想性的引导。如小语教材《草原》一课,表现文眼的句子是“我看到了草原”,教者就可根据文眼提问,书中的“我”看到了什么样的草原?学生虽未到过草原,但通过阅读课文就会明白草原上的天、地、人、景、情都是各具特色的。那么,教者进一步引导,你认为表现这一文眼的主导性词语有哪些?从草原上的所见说明了什么?学生作出回答,教师就可边小结边归纳。
根据板书(略)主导词的揭示,课文结尾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境与情感就表露得淋清尽致了。
(三)抓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不能使词语与内容断然脱节或顾此失彼,而应当把绘声绘色的词语寓于教材丰富的内容之中,从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去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它的引申义,以及在句子中所表现的特殊含义。
三、抓作者,明确意图扣紧动机
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理解教材的内容是很必要的。
无论是哪一类文章,作者总有他的写作动机,总要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通过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要把握作者为什么写?动机何在?思想感情流露在何处?只有如此,才会与其产生共鸣,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喜其所言,忧其所忧。因此,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必须要掌握作者写作意图,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首先要了解作者在写文章时所处的环境。例如小语教材《可爱的草塘》一课就是作者面对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奇特的风光而产生写作动机的。因而,教材内容紧扣“可爱”二字,通过“我”在北大荒草塘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妙趣横生的草塘风景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作为小语教材,就能使教师和学生共同产生情随景变、景随情生的美感。其次要了解作者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状物的,如见其物;写景的,如观其景;记人的,如识其人;抒情的,如抒已情。如《桂林山水》一课,就是作者亲临桂林,面对“山水甲天下”的风景荡舟漓江,感慨万千而欣然提笔的。最后是了解作者与教材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小语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作者,鲁迅的侄女)对伯父的爱戴而产生写作意图。所以,作者为了歌颂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品格,围绕中心写了四件事: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其中“谈《水浒传》”一节鲁迅委愧地批评“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神态自若,回话风趣,充分体现出伯父对侄女的关心爱护之情。“谈‘碰壁”一节,初读时,觉得鲁迅谈笑风生,辛辣幽默,饶有趣味,如果再读,理解深度就不一样,感受也会更是不同。这种既寻常而不平凡的伯侄对话,表现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不怕打击迫害、敢与反对势力作长期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钻研教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不同,见解各异,但是殊途同归,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作者的丰富感情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