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快乐习作的原始“体验”
2020-05-19孙小秋
孙小秋
摘 要 在传统理念禁锢下,教师的习作教学常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技巧的渗透,对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却很少关注。其实,教师应从“重知轻能、重法轻情”的传统偏颇中走出来,让小学习作教学重回其真实而原始的生活,将学生的表达与体验有机整合。运用体验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螺旋上升。
关键词 体验式;生活;快乐习作
中图分类号:A,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95-01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思考,抒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行快乐习作?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论题。
一、论题提出意义
快乐习作是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生活体验是习作的活水源头,尤其是最“原始”的体验和感受。教者要淡化“教”的方式,强调在原始体验的基础上有“心”而发,有“情”而作,快乐习作就此实现。让学生关注原始的真实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与作文紧密结合,力求让其作文“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习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
二、论题深入实践
体验方式下的习作从学生主体体验锲入,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用真实或仿真实的氛围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写自己的话”,“写自己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释放心灵,“快乐习作”。
(一) 身临其境——绝知此事要躬行
儿童大都是游戏的王者,教学习作时教师多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进行实践:学生的习作情感在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中来得更真切、原始。
以《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为例,谈谈自己在操作实践中的亲身感受。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组作为实验对象。A组学生是写自己记忆中品尝过或看过的一道菜;老师提供些优词美句;B组学生则是自己试着做一道自己喜欢吃的菜,可与家人合作,可自己做,老师不提供任何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完成习作。
结果:A组学生的习作大都流于表面,无话找话说,用词倒也优美恰当,所描述的菜品虽“色香味”俱全,可字里行间总感觉少了一“味”——情!没有真情实感的菜品吃起来索然无味,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读起来也是寡淡无聊的。B组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然后再下笔写就的文章,“五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啊!
B组例文:
我刮了鱼鳞,清理了内脏,里里外外,认认真真地清洗一番,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老爸来指导啦……先切鱼头,从大约鱼腮五、六厘米处开始用劲剁,把鱼头与鱼身分开;然后往炒锅里放油,烧到四、五分热时,把鱼头放进去,煎到两面都呈金黄色,捞出,放入砂锅,兑冷水,使水没过鱼头;然后,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细细地煨,并放入佐料,将汤熬到像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时,鱼香味也就随之散发出来了。再把事先准备好的“白胖小子”——豆腐块、轻薄如纸的笋片、乌黑铮亮的木耳,好似朵朵小傘的蘑菇,几乎透明的白萝卜片……一股脑丢进砂锅里。起锅前再放入一些宛如翡翠的“小娃娃头”——青菜芯儿,最后,再撒些青蒜末,炖开后,一锅色香味俱全的江南名吃——砂锅鱼头汤就大功告成了!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过的事情才能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互通的情感,这才是一篇佳作。这样基于体验的“快乐习作”,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体验到了习作的乐趣。
(二) 心驰神往——一片冰心在玉壶
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在体验基础上的有感而发,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与作文结合紧密,让学生作文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写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这里的体验最重要的是要“心”悦,方能达意!比如,结合我校学生习作的现状,开展“体验式快乐作文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欣赏名家名句,与古今中外的大师精神交流,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带领学生大声朗诵名家美文,如汪曾祺的《咸鸭蛋》,贾平凹的《羊肉泡馍》,还有鲁迅笔下的“茴香豆”等,感受大师们不同的描述,读完不仅“垂涎三尺”,还“心驰神往”哩!
再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增加心灵感受必不可少的途径。课后,笔者布置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力所能及的活动,来拓展延伸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境界,增加体验,增添趣味,升华写作的情感,使之“下笔如有神”,不再搁笔不前,吹牛扯皮。
“我手写我心”就是通过体验,让学生有了最原始的情感,再下笔习作,最终达到对习作心驰神往的境界。不管是什么的体验,始终都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坚守本真的信念。
三、结语
冰心曾说:“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就是一个个体验主体,他们的原始体验也最真实。因此,找回快乐习作的原始“体验”,即是着力于学生习作的生长“原点”,更是高屋建瓴地着眼于习作的“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