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
2020-05-19翟永强
翟永强
摘 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接受新的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呢?笔者从教小学数学多年,在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77-01
兴趣是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做到导之以兴,授之以趣,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内容增色添彩,寓教于乐,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从教师层面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真诚、爱护每一个学生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学生才会体会到教师关爱的真诚、教导的正确,从而产生强烈的上进愿望。实践证明,只有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人,当做朋友,才会对教师感兴趣,同样对教师所教的科目感兴趣。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爱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爱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爱中,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同时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揭示课题时设立“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为使学生上课精神集中持久,笔者常常在新课开始时为学生设立“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笔者不用演算很快就能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说了很多,笔者迅速地做了判断,然后让学生用笔算一算,结果和笔者判断的相同。这时学生们都感到惊奇,迫切想知道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如此快地做出判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加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爱动手。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笔者常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例如,笔者在讲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时,便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看能摆出几个正方形。有的学生摆出两个,算式是8÷4=2(个);有的摆成一个,算式是8÷8=1(个)。教师提出,如果用8根小棒摆成三角形怎么摆?有的摆成2个,算式是8÷3=2(个)还剩2根;有的摆成一个,算式8÷6=1(个)还剩2根。然后教师指出8根小棒摆成三角形,摆后有剩余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形象地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迎合了其心理,学习起来积极愉快。
四、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情感的特点,力求使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有趣,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教学上来,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
五、精心设计练习,调动学生兴趣
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只让学生搞些机械重复的练习,会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厌倦情绪。为此,笔者一方面除了让学生做些模仿练习外,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设计形成多样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笔者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一组判断正误题,并以故事引导:有个学生叫李佳鑫,因为他在做题时不认真,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小马虎”。一天老师讲了有余数除法,留了几道作业,马小虎是这样做的。
题一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都想看看小马虎究竟错在哪里。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識,又利于防止学生自己做错。教学中笔者还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用了“选择答案法”“一题多解法”“给问题填条件”“补问题,找条件”“找朋友”“夺红旗”等教学手段,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发现法”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笔者还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成立“数学兴趣社团”是使学生对数学保持兴趣的又一教学手段。怎样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对数学感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有两点:
(一)收集趣题
社团的资料来源放手让学生自己收集,在整个收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兴趣。资料要求:趣味性、典型性、符合性。趣味性就是题的本身要带有趣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典型性就是别具一格,有代表性的内容。符合性就是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年纪特点,使学生在解题中得到无限乐趣。
(二)趣味竞赛
学生收集资料后进行筛选,题目进行张贴。让学生自己选择解答,每答出一题就在解题竞赛表上插一面小旗来激发学生的解题热情,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