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情感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
2020-05-19郭长明
郭长明
摘 要 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个体为前提的教育延伸,它是在稳定安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方式中,尊重人的感受,激发自我而生的探索与热情,具有兴趣性、自愿性,主动性,是探索与现实的特殊结合。呵护中小学生的生命情感,首先,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其次,尊重生命及其感受;还有,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关键词 生命化教育;生命情感;珍爱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30-01
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个体为前提的教育延伸,它是在稳定、安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方式中,尊重人的感受,激发自我而生的探索与热情,具有兴趣性、自愿性,主动性,是探索与现实的特殊结合。小学阶段生命化教育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应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价值出发,培养孩子健康品质、恒心毅力,具备广阔胸怀,多维的思维方式和主动渴求知识的热情,更大效能地发挥出生命化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各种伤害、自我伤害事件频频出现,这至少引起教师教育反思:其一,教师的教育是否忽视了人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素质,比如对生命的积极情感?其二,教师的教育是否有意无意中伤、压制、阻碍学生对生命的积极情感的培育?生命情感应成为当今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
一、生命情感:必要的教育话题
生命情感牵涉到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构建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以育人为根本大任的教育理应担当生命化的的教育。虽然教育可能不足以去解决生命情感的全部问题,但教育却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里指的是显然并非一种知识的累积,而是一种生命情态的关照,一种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富于朝气、充满力量的情态,这里内含着一种积极的生命情感的指谓。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
二、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时时刻刻的,需要长期坚持,分阶段同步进行
(1)宣扬积极乐观、热爱生命态度的人的感人事迹。笔者每周利用班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图片讲解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宣传热爱生命的感人事迹。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经过奋斗成功的成年人,有的是退休后再次燃烧生命热情创业的老年人,甚至是身残志坚的运动健儿等等。观看后,学生可自由发表言论和感想。
(2)开展“爱传递”的活动,使学生相信人间处处都有爱,悄无声息地教会学生“会爱”,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开展“爱传递”活动的形式多样,有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实际行动,还有通过网络发起“爱传递”连小手,献温情的活动,最主要是从班级到社会“爱传递”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实际献爱心活动,教会学生要懂得爱,学会爱的表达,比如对父母爱的回馈、对老师爱的感恩。
(3)通过讲述“我的理想”,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让学生学会了分享,使生命更有意义。在周二和周四的早自习,笔者让学生与大家分享他的理想。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间增进了解,很多时候产生了共鸣,并激发了为了实现理想而共同努力学习,营造了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学习氛围。
(4)践行师生间诚挚的情感互动,调动学生之间的真诚的情感互动,从而呵护生命情感的养成。在注重呵护生命情感养成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学习,知道了生命化教育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的教育观。
三、教育之为:创造生命情感化教育的空间
现实中太多的冠以“教育”名义的教育形式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空间进行太多的强力干涉,沉重的权力支配之下不可能有良好的生命情感的生成。或許,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一种态度,使教育过程由一种权力控制之中的程序运作走向个体全身心参与,并使个体身体感觉得以审美化的教育历程。
也许,教师有必要再次重新面对千年古训,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的教育与急功近利无缘,与那种试图把教育变成科学、精确、规范、高效、有序的现代化流程的作法背道而驰。个体精神生命的生长生成,需要涵蕴、养成。教师在关注个体现实作为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应实实在在地关注个体的身心,关注身心发态的发育,关注个体内在生命的扩展,给予个体身心的发育以充分的自由,培育他们身心的敏感性(而不是“麻木不仁”),让他们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增长(不可能高速、高效)对世界的爱、关怀、激情,也让他们保持对自我生命的敏感、珍爱。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