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0-05-19雷翠丽
雷翠丽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点,要想学好数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面。对于初始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数学思维尚未形成、数学技巧也有所欠缺,学习起数学来更具难度。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抽象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078-01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拟能力,在提升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效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对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教师大多采用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中的图形及其特点,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由于学生在此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学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结构,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异同等处,并整理归纳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疑虑和不解之处,从而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能动性,然后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教学,进而有效加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抽象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最大难题,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思维练习能力有待加强,在学生“图形与几何”的时候,具有非常大的理解难度。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视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进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介绍图形基本特性之前,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自主观察,回顾日常生活隐藏的图形,如自行车的轱辘是“圓形”,家里的餐桌是“长方形”等等,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全面实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高效教学。
三、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教学中的主要辅助工具。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巧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此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在思维空间方面的不足。
四、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爱玩爱闹,自制力差但是好奇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有比较枯燥,学生更是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有效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攻克这一数学难题,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的结构、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巧妙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灵活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高效开展。
基金项目:南宁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B096。
参考文献:
[1]余淑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16):62.
[2]廖雪花.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0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