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测定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2020-05-19王庆来
王庆来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研究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越大、梗死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是脑梗死患者良好的检测指标,对早期患者病情的评估及用药具有判断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诊断;意义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9--0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的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以及复发率高,对我国中老年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引起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而栓塞、血栓的形成及低灌注均参与了脑梗死的病发过程。患者发生脑梗死后会引起局部发生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又对脑代谢异常及生理病理的变化起促进作用,从而导致进一步加剧了脑梗死的病理形成过程。血纤维蛋白原是炎症急性期的一种反应蛋白,作为凝血反应中的关键凝血因子之一,对血栓形成、全血和血浆黏度均有较大的影响[1]。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病理性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未超过 24h。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的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为过敏体质的患者;伴有血液类疾病的患者;伴有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学疾病的患者。其中研究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4.2±11.8)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4.1±10.9)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整个研究均已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并由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方法 两组均在清晨采取空腹血。每位抽取肘静脉血3ml,置入含有3.8%的枸橼酸钠抗凝管内,进行3000r/min的快速离心分离血浆,共计15min。分离后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凝固法来对所有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也采用该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3.8g/L[2]。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建立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型,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为(),两组间样本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样本差异采用方差F检验,组内样本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为(%),样本差异采用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血浆FIB(4.11±1.88)g/L,对照组(2.48±0.63)g/L,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腔隙性脑梗阻(3.14±0.82)g/L、小面积脑梗死(4.21±1.21)g/L、大面积脑梗死(5.23±1.55)g/L。不同病灶血浆FIB水平不同,且随病灶面积增大而增高。
3 讨论
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脑梗死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栓塞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3],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基本机制为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血流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一般而言,脑组织供血动脉具有一定的自我代偿功能,故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病过程中,患者并无明显的阳性体征或临床症状,因而延误早期临床干预时机。但脑组织细胞代谢较为迅速,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在血供发生异常后数分钟内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急性脑梗死起病迅速,其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局部血管供血障碍时局部梗死的脑组织周围多存在缺血半暗带,即尚未完全梗死,处于缺血状态。因此,尽可能挽救上述区域的脑组织是急诊治疗的主要目的。
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子血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纤维蛋白也被叫做凝血因子Ⅰ,其80%存贮在血浆中,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为2-4g/L。血纤维蛋白原是在肝细胞内合成的一种炎性反应急性期蛋白,属于炎性因子,能够增加全血及血浆的黏度,促使血小板聚集,趋化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且血纤维蛋白原与低密度的脂蛋白结合具有促进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作用。血纤维蛋白原导致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病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血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系统的重要因子,是影响全血及血浆黏度的主要成分,血纤维蛋白原升高能够增加血液的黏度,使血小板聚集加剧,加快动脉的硬化过程,形成牢固的血栓。另一方面是血纤维蛋白原参与的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对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具有刺激作用,会引起血管壁发生异常,直接造成血管壁损伤,同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发生迁移,从而能导致患者的内皮功能受损,最终参与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因此,血纤维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整个病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越大、梗死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综上所述 ,检测脑梗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可及早发现患者病情,提高诊断和治疗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梁建尤,曾群娣.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2):69-71.
魏东,杨宗军,王晓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義[J].山东医药,2018,58(33):77-79.
钟春燕,田晓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5):1719-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