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思与行
2020-05-19江晨
江晨
晨间锻炼是开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时段,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环节。我园从晨间锻炼入手,突破班级、场地及幼儿年龄的界限,将幼儿园的人员、场地视为一个整体,调整晨间锻炼组织形式,探索全园联动的晨间锻炼模式。
一、搭建组织框架
综合考虑幼儿、教师及材料和环境间的关系,本着让师生同处于积极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共同建构的原则,全园共同努力,在一次次教研中搭建起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组织框架。
(一)关注幼儿视角,搭建时间框架
1.缩减消极等待和过渡环节的时间
(1)将集体组织转变成幼儿个人行动。入园时幼儿自主进班摆放晨检卡,由保育老师在班上接待。处理好简单事务后,幼儿自行到户外,直接进入晨间锻炼。晨间锻炼结束时,教师分别在材料摆放整理处、楼梯口、教室内看护幼儿,幼儿分组回教室洗手、喝水、如厕,在人员分流的同时保障幼儿的基本生活需要。
(2)将复杂的早操转变为锻炼结束前的仪式。取消分年龄段、需要教师花大力气组织的半小时早操,同时吸纳原有早操中具有集体感和仪式感的元素,在晨间锻炼结束前五分钟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幼儿伴着音乐与自选场地上的教师即兴舞蹈,结束后自主整理游戏场地,回教室。
2.将选择权交给幼儿
幼儿自主决定玩什么、跟谁玩、玩几次和在哪儿玩,锻炼或休息也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尊重幼儿的需要。在一个场地内,他们可以选择与比自己年龄小或比自己大的幼儿锻炼,也可以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结伴游戏。在一个小时内,幼儿可能在一个场地上多次连续地尝试一项活动,也可以将各个项目都探索一遍,发展多种关键经验。
(二)结合教师视角,搭建空间框架
幼儿的自主基于教师对全园联动晨间锻炼中各个游戏项目的支持,也基于教师与幼儿的良好互动。
1.基于教师特点定点管理
全园联动晨间锻炼过程中,教师在一个区域定点管理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幼儿的需要:幼儿是自主的、流动的,但他们也会有与教师交流、请教师帮助的需要,定点有助于幼儿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找到教师,也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在区域内与材料会有怎样的互动,在哪些方面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等。由于教师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对运动项目的喜好等不同,他们对所定点场地的选择各具特色:年轻的男幼师精力充沛,他们选择在面积较大的场地上组织活动;大班教师往往选择材料多的区域,因为有很多小帮手能帮助取放材料……
2.基于资源分布调配场地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有多种类型:沙地、草坪、大面积的运动场地、被树木围合的平坦空间、攀爬连廊、大型玩具区域等,幼儿园内也有比較丰富的中小型运动器械:木梯、油桶、平衡木、塑料滚筒、九宫格、球、沙包、轮胎等。我们汇总全园场地,划分区块;在教师层面,允许他们根据自己所选场地的特点和涉及的关键经验,选择材料和器械,并提出新的需要,幼儿园再进行补充和调配。
(三)依据核心经验,搭建内容框架
1.根据核心经验选择添置材料
幼儿园组织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内容,寻找动作发展关键词。教师根据“走、跑、跳、攀爬、钻、投掷”等关键词选择分组,继而针对关键经验选择和添置材料。例如,两位教师选择在人造草坪上让幼儿练习“跑”,并设计了游戏项目“踢足球”。为了开展这些活动,他们准备了低矮的塑料平衡器材摆在两侧,找来旧的足球门框架,增加球网,并添置了背心、足球等。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和发展水平,调整材料,促进幼儿发展多种核心经验。又如在“走”这一关键经验中,“向一定方向走”“连续走”等目标在幼儿选择场地时自然会达成,而“在低矮的平衡木上走”这个目标则需要教师提供特定的场地和材料供幼儿练习。
2.根据核心经验设计游戏内容
教师在分组选择场地与材料的同时,紧紧围绕重点核心经验设计游戏内容,并通过分组讨论,形成想法,集中阐述,园长和其他教师提出疑问、补充和建议。经过研讨,教师将相近的内容合并,将活动量小的与活动量大的内容交错安排,将“抓尾巴”“老狼老狼,几点钟”等需要不断组织的游戏进行更换。保留下来的游戏内容具备低结构、少规则、材料和场地暗示性强的特点,以支持幼儿随机选择和尝试。
3.根据年龄段设置层级目标
每一个场地上都会有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因此,场地上的场景设置、材料摆放都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教师也要针对幼儿所呈现出的水平相应进行保护、提醒和支持。例如,用不同宽窄的木板直接摆放在地面上,拼接成折线型,适宜小班幼儿锻炼平衡能力;将木板和木梯连接,则增加了难度;在木板下面垫上轮胎,“桥”有了弹性和一定高度,中班幼儿乐于去挑战;在木板间用竖着的木梯隔断,形成障碍,难度又提升一级;用油桶垫在木梯下面,“桥”更高了,适宜大班幼儿去挑战。在这一区域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锻炼项目,教师则重点关注有一定高度的运动项目,增加垫子、斜面,进行适当的保护。
(四)观察游戏状态,搭建形式框架
全园联动晨间锻炼进行了两个星期,我们发现幼儿在区域和项目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好,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状况指向搭建形式框架。
1.根据幼儿的选择调整游戏场建构形式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由油桶、木梯、轮胎等组合而成的锻炼攀爬和平衡能力的场地上幼儿人数较多,而连续跳跃、投掷沙包等场地上人数慢慢减少,在沙池游戏的幼儿数量则随着沙子的干燥情况变化。于是,教师调整了相邻的攀爬、平衡、跳跃、跑的区域,让这些区域相互融合:在跳跃区域设计了一些平衡练习;将攀爬油桶的区域扩大,并与滚轮胎、软垫迷宫等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可以交互游戏的场地;用垫子练习钻爬的场地则让幼儿参与设计,尝试玩出多种花样。
2.根据幼儿的运动量调整组织形式
不同的项目运动量各不相同,对动作也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例如,踢足球要求场地大,幼儿奔跑多,易出汗;攀爬对幼儿双臂力量的要求高,但不易出汗;平衡走对幼儿的注意力、紧张度等有较大的挑战,但也不易出汗。不同项目间的安排要考虑运动量的搭配,同一运动项目中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运动量。例如,在足球运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运球、传球、放松跑,然后进行分组,部分幼儿比赛,部分幼儿观战,隔一段时间再交换。这样幼儿既有了锻炼的机会,又能休息和调整。
3.根据幼儿的游戏时長调整场地分配形式
场地的分配形式也会影响幼儿的运动情况。例如,在玩彩虹伞和练习投掷的区域中,幼儿往往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教师观察后发现,这些游戏主要锻炼上臂力量,幼儿容易疲劳。当这几个场地相邻,幼儿便容易出现消极等待、注意力转移等游离于运动之外的情况。于是,教师将这些场地拆分开,调整为零散的小场地,设置在发展走、跑等全身性动作的场地附近;将踢足球、扔沙包、大型玩具、彩虹伞、沙池和套圈等区域间隔开来,幼儿在这些区域之间交互游戏。
(五)重视幼儿选择,优化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效果?如何评价教师设置的场地和预设的内容、目标是否合理?幼儿选择游戏的情况就是对其最好的评价。
1.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评价
教师可以拍摄延时视频,观看幼儿从进场、流动、做操、整理材料到退场的情况,了解组织过程中幼儿的总体情况,评价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合理性。教师分组交互观察,了解各区域幼儿的兴趣指向、逗留时间、与同伴的互动等情况,评价各项目场地、材料和内容设置的适宜性。
2.教师设计、组织具体区域的评价
评价应从单一的园长评价转变为以幼儿为中心的评价。教师跟踪一个区域,观察幼儿游戏形式的发展,分析师幼互动过程中该区域幼儿的密度、运动状态及自主性的变化,考察该区域教师观察和指导的效度,并以此为依据,评价教师区域设计和组织情况,寻找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3.幼儿展开游戏记录与反思
晨间锻炼后,幼儿对自己当天的活动进行记录,与同伴、教师交流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从游戏记录中发现问题,组织讨论并加以解决。幼儿的记录常常会反馈出选择的内容、同伴间的合作、运动项目的新玩法、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等信息。观察幼儿的记录可了解幼儿对全园游戏项目的选择,了解具体区域是否能促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游戏。
二、对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再思考
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的晨间锻炼是基于幼儿需要,在精心组织后不断调整、多方联系的整体改变,最大化地解放了幼儿的时间,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又在场地设置、项目设计和调整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最大化地发挥教师、材料与场地的价值。
(一)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幼儿获得发展
1.尝试自发调整动作发展目标
教师在对幼儿持续的观察中发现,自从开展全园联动式的晨间锻炼之后,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身体锻炼的最近发展区目标不再需要教师来制定,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不断挑战自我,选择新目标。
2.发展良好互通的同伴关系
在全园联动晨间锻炼活动中,幼儿的同伴关系有机会发展起来:小班幼儿从紧紧黏着自己班的老师,到被中大班幼儿的运动吸引,主动参与非本班老师组织的活动;中大班幼儿则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探索、一起挑战。在自由的运动氛围中,幼儿自主选择场地、设计搭建运动游戏场,同伴关系、合作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自信心和勇气等社会品质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3.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在全园联动的晨间锻炼过程中,幼儿会不断遇到问题,并尝试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选择、建构场地时幼儿相互沟通,锻炼过程中相互交流也更为频繁,他们的语言能力获得发展。幼儿常用的策略有语言交流、材料调整、观察模仿、配合协调等,这从多方面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的师幼互动
幼儿在选择活动场地时,不仅仅关注该场地上有什么好玩的,同时对教师的态度和参与性也非常关注。幼儿会挑选与定点的教师能产生积极互动的场地,也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如告诉教师发生了什么,自己是怎么想的,等等。
(二)在观察和调整的过程中教师水平显著提升
教师在全园联动的晨间锻炼中一直贯穿着思考、设计、观察、比较、调整,处于积极体验式的学习场中,能获得连续不断的发展。
1.开始关注幼儿个体需要
传统的晨间锻炼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幼儿的安全情况。在全园联动晨间锻炼的组织中,教师发现当幼儿全身心投入活动时,他们会评估自己的水平,调节自己的活动方式。教师更好地理解了安全与自主之间的关系,思想和双手得到了解放。同时,由于积极体验式全园联动晨间锻炼中的评价更多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能逐步从运动方式、合作形式、参与度等方面关注到幼儿个体的需要。
2.学习观察和评价幼儿
由于活动场地和内容的设计基于《指南》中的内容,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时候,便具备了明晰的目标和评价的依据,能更为理性地分析场地设置和规则与幼儿的关系,能在连续的观察中理解幼儿,用描述性的语言多角度评价幼儿。
3.学习支持幼儿的需要
教师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区域,反复观察不同幼儿在区域内的游戏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场地选择、动作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为了让更多幼儿喜欢到自己所管理的场地上来活动,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场地,提供支持性材料。每一个场地上都出现了难度层次不同的设施,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