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小学德育中的运用与实践

2020-05-19谢剑雄

教育界·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中小学德育

谢剑雄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德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生活是德育之基,是德育的意义之源,德育的存在与本质,由生活所规定。文章作者通过对陶行知生活德育观的理解与研究,结合所在学校德育工作实践,围绕生活德育溯源、生活德育育人目标和生活德育课程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关键词】生活教育;汇(HUI)德育;中小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先驱,被誉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陶先生在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度思考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观,他极力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主张教育要适应时代与社会之需要,教育应当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出实践和创造力。

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中,德育向生活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重点与趋势。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是一所创办不久的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下,学校扎根于“生活教育”的土壤,整合传统和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探寻育人的文化厚度、内涵深度与视野广度。在德育体系建构时,学校以“HUI德育”为脉络,提出了要培养幸福的人(Happy people)、正直的人(Upright people)、达人的人(Inspired people)。以“陶”树人,做“真”教育,培育“真善美”的新时代学子,对当下学校德育做出了自己的诠释和实践。

一、溯源性思考:回归生活是德育创新之基

1.生活是学生品格提升的动力源泉

人们的道德素养是他们对生活态度和生活规则运用能力的体现,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是其生活规则和实践影响的结果。不断增强的生活体验,丰富着学生道德品格的必要环境和形成路径,成为学生品格提升源源不绝的动力。

星汇学校将“成就家国情怀的世界公民”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学生的家国情怀来自于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我们发现以吴方言为代表的吴越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学生们在公共场合和家庭中使用方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很多方言中特有的词汇消失,方言变得不纯正,有些方言正逐步消亡。除此以外,吴音的其他表现形式,如:昆曲、唐诵、吴歌也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线。因此,学校开展了“吴音传习”品格提升项目,并通过生活场景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的体验。

2.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品格的整体发展

陶行知提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传统的思品课尽管能够丰富学生形成优秀德行的认知图式,但受到时空局限,它们往往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而对处在品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由于影响其德行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仅有道德认知,是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道德认知难以转化为激发学生不断向上的前进动力。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所持的德育方针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即“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品格提升,星汇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校园内的开心农场进行耕作,收获喜悦的成果;到校外的牧谷农场去与农民伯伯交流,认识庄稼作物,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取向。为了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每年学校安排多批次学生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生带去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文明崇礼的民族自信。

二、实践性思考:教做真人是德育目标之向

陶行知的育人思想具有时代的前瞻性,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对我们当下的德育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教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体目标。陶行知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做人上人”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只有求真、求善、求美,才能塑造出完满的人格品质,用“追求真理做真人”的精神,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品质,帮助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当下教育的时代特征,星汇学校着力培养具有以下优秀品质的真儿童、真少年。

1.学做自立人

在晓庄学校时,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希望青年能彻底克服依赖性,成为具有自立精神的人。受此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自力更生,既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体会到劳动的幸福,后来陶行知还把“自立”同“互助” 联系起来,提倡自立立人。在星汇校园,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一定由自己做,他们自己召开会议,选择校服款式;考试实行无人监考,免考试巡考制度;班级卫生等考评都由学生自主管理。

2.甘做人中人

传统教育告诉人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陶行知主张教育学生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 他说:“我们不但是一个人, 并且是一个人中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在互助的友谊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当互助。”星汇学子要做一名人中人,既不高高在上,也不妄自菲薄,自信但不高傲,谦逊却不懦弱。

3.争做创新人

陶行知强调学生应该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及改造社会的精神”。教师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迎难的精神”,要培养儿童“为科学而学习”,以便将来成为“有胆量创造”“有胆量开辟”的“第一流人物”。在星汇,每个学期都有数科节,学生相互交流创造发明。我校学生的人工智能、3D打印作品在省市竞赛中多次获奖。

4.常做明礼人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使学生能夠明晰道理、明辨是非,尊重他人、服从真理。他提出生活教育要让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反侵略、求真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星汇学校先后举办了“祖国在我心”“浓浓中国情 最美在星汇”国庆汇演,全校每个班级都参与了演出。每年,学校还举行爱心义卖活动,让小爱汇聚成大爱。

5.愿做志坚人

陶行知鼓励青年要立志,他认为人无志便失去目标, 青年立大志,就是要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奉献给社会。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星汇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未成年人档案管理,通过文字、图表、证书、音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生动反映了星汇学子的学习、生活、身体发展、思想品德、特长荣誉等诸多方面发展的情况。

三、创造性思考:课程拓展是生活德育之要

陶行知重视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他曾经表示:“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到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拓展型德育课程是以个体、群体或集体开展的,以提升品格素养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因而德育拓展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认识,也有助于道德情操的内化与形成。

星汇学校构建了具有创新型特征的“汇(HUI)德育”拓展型课程体系,该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它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德育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德育活动构成。根据年级不同,我们可以分解德育培养目标。

1.目标的整体性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课程体现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例如,《荟德育:中秋话感恩》的课程现场,不是一名老师在授课,而是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先由科学老师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解答了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中秋月圆的疑惑,再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重温并吟诵了杜甫的《水调歌头》,然后由音乐老师演奏了昆曲《中秋选段》,最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做一做献给敬老院老人的爱心月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参与,使自己的品格素养获得了提升。

2.生活的相关性

“汇(HUI)德育”拓展型德育课程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又将回归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例如,《卉德育:爱护环境 垃圾分类》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到操场、食堂、教室和个人抽屉中搜集垃圾,然后学生说一说乱丢垃圾的危害,再根据老师教授的分类方法,将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最后,老师还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即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给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

3.育人的长期性

“汇(HUI)德育”拓展型德育课程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像学科式德育课程,仅仅在规定的时间,由专职的老师进行品德教育,该德育课程所依托的不是从空间或时间上被切割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 “与生俱来,与逝同去”的教育。例如,学生在《绘德育:我绘成功!》系列课程中,学会了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如何正确面对个人的成功;个人成功与集体成功的关系。这种逐渐形成的积极情感,会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正向影响终身发展。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的提出,不仅仅顺应了20世纪初教育变革的需要,它对当下的德育工作也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教師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德育过程是一个内外转化的过程,学生的品格提升除了依托“知性德育”的课堂传授,还需要在生活德育中去实现优秀品格的养成。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中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