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

2020-05-19钟英燕

教育界·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

钟英燕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精心的提问去实现对整节课的组织和实施。优秀的课堂都是在师生的问答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知识的传播、智力的开发以及思维的发展的。针对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文章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提问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玉林市2014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水平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14B497)的研究成果。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了提问技巧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教学知识点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转变固定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有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强化。所以,恰当地开展课堂提问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粗浅认知。

一、所提问题要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需求,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提问不能局限于一种简单的形式,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程具体难易程度灵活地进行,可以采用基本的正问模式,为了达到效果还可以采用反问模式、直问与曲问、明问与暗问等。

例如,在进行小学乘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数乘法在哪些方面与整数乘法具有相同点,区别又在哪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主动思考。简单的“设问”、进一步的“追问”等,都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踊跃发言。如“这问题谁能回答?”“谁能补充? ”“还有不同意见吗?”“他说的只是一种解法,还有其他解法吗?”这样的提问,能把学生的思维从静止状态引导到运动状态,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更好地投入学习当中。

二、所提问题应当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

要想使课堂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对提问的内容、方式进行全面把握,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那些没有实际引导或者启发作用的提问,应尽量少问,如类似“对不对”“同不同意”等内容。通过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提问,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思考对具有联系的其他知识内容也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向学生讲授“梯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性地向学生提问:“其他图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与梯形具有相似点吗?”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学生说:“与三角形计算有关联,可以通过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去推导。”还有同学说:“除了三角形,利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用引导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整个知识系统也有了更加牢固的掌握。

三、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能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不能脱离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有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一节数学课堂教学通常可以分为回顾旧知、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课堂练习、课堂总结、拓展训练等几个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回顾旧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复习迁移;创设情境环节重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踊跃参与到学习中去,为探究新知创设愉悦的氛围;探究新知环节重在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操作、观察对比、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课堂练习环节重在巩固新知;而课堂总结环节则主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識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拓展训练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初步思维逻辑能力和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因而,课堂的提问要根据教学各个不同环节的目标进行设计,教师要清楚所提的每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才能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提问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大的现象,这造成了低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教学情境图:一片树叶、一只蜻蜓和一只蝴蝶。教师这样问:“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三幅图,发现了什么?”由于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学生观察时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图的形状大小上。有的同学说发现了蜻蜓在飞,有的同学说发现了蝴蝶的花纹最漂亮,还有的同学说发现了树叶绿油油的,看起来很环保!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看着教师焦头烂额的样子,学生也是一脸的茫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师的提问目的性不明确,如果这样问:“请你们仔细观察三幅图的形状大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观察、操作、对比,发现图形的形状大小特点,很快能回答出:“它们的形状大小左右两边完全一样。”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加强问题的针对性,避免漫无目的地随意提问,以免教学偏离了既定的方向,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造成低效的课堂教学。

四、提问必须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开放程度

进行问题设计时,首先要全面考虑知识点内容、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等。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如果所提的问题过于困难,则学生无法进行作答,甚至会对课程知识点产生较大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小数的除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18.6÷12,根据学生计算的情况进一步计算18.6÷1.2,进而提出问题:这首题的算法与之前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区别?如何将其转变为除数是整数的模式?如果确保计算结果不变,被除数要如何改变?为什么?由于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难度适中,学生既能够具备回答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思考了相关联的知识点。难度适中的提问使得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跳一跳”,然后掌握了知识点这个“果子”,这样学生还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学习就有了更大的动力。

其次,进行问题设计时还要考虑开放程度。适度的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比如,数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教师可以问:“这道题你可以怎样解答呢?”“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解答方法吗?”大胆放开让学生去解答,鼓励不同的见解,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开放度也要讲究“量力性原则”,问题的开放度太大,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问题的开放度太小,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同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提问要有质量,数量不必过多

高质量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所学知识点能够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与价值含量的問题尽量不要提出。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了没有?”这样的简单发问,尽量少使用。提出问题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具体的针对性与引导性。

例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内容时,要紧紧扣住通过什么转换形式计算这个基本问题与为什么这样转换这个延伸问题,把握住基本问题与延伸问题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怎样计算?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说明)。继续提问: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分数的单位不同),要怎样才能相加?(通分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只有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够直接相加)。设计少数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广阔地思考,通过发散思维找到问题答案,使得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深刻。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问”

教师进行提问时,切忌只针对一部分学生,必须要面向所有学生,避免学生产生不公平感。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在普通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因人而异,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空间,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兴奋。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应抽中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难度稍微高点的问题选择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而对于那些在班级里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则选择难度相对更高的问题让其回答。这样的提问,各得其所,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七、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回答问题,并进一步鼓励学生保持积极性

问题提出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必须准确把握,细心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根据学生的情态反应,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确定回答问题的人选。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敢于深入引导或放手让学生争论,不要怕学生“离谱”或提出难题。善疑多问是学生学得主动的表现,教师应加以鼓励,尤其要鼓励和表扬回答问题有创见、有新意、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的学生。当学生思维刚开始活跃时,切不可突然“刹车”或“拐弯”,避免其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要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既要充分肯定对的地方,也要把不对的地方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要简单地说一声“对”或者“坐下”,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情绪;对答错者不能斥责与挖苦,必须对其积极参与的态度进行充分肯定,并鼓励其继续保持这种主动性以及热爱学习的高涨情绪。

【参考文献】

[1]郑佳.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