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发展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消解及体系创新

2020-05-19罗璇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互联网+”发展对于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既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发展带来教育内容多元发展、教育方式直观多样和更具时代感的发展机遇,也使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者权威受到挑战、教育模式被严重冲击、教育实效被消解。对此,要从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载体、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机制三方面进行高职思政理论教育体系的创新,以提升教育的权威性、优化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罗璇(1984- ),女,四川自贡人,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课题项目“‘互联网+域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SKSZ097)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9-0078-05

当前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超过八亿,比去年底增长了近2600万。互联网普及率更是超过了60%,同样呈逐年上升趋势。另外,据同期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超过两亿三千万,与去年底相比增长了三千余万人,占据综合网民总数的30%。“互联网+教育”是时代需求,更是大势所趋。如此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育面临重大转折,想要在时代潮流中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把握时代机遇,勇于直面时代挑战。因此,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要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互联网+”应用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以“互联网+”的优势推进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发展。“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要让其为己所用,而不被其所伤。“互联网+”发展下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育人环境趋向繁杂,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起伏跌宕,无疑增加了工作开展的难度。但是,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透过挑战发现机遇,以越挫越强的决心,不断更新思政理论教育体系,在推动高职思政教育时代化进程中,实现质的飞跃,培育高思想素质的时代新人。

一、“互联网+”发展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内容趋向多元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内容带来更多可能,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内容的种种弊端,使教育内容朝着开放性和多元化发展。传统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内容受现实情况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内容上过于单一、固化。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进程中,面对个性张扬、喜爱新鲜事物的高职学生时,难免表现乏力,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无法充分满足培育高思想素养学生的需求。“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打破了传统信息资源的壁垒,使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内容趋向多元发展,完全颠覆以往“信息孤岛”的现象,多样化网络手段成为承载、完善、丰富高职理论教育内容的载体,如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和云计算应用等。网络的开放性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多样的共享平台,为高职思政教育提升了全球化信息资源库,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内容的更替、更新和完善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机会。于高职院校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为其思政理论教育提供了时代化发展的机遇,有助于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符合时代特色、适应当代学生、充分发挥实效;于高职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其获取教育资源的路径,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获取思政教育内容。总之,“互联网+”的发展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能够便捷、快速地获得思政理论教育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使传统理论与现实指导有机结合,促进高职思政理论教育与时俱进,推进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内容趋向多元发展。

(二)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方式趋向直观多样

目前,新生代高职学生自主意识更为强烈,对于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方式的认可度大多源于其自身的判断和主观喜好。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方式,已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化新型教育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地域和领域限制的特性,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方式趋向直观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机会,使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自上而下式,转向交流式、互动式、开放式和平台式等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上高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延伸思政教育形式,向学生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红色英雄事迹、先进思想榜样等视频或图片展示,使其获得视觉冲击并得到情感共鸣,缓解单纯思政理论教育的枯燥乏味感,通过理论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提升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成效。总之,“互联网+”发展使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形式多样、手段新颖、平台丰富,逐渐趋向直观发展。

(三)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更具时代感

随着“互联网+”发展,高职思政理论教育逐渐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机会。首先,有助于高职思政教育及时获取最新信息,能够及时掌握社会思潮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评估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教育角度。其次,打破时空局限,提升思政教育效率。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是互联网的最大特点,这一优势正好能够弥补传统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受限于课堂的弊端,善加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教育效率,既丰富了高职思政教师的教育方式,又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形式。最后,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机会。“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有效途径”,同样,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成效也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实践获取更多了解社会、处理问题的机会,促进其将所学思政理论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亦能通过互联网络的实践检验使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得以显现。此外,互聯网亦能够促进高职思政师生互动,使思政教师通过网络形式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声机会,与思政教师平等的交流。总之,受“互联网+”各种优势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更具时代感,更利于高职院校培育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时代新人。

二、“互联网+”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育的消解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对于时空的认知,相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职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深刻影响高职思政师生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同样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无论是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者的权威、教育模式,还是教育成效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一)网络信息冲击下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者权威受到挑战

受“互联网+”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相应地降低了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与吸引力。传统高职思政理论教育中,思政教师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其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是思政教育内容之外学生最有效的知识接受范围。因此,思政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动态的把握,使其更具话语优势、更易掌握主动权。通过思政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讲授方式,也能彰显思政教师的渊博知识,增加思政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高职师生之间存在的理论与知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高职学生获取知识的定式被打破,由被动单一的固化接受形式逐渐转变为主动多向的动态获取方式,思政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地位被逐步弱化,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消解。总体来说,“互联网+”下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高职学生的主观意识得到空间强化,而高职思政教师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二)网络观念异化下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被严重冲击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裂变的时代,与传统信息传播时代相比,信息传播的主导权被多主体瓜分,信息传播的范围与方向逐渐失控,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逐渐严重,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被严重冲击。首先,“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思想多变,传统理论灌输式思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日益彰显个性的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必须面向时代化发展,才更有助于持续赢得学生的认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其次,“互联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僵化的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无法引起新时代高职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各种网络信息和观念的覆盖下,当代高职学生更热衷于追求“个性化、刺激性和新鲜感”,这种倾向同样被带到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能够与其思想发生碰撞的思政理论教育。如此形势下,传统思政理论教育模式的成效会大打折扣,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互联网+”下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转型迟缓。时代化发展是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持续保持生命力和作用力的关键,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时代化过程相对缓慢,无法快速适应和满足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总之,“互联网+”虽然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带来了许多机会,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尚未充分把握,反而导致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被严重冲击。

(三)网络传播影响下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实效被消解

受互联网多元价值观念、不良思想理念和多样化文化思潮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叛逆性”日益显现,使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实效受到严重冲击。“互联网+”普及前,高职学生接触外界观念、理念和思潮的渠道相对匮乏,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其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相对稳定,对传统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相对较高。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络不良观念的异化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网络化”倾向严重,一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和佛系论调日见高涨,被异化的思想观念逐步转移到思政教育领域,导致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疲态显著,教师与学生间的教育默契亦被逐渐消解。目前,由于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尚不成熟,对网络是非和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强,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多元价值观念、不良思想理念和多样化文化思潮时,尚不能理性对待,容易造成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意识弱化和价值观混乱。如此一来,由于传统高职思政理论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的偏差,就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质疑思政理论教育的存在价值。另外,由于“互联网+”空间丰富多彩的诱惑,没有足够辨识能力的高职学生难免产生错误观念,导致自己的思想观念错位,从而弱化其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认同。

三、“互联网+”发展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育体系创新策略

(一)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育的权威性

思政理论教育不能只凭空谈,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更要从实际出发、于实处下功夫,应当把融入网络特色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当成重点,提升他们的教育权威。有些思政教师虽然思政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相对而言网络应用能力和经验比较匮乏,难以切实发挥教育主体的育人价值,急需提升网络素养,加大思政理论课程的作用,强化对网络教育的认知。一方面,丰富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的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善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展思政理论知识问答、心得体会、在线交流论证等网络实践教育,使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受到思政内涵的熏陶和教育,积极提升自我的思政觉悟。另一方面,增加网络教育形式,发动思政教师离开课堂、走向网络,进行网络实践与学习调研,增强教育的说服力。为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和完善网络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提供保障、创造条件。总之,传统的思政理论教育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已很难彰显思政教育主体的权威性,现代化高职思政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面对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便捷化的冲击创新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把握教育主动权,使高职思政教师的教育权威性在网络冲击下不失本色。

(二)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载体,优化教育模式

新时代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要“顺势而为”,杜绝“逆势而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依托网络和多媒体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借用网络手段拓宽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渠道,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和接受。具体来说,首先,要借用网络载体创新思政教育手段。全面掌握网络特点、网络语言和网络交流技巧,以此更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如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网络载体搭建思政课平台,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思政理论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其次,利用网络载体开展个性化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网络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高职学生喜欢追求自我、期望张扬个性,同样更容易在网络浪潮中丧失自我。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个性张扬空间,引导学生的思想个性朝着正向发展,而不能通过打压学生个性的方式来减少网络负面影響。开展个性思政理论教育,给高职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疏通的机会,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共赢。从而借用网络手段构建高职网络思政理论教育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消除网络负面影响,赢得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模式的育人价值。

(三)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机制,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想要提质增效,就需要打破陈规,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机制。但是切忌盲目冒进,应该从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下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出发,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且极具生命力的思政理论教育机制体系。为了解决高职思政理论课低效的问题,需要遵循“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加强对网络的重视、關注和利用,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提质增效。首先,要借势网络强化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影响力,着力构建新型网络化思政教育机制,把思政教育理念、价值和思想融入网络之中,深挖网络价值,提升理论教育的浸润力,并透过网络现象,增加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其次,善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创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制度体系。在“互联网+”空间下,优化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设计,融合教育资源,激活网络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功能机制,实现教育制度的时空跨越。将网络的灵活性、便捷性和关联性,融入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制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制度的网状关联。最后,创建网络化信息管理模式。为净化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网络影响,要直面挑战创建网络化信息管理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以及收集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的反馈。

总之,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要保持头脑清醒、眼光敏锐,牢牢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清醒对待“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要顺势而行、应势而为,不断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育体系,紧跟时代步伐做好调整,通过多方位的探索,推进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时代化和网络化发展,从而增强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作用力,促进高职学生塑造崇高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价值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敖永春,张振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112-116.

[2]程渺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转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71-72.

[3]笪蕾.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模式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7-78.

[4]邓宇,王立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审思[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32-139+144.

[5]董兴彬,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功能阐释[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7-73.

[6]管爱花,孙其昂,王升臻.大数据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之谜的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11+105.

[7]何化利.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理论导刊,2019(8):116-121.

[8]李悦.浅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7):101.

[9]罗艳婷,张磊.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综合发展探究——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7):97.

[10]曲径.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7):182+184.

[11]杨雪梅.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6):84.

[12]杨仲迎,薛深.全媒体样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57-59.

[13]张晋龙.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9(4):78-82.

[14]张泽天.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9(3):61-64.

[15]郑敬斌,曲维实.善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记者,2019(2):112.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